作者/姜東瀛
一
陳道明最早說過一句話:演員們的終極競爭,拼的,到底還是文化。
尤其男演員,除了天賦、悟性、靈感和運氣,他們在人物、角色上的文化理解如果足夠深邃,那麼輸出的風骨和氣質,方才孔武有力。
從某種標準來看,無疑,高倉健、連姆尼森或者周潤發,都被注入了文化。
三位超大型演員,雖植根於不同文化土壤,成長於不同文化環境,但在最巔峰的職業生涯期里,都是通過「硬漢」這一載體,包裹了豐富性的力量的和差別性的元素,激發審美聯想,帶動偶像效應,從而傳遞和詮釋銀幕中的諸多文化構成。
咱們內地自打有明星的那天起,也有最先被貼上銀幕、螢屏「硬漢」標籤的。很巧,歸包堆兒定睛一看,恰好是「中戲三傑」:
八零年代就成為謝晉、張藝謀、凌子楓、謝飛等大師們作品中的男一號,聲名遠揚而舉國皆知的姜文;九零年代引起很多香港電影人注意的胡軍;零零年代在電視劇領域,其精湛演技無往而不至的孫紅雷。
當然,北電出身的張豐毅老師,其「硬漢標籤」,亦不輸「中戲三傑」。他在《霸王別姬》+《駱駝祥子》的戰力,與姜文《紅高粱》+《芙蓉鎮》的資歷,遙相呼應,旗鼓相當。
而那二三十年,中國觀眾則很少把成龍和李連杰,洪金寶和甄子丹看成是什麼「硬漢」。他們只會被冠以「功夫巨星」之名。
二
混不吝刺兒頭的稜角,擰巴發愣的視角;冷峻陰鬱的神態、表情和舉止;有輪廓的「去演員化」形象以及充滿辨識度的聲音;雄性能量過剩,雜糅著霸道的氣場;嚴酷中透出絲絲溫情,臭臉後依舊堅定守候。這些,造就了「硬漢」的應有之義,演活了,便是一種超能力。
「硬漢」的戲路,境界有層次。高手們其實都不算在演,而是於特定的高光時刻中,把自己石化到夠硬。
完成觀眾認知的「硬漢決定性瞬間」,是十幾年來,男演員們越來越感興趣去追求的事情。
老中青三代一線准一線男演員,從張涵予、張震到雷佳音、杜江,再到歐豪、黃景瑜,甚至劉昊然和易烊千璽,沒有人可以拒絕的了「硬漢」帶來的紅利可能性。演員的競爭格局中,會發生很多動態的「搖擺不均衡」,那些勢能的破位充分證明,「硬漢」的陣地,你稍稍遲疑了一下,他就會毫不猶豫的撿漏接盤。
被吳京看上,卻嫌棄《戰狼2》的當年小鮮肉,永遠錯過了中國電影票房迄今為止仍然無法被超越的濃墨重筆。
梳理中國男星「硬漢」角色史21世紀後的養成之路,清晰發現,有的人因此走上發展快車道,有的人地位更上一層樓,有的人演技功力增。未取得預期成績的有,但幾乎沒有一個砸盤失敗的案例。、
「硬漢」賦予他們的里程碑機會,都來源於不同時期最成功的犯罪戲、軍旅戲、戰爭戲、動作戲和探案戲。
三
回溯近二十年「硬漢」內涵的延展,那個過程既不是超級英雄的無敵寫照,也不是「暴力美學」的濫觴流行,而是「陽剛」色彩的多維描摹。
從2000年開始,內地演員孫紅雷憑藉非傳統的幾次連續反派表現,使犯罪分子的螢屏形象不再單一程式化,而呈現出立體、矛盾、有參照依據的模樣,在電視劇賽道上,贏得了觀眾體驗意義上的勝利,他的表演帶來的藝術觀和清新之風,將演員的現實感喚醒,得以最大的群眾性認同,成為了獨樹一幟的風格代表。
香港方面,走出了「暴力美學」創作循環的電影界,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上的男性剛毅和意志對抗,由劉偉強導演、杜琪峰導演連續拍出的「無間道」系列、「黑社會」系列(《龍城歲月》與《以和為貴》)里,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胡軍、吳鎮宇、陳冠希、余文樂、古天樂、張家輝,以有別於香港電影舊語態的新硬漢群像示人,從此,港片的硬漢風成為市場主流。以至於今天,古天樂和張家輝多年來積累的硬漢銀幕經驗,形成了強大的護城河與風格壁壘,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金字招牌」。
2004年之後,內地主旋律新表達的革命軍旅劇,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劇情內容的歷史反思和以人為本的立意設置,相繼使《歷史的天空》、《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獲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關注度,有性格瑕疵和局限的「姜大牙」「石光榮」「李雲龍」等「別樣英雄」,開始受到觀眾和媒體的熱烈追捧,張豐毅、孫海英和李幼斌等老一代演員接力書寫了「俠骨柔腸」的硬漢形象。
2006年到2007年,《士兵突擊》的層層傳播發酵,紅遍大江南北。這部沒有愛情,沒有女性的全程硬漢群戲,使王寶強一步登天,邁入炙手可熱的明星行列,也讓今天中國影壇和演藝圈的中堅力量如張譯、李晨、陳思誠、段奕宏開始嶄露頭角。這裡,尤其段奕宏對解放軍特種部隊基層指揮官的全新演繹解構,不拘一格,創造了活潑不失沉穩,古怪不失精靈,魅力大於氣力的獨特硬漢語態,別開生面。
四
優秀軍旅戲和香港電影的繁盛周期過後,中國戰爭戲的傑出作品和獨立電影中的硬漢形象陸續出現。
在2007年賀歲檔電影《集結號》中,華誼兄弟和馮小剛賭博式大膽使用了浸淫演藝圈多年的邊緣演員,配音出身的,時年42歲的張涵予作為男主角,獲得空前的口碑、票房雙豐收。張涵予僅憑佳作一部的精彩絕倫演出,便迅速進階為一線明星。此後十二年,一發不可收。
他在新版《水滸》電視劇里扮演宋江,在李仁港電影《鴻門宴》里塑造張良,慢慢夯實、確立了牢固的藝術地位。開掛的張涵予,成為了博納電影公司屢次大製作中的硬漢一哥,保持了極高水準的硬漢創作狀態:和徐克合作的2014年賀歲檔動作大戲《智取威虎山》,他飾演了幾代男演員的夢想角色楊子榮;和林超賢合作的2016年國慶檔緝毒大片《湄公河行動》,他的矯捷身手,一路從城市巷戰打到雨林野戰,表演的難度係數驚人。
儘管這幾年他參演的硬漢作品也有失敗,比如吳宇森的《追捕》和黎明的《搶紅》,但2019年國慶檔,張涵予領銜《中國機長》硬漢人物的再度歸來,仍然可能獲得不俗的反響。張涵予的硬漢之路,從「人與命運的心靈抗爭」開始,經歷到「人與險境的意志較量」,「人與罪惡的激烈搏鬥」,「人與自然的頑強博弈」,他的銀幕硬漢類型,全面而無死角。
張涵予成名前後,有一位叫劉奮鬥的導演在文藝片領域異常活躍,弄出了相當炸裂的獨立電影《綠帽子》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廖凡於其中的硬漢級表演,可謂驚心動魄。
當然,廖凡也參與了《集結號》的硬漢群像,戲份不多。可是鄧超在《集結號》里,卻是僅次於張涵予的男二號,他飾演的張涵予「生死之交」,一個有情有義的年輕軍官,正是鄧超硬漢戲的開山之作;而鄧超的另一個硬漢戲高峰,出現在十年後張藝謀導演的《影》。
五
與鄧超齊名又基本同齡的頭部明星,大概都有過硬漢角色的銀幕體驗,雖然他們的完成度很高,技術到位,但出於種種原因,沒有在硬漢角色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比如,劉燁在《南京!南京!》中,飾演一位基本沒有台詞的孤膽英雄,由於電影本身的爭議極大,這段經歷還趕不上他多年後《北平無戰事》里的獨領風騷;佟大為和胡歌亦分別參演了張藝謀導演、張黎導演的影版和劇版《金陵十三釵》,在嚴歌苓的故事文本里,南京保衛戰中的國民黨硬漢教官既有複雜的情感表達,也有震撼的台詞力量,然而,佟、胡二人顛覆自己戲路的硬漢角色,並沒有留下令人難忘的經典記憶。
黃曉明在因陳冠希艷照門事件而被冷凍的《神槍手》中,與陳冠希、任賢齊有過硬漢式的飆戲,其偏執的冷血狙擊手反派演出,台詞不多,表現卻不錯,但這部比較有代表性的個人作品,恰逢黃曉明遭遇公眾的強烈質疑期,彼時處在事業瓶頸中,身心俱疲、抑鬱不已的黃曉明無法向觀眾解釋太多,《神槍手》被無情的雪藏和淹沒。
五年後,黃曉明下重注投拍並自己主演的電視劇《精忠岳飛》,得到了收視市場的肯定,展示了偶像派演員可以通過「硬漢」的角色,重新定位、釐清根深蒂固的民間認知,又過了五年,終於達到黃曉明地位的李晨,在2017年的國慶檔電影《空天獵》里,自導自演了他理想中的硬漢。
剛剛結束的2019年暑期檔中,黃曉明加入的《烈火英雄》成績不俗,硬漢已經成為了他的擅長。
六
當姜文在2010年賀歲檔,以《讓子彈飛》站在票房最高點時,時隔多年後的他,再一次博取了市場垂青。
但孫紅雷的銀幕硬漢,顯然失靈了。在杜琪峰的《毒戰》和程耳的《邊境風雲》里,孫紅雷賣力的表演,鮮少獲得關注。
胡軍在這一時期,除了拍拍電視劇,硬漢深耕之路幾乎偃旗息鼓。
而王千源、段奕宏的銀幕硬漢行情,開始逐步走高。王千源參演的電影《解救吾先生》大獲好評,他的悍匪角色,得到了專業度極高的認可,在接下來的古裝電影《繡春刀》、反黑電影《大人物》中,王千源順勢改道為正面硬漢,延續了鋼鐵直男的風格;段奕宏參演的電影《烈日灼心》,一個深沉警察的硬漢角色終於讓他獲得了職業生涯大獎,之後,在香港導演麥兆輝的《非凡任務》中,段奕宏將一個反派毒梟的表演,依然處理的精妙獨到。這一正一反的硬漢嘗試,試出了優秀演員們強大的可塑性空間。
與此同時,吳京在2015年,出現了翻身跡象的吉兆,自導自演的軍事題材電影《戰狼》,參演的香港導演鄭寶瑞電影《殺破狼2》,皆遠超預期,成為了當年的最大黑馬,他不再是早年通過電視劇《太極宗師》刷屏,以李連杰接班人的印象,在功夫明星道路上跌跌撞撞示人的打星,而是歷經冷暖,洗盡鉛華,自立門派,開創了特種兵硬漢的工業動作片探索。只用了兩年時間,他的硬漢作品《戰狼2》,便吹響了向中國最具票房號召力演員和導演衝鋒的序曲。
吳京的成功,不可複製模仿,但一批實力派的當紅演員,也在硬漢之路上,接踵而至。彭于晏的身材、靈活和健康陽光,讓小鮮肉的硬漢屬性大放異彩;黃軒在《非凡任務》和《芳華》中的硬漢輸出,給了喜歡他的觀眾無限驚喜;張譯在《紅海行動》的男主表現,讓他牢牢占據了一線電影演員的強大資源;杜江雖然比他的同學鄭愷、陳赫、王傳君晚發了很多力,但是在《紅海行動》、《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大票房電影中,基本樹立了深入人心的各色制服形象,加之成為文藝片電影的配角寵兒,其識別度已不比從前;表演風格儒雅斯文的陳曉,也加入了硬漢題材的競爭。
還有選秀歌手出身的歐豪,大電影演了不少,清一色硬漢,尤其在《建軍大業》里飾演葉挺將軍所帶出的爆發力,妥妥吃定了電影飯;《建軍大業》客串明星里戲份最多的周一圍,在2019年度網劇大製作《長安十二時辰》中,跟雷佳音一起,奉獻出了多年來最好的古裝硬漢角色。
張一山在《餘罪》,黃景瑜在《破冰行動》中的成績,也都離不開「硬漢」的人設。
另外不得不說,楊爍、朱亞文、文章演都市劇的表演手段,都不自覺的往「硬漢」上偏。
七
香港導演北上多年,徐克、劉偉強、林超賢所能提供的價值,對「中國硬漢」的銀幕催化和英雄電影的貢獻,真可謂不小。他們熟悉中國電影的故事語境,深諳男性人物的著力點和接觸面,這些對他們調教角色,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劉偉強的幫助下,香港新人導演陳國輝僅憑《烈火英雄》一部災難紀實電影,就在2019年暑期檔,斬獲了近17億人民幣的票房,而這類硬漢題材,在以前的中國電影中,並沒有獲得合理的回報。
主旋律語境下,以大場面調度和焦點新聞、先進事跡、冷門歷史改編為看點的硬漢影視作品,需要動力不斷創新,災難片、自然探險片等載體,不妨可以長期看看市場的反映和檢驗。無論是今年國慶檔的《攀登者》、《中國機長》還是來年春節檔的《緊急救援》,都將成為這個細分領域的試金石。
而縱觀今後的影視創作,若能產生更多有厚度的硬漢形象,現在出頭的李現、鄧倫或許會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