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投這麼前沿的,還能投什麼?」

2023-02-12     投中網

原標題:「不投這麼前沿的,還能投什麼?」

除了投前沿科技項目,還能投什麼?

為何當下ChatGPT大火?一方面,生成式AI技術的突破帶來了無數的可能,一方面,投資人在刷屏的時候,早就已經置身其中,在我為採訪做準備之時發現可謂是每家機構都已經投資了相關項目,無一例外。

更不用提開年後每個投資人必提的新材料投資。在不斷跟投資人的採訪中,我逐步發現,國內的投資人也在不斷地分化,一邊更加落地實幹,一邊也更加仰望星空。

前者自不必多說,晶片、汽車產業鏈、機器人等已經逐步站穩腳跟,甚至開始出海,比如2022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就占到了全球的59%,後者卻值得拿出來深思一下,畢竟,資本是前沿科技肥沃的土壤之一,缺其不可。

而這其中上升速度之快,我甚至可以斷言,在去年的採訪之中,沒有哪家機構明確表示自己並不投前沿科技,反而是要加速前沿科技的投資和布局,甚至各種輸出投資策略,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很多一線機構都已經在天使輪開始團購前沿科技的項目了。

對於投資人來說,在越來越卷的科技投資中,如果想成功占得一席之地,或者先內卷勝過別人,卷到無可再卷,前沿科技項目是最佳選項。

用米磊告訴《科創板日報》的話來說就是,「投資行業也很內卷,不投這麼前沿的,還能投什麼?」

團購成可選項

資本可謂前沿科技的優質催化劑:有錢不一定能砸出技術的突破進展,但沒有錢卻萬萬不能。

以當下炙手可熱的OpenAI為例:僅僅2022年,OpenAI就花費了約5.44億美元,在其背後,2015年創建之初,OpenAI就已經收到了包括馬斯克等在內的10億美元啟動資金,並在2023年微軟確認追加數十億美元投資之前,OpenAI 就已完成六次融資。

反之,一朝成功,對於投資人也是巨大的回報:單單微軟,據《財富》作者Jeremy Kahn透露,在完成馬斯克等首批投資者回籠資金外,其將在收回130億美元之前一直可以獲得OpenAI75%的利潤不說,還可以在OpenAI利潤持續達到920億美元之時,仍持有49%的股份。

這或許也是近日微軟仍將向OpenAI進行一項為期多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以加速其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技術突破的原因所在。

這樣巨大的回報之前,本來,資本的動向一向是互通的,逐步向前沿科技傾斜也就不足為奇,國內也是如此。只不過現如今,大額的團購融資正在逐漸向前沿科技的早期項目傾斜,在既摻和了一腳,保障自己投進去的同時,又極大地降低了風險性。

以現如今正在風口之上的可控核聚變來說,之前,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曾斷定:該領域需要投入資金量不小,可能需要10年以後在其他領域投出更多收益之後才能出手。當然,其出手的時機也比預計的縮短了一半。

這可能是因為,在星環聚能的數億元的天使輪融資中,就擠進來了順為資本、崑崙資本、中科創星、遠鏡創投、和玉資本、紅杉種子基金、險峰長青、九合創投、聯想之星、英諾創投、元禾原點、華方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

當然,一線機構的做法是,儘量將這樣的優質前沿科技項目都囊入其中:同一賽道中,能量奇點宣布完成近4億元的天使輪融資,米哈游、蔚來資本、紅杉中國種子基金、藍馳創投均為投資方。

而且在新能源的布局上,在行業內人士看來,鈣鈦礦作為一種新興材料,其性能的穩定性、大規模量產的能力未被驗證,產業化還在起步階段。但已經正在資本熱捧的名單之上了。8年融了8輪的纖納光電就吸納了不少機構在其中。

更不用說早就名聲在外的衛藍新能源,其近15億的D輪融資中,除了領投方為中國誠通混改基金,中信建投、國投創益、招商局資本、德屹資本、隱山資本、和暄資本、湖州經開、雲和方圓資本、淄博景能等均在列。

就連氫能細分領域的國氫科技,都直接一口氣融資了45億元,不但是國內氫能行業迄今為止單輪融資規模最大的股權融資,且單單新引入的投資方就包括國開製造、綠色發展基金、混改基金等11家。

對於機構來說,前沿機構的潛台詞在於:不能錯過,即便是要在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回報。即便項目仍然處於萌芽期,行業內可投資標的數量還在個位數範圍之內。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前沿科技的項目,一旦開始融資,很快就會成長為獨角獸。對此,有行業投資人艷羨地表示,之前可能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但現如今的前沿科技項目直接變成了香餑餑,動不動就估值過百億。

去年,投中網曾寫過量子計算,三家獨角獸之後站著三位院士,也吸引到了一票的投資機構們。這其中,本源量子的10億元B輪融資中,直接容納了深創投下設的紅土基金、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國內17家知名投資機構。

眾多投資人賭的是,根據IBM的路線圖, 到2030年量子計算可能達到上百萬量子比特,預計在未來15至30年可創造4500億至8500億美元市場價值,即便在3至5年內,其價值只有50億到100億美元。

在投中信息《2022年度VC/PE報告》中的細分熱門行業交易量級的比較下,醫療行業、人工智慧、能源及礦業、汽車行業等領域大額交易占比較多,更為吸金。

正如畢馬威報告中提及的一樣,2022年中國的風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符合政府政策領域的公司;二是技術和商業模式難以複製的公司。

而在這些賽道中,符合上述兩者條件的,且可以提前下注的,非細分的前沿科技項目莫屬。

越投越前沿

其實,不止一位投資人在採訪中對於自身選擇前沿科技標的進行投資流露出了自得之意。

為何?某位投資人的話很能說明問題,其告訴投中網,如果投資一些能解決人類終極問題的前沿科技項目,雖然可能失敗,但本身這也符合風險投資的本質。

畢竟,一旦有最新且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出現,一旦押對,就可能賭對一個時代,正如當下的蘋果、谷歌、微軟、華為、騰訊、阿里等。

當然,也有一線機構的合伙人曾對投中網坦誠,自身也不是盲目地只追逐前沿科技項目,一方面是已經投資了有回報基本盤的項目,一方面是根據自身的研判,才敢於大膽地跳起來抓住這些前沿科技的明星項目。

在我看來,這可能也跟現在氣氛烘托到這裡有巨大關係。

一方面,國內正越來越成為全球的創新中心所在,國內外前沿研究正在逐步同頻。

以馬斯克帶火的腦機接口來說,2022年12月,在Neuralink的發布會上,馬斯克剛將侵入式BCI的階段性成果捧到了資本和大眾面前,緊接著,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國內就有相關的四家初創公司都不約而同地披露了新一輪融資,數額都在億元之上。

即便研發成本、倫理審查等都註定腦機接口是一場資本的長跑接力賽,但也不妨礙資本之下,早就有國內優質項目布局其中。

再比如上文中提及的量子計算,當前,量子計算技術仍處於基礎研發階段,但其未來應用潛力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市場。雖然美國是領跑者,但中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在國外不斷將量子計算技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之時,未來幾年也將是量子計算技術進步、商業化水平提升、產業合作格局進一步完善的重要階段,國內重視毫無疑問。

另一方面,在硬科技投資至今,可選標的越來越清晰和明朗化。

這主要拆解為兩個層面,政策引導之下,投資提前布局的順勢而為也是上策。

以光晶片而言,其作為現代光通信系統的核心,代表著現代光電技術與微電子技術前沿研究的落地應用,一旦突破就將對電子信息產業產生巨大影響。

在採訪中,不止一位投資人將投中光晶片的明星項目當做人生夢想,除了本來就有的產業情懷之外,也是看到了巨大的產業前景。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就顯示,全球光模塊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60.43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66.72億美元,預測2022年全球光模塊市場將達到81.32億美元。光晶片作為光模塊核心元件有望持續受益。

而這給了資本不斷加註的底氣:近日,檸檬光子就宣布其完成了深創投、深圳高新投聯合領投的B2輪融資,此前,其剛完成由飛圖創投和卓勝微電子聯合領投,老股東愉悅資本超額跟投的 B1 輪融資,兩輪合計融資額達數億元。

另一層面,可選的標的出處非常明晰化,讓投資人完全可以「按圖索驥」。

我聽到的爆料是,某一個非常細分的前沿科技賽道,當下在百億規模左右,已經有一線機構完全將所有的項目都投資了一遍,非常符合之前「網際網路投資」的做法。

當然,更多的是,以正在梳理的自動駕駛投資版圖中可投標的的分布看,百度、小馬智行等或已經是行業黃埔軍校,或正在成為黃埔軍校;清華、中科院等也已經被投資人分門別類探查清楚並深度投資了。筆者都完全可以如數家珍地分清楚這其中的門路,更何況早就置身其中的投資人們了。

當然,隨著風險投資機制的日臻成熟,也使得更多機構逐步可以拉長投資和回報期的時間期限,可以在諸如GPT等項目不斷突破的時候獲得一個不確定性之中的確定性,何樂而不為呢?(文/張麗娟,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5b6cf58dbdbbad24229069e527d1d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