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筆年內最大融資來了

2023-06-03     投中網

原標題:又一筆年內最大融資來了

近日,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嘉興創頎與嘉興頎駿一號兩隻基金,向清陶能源追加投資不超過27億元;其中,嘉興創頎出資不超過19.7億元,嘉興頎駿一號出資不超過7.3億元。

據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20年6月、2022年1月,上汽集團就先後兩次參與了清陶能源的融資。此次投資完成後,上汽集團將共持有清陶能源約15.29%的股權。

如果再梳理融資歷史就會發現,自2016年成立後,清陶能源已經完成了11輪融資。除了上汽集團之外,廣汽集團、北汽集團都先後注資。財務投資機構也堪稱豪華:峰瑞資本、清控銀杏、首業資本、和高資本、上海科創基金等一批知名機構都位列其中。

清陶能源到底什麼來頭,受到資本如此追捧?

清華院士帶隊創業,7年融了11輪

先羅列一些關鍵信息:清華院士團隊、投前估值206億、固態鋰電池賽道,公司400wh/kg的第二代產品即將列裝上汽整車產品。

2016年,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策文與其學生馮玉川、李崢等人,組成創業團隊成立了清陶能源,主攻固態鋰電池的研發與生產。

當時,固態鋰電池仍是實驗室中的技術。不過因其遠超液態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受到學界和產業界的高度關注。

南策文就是長期為固態電池鼓與呼的學者。在接受《能源評論》的採訪時,他分析道「全固態鋰電池……取代傳統電池裡的隔膜和電解液,從而解決安全問題。同時,採用全固態電解質後,可以使用金屬鋰作為負極,從而提升能量密度……從解決安全問題、用現有的材料來提高能量密度角度來看,全固態鋰電池可預期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值得大力發展。」

而再往前,南策文團隊是國內最早研究固態電池的科研團隊之一。1997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推動實施「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計劃」,簡稱「973」。這是我國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舉措。

在「973」的眾多科研項目中,功能陶瓷的研究方向就落在了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南策文身上。自2002年後,南策文帶領團隊在該領域不斷攻堅。固態鋰電池正是其中的課題之一。2006年,南策文團隊研發的LLTO(鋰鑭鈦氧)固態電解質材料表現出優秀性能;2010年開發的石榴石結構LLZO(鋰鑭鋯氧)固態電解質材料工藝成熟。這些早期的技術積累,為此後清陶能源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所以當2016年選擇創業時,清陶能源立刻收到蘇州崑山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並在一年之內完成了峰瑞資本A、B兩輪投資。

崑山政府和早期投資者沒有押錯。

在成立兩年後,清陶能源的固態電解質產業化基地就開始投產。其產品開始供應數碼產品和特種儲能領域。隨後清陶能源幾乎按照一年一輪(甚至一年兩年輪)的速度快速融資擴張。(如下圖)。

圖片來源:天眼查

不到7年的時間,清陶能源已經成長為估值超過200億的超級獨角獸,更是固態電池賽道的頭號玩家。

目前,清陶能源的管理團隊均出身清華。董事長馮玉川,2003年考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就讀本科,2007年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在科研期間,與日本豐田等公司開展固態電解質材料開發的深度合作,擁有鋰電池行業豐富的管理經驗。

清陶能源總經理、CTO李崢,則是馮玉川同門同學,在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先後取得本科、博士學位、並且畢業後在江蘇省能源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據天眼查顯示,清陶能源的股權結構中,馮玉川持股14.65%,李崢持股14.21%,南策文持股8.88%(本輪融資前)。

除此之外,清陶能源的多位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均來自清華材料科學與工程。這樣一支兼具科研實力和產業管理經驗的強大團隊,正是清陶能源迅猛發展的第一動力。

聯手產業巨頭,第二代產品即將下線

那麼清陶能源的業務進展到底如何?

先來看看主營業務。到目前,清陶能源已經發展出三大業務版塊:

其一是新材料版塊,包括固態電解質材料、復合隔膜材料和凹土新材料;其二是固態鋰電池版塊,包括電芯、動力電池、數碼電池和特種儲能等產品;其三是自動化裝備版塊,包括自動化設備包括隔膜塗布機、高金福鋰電池隔膜分條機等鋰電池自動化設備。此外,還包括鋰電池回收等業務。

用清陶能源自己的話說,形成了「新能源材料—固態鋰電池—自動化裝備—鋰電池資源綜合利用—科研轉化—產業投資」的完整產業鏈布局。

而在技術路徑的選擇上,李崢在今年5月召開的「國際先進電池前沿技術研討會」上披露道,「(清陶與清華大學的研發團隊)提出了以有機-無機復合固態電解質為研發技術路線,在保持無機固態電解質的性能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復合材料設計改善工藝性能,從而為固態電池產品化提供了可能性。」

南策文此前接受採訪時,對復合路線選擇給出了解釋,「(無機-聚合物的復合體系)可以使離子電導率保持較高水平,而且可以做到柔性,保證高分子的加工性、柔性,特別是它可較大程度上利用現有鋰離子電池製造平台,可基於現有平台,根據固態電解質引入以後所發生的變化特徵,來調整相應的製造設備。要快速轉向大規模產業化,可能最容易的一條路線還是無機-聚合物復合體系先試先行。」

目前,清陶能源已經申請國家專利500多項,其中一半是發明專利,獲得授權的有300多項。

據清陶能源公布的產品/產能進展看,清陶量產的第一代產品是半固態電池,液含量在5%-15%之間,能量密度在240-420Wh/kg之間,已經擁有1.7GWh現有產能和10GWh在建產能;

第二代准固態電池液含量小於5%,能量密度為400-500Wh/kg,即將與上汽集團合作,裝配到上汽整車產品上;

第三代全固態電池內沒有任何液體,目前已經完成了實驗室階段的驗證,正在進行產線的設計和工藝開發相關工作,能量密度在500Wh/kg以上。

再統計一下清陶能源的產能。去年底清陶能源產能達到1.7GWh。今年2月,與成都郫都區達成戰略合作,將投資100億元,建設15GWh清陶能源動力固態電池儲能產業基地。而據東吳證券披露的信息,清陶能源遠期規劃將擁有35GWh產能,其中宜春10GWh,崑山10.7GWh,成都15GWh。

提及產品研發與產能擴張,就不得不提及清陶能源與產業資本的合作。

2020年7月,搭載清陶固態電池的北汽集團、哪吒U純電樣車下線。一年後,輕量化的固態電池產品又攜手廣汽埃安亮相車展,這款產品的電芯能量密度達到了320Wh/kg。2022年11月,清陶能源還與北汽福田聯合開發了了首套商用車固態電池系統,目前已經完成調試,正式下線。

不過合作最深的還是本次的投資方上汽集團。

上汽集團於去年7月,與清陶能源共同掛牌成立了固態電池聯合實驗室。其目的是共同打造適用於上汽第二代技術底座2.0版本的固態電池技術。蘇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清陶研究院院長何泓材在一次演講中就說道,「清陶與上汽集團聯合開發了一款電池,能量密度達到了368Wh/kg,單體總量是116Ah……整個電池的循環壽命可以超過1000次。以CLTC綜合續航工況實測的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038公里。」

想必很快搭載清陶能源固態電池的上汽整車就會面世。而清陶能源與上汽集團的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或許正是本次上汽決定戰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固態電池,全球逐鹿

固態電池作為電池產業鏈的「聖杯」,早就擠滿了重量級玩家。

比亞迪、寧德時代、贛鋒鋰業、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新能源汽車公司/電池公司在固體鋰電池賽道早有布局。而在非上市的科創企業中,也不止清陶能源一家。同樣是院士帶隊的衛藍新能源也頗具實力。

2016年,中科院院士陳立泉、研究員李泓、北汽總工俞會根共同創立的衛藍新能源。已經發展為國內固態電池領域的頭部企業。

據公開資料顯示,衛藍新能源已經擁有了湖州、溧陽、淄博等多個生產線。2020年8月,溧陽基地中試線投產。2022年6月,湖州基地投產。其能量密度360Wh/kg的固態電池產品,計劃將在蔚來ET7上率先使用。

在資本端,衛藍新能源的融資表現不俗。自2017年獲得天使輪投資後,一共完成8輪融資。在最近的D輪融資中,中信建投、中科創星、順為資本、招商資本、國投創益、聯想創投等17家機構共同注資15億元。其估值也近200億。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仔細對比衛藍新能源和清陶能源兩家公司的產業投資方,就會發現其中的競合關係:押注衛藍新能源的公司有小米、蔚來、華為、吉利。而抱團清陶能源的是上汽、北汽、廣汽和哪吒汽車。不同的產業資本,或將影響固態電池未來的市場格局。

再放眼全球市場,美日韓等國也在固態電池賽道上齊頭並進。豐田、松下、本田、三星、Solid Power、Quantum Scape 等公司都摩拳擦掌。

豐田在2014年就在研發出400Wh/kg的固態電池,計劃2025年左右量產。三星在2022年3月開始建設全固態電池試驗線,計劃在2027年量產。

美國企業Solid Power與福特、寶馬和現代等汽車公司合作,在2021年交付了能量密度320wh/kg的全固態電池,計劃到2025年開始量產350wh/kg的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另一家美國公司Quantum Scape,則與大眾等企業建立合作,計劃在2024年建設1Gwh的試生產線,2025年開始量產。

據華泰證券的研究預測,全固態電池普及可能要等到2030年左右。但顯然對於鋰電池研發企業而言,2025年前後就將迎來第一波產能擴張。

參考文獻:

東吳證券,《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固態電池行業深度》

華泰證券,《新能車前沿技術之七:固態電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7e47229c2b9fde0c3acf102347776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