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爆發一個月,24例死亡:我想聊聊這10個「真相」……

2022-04-20     桌子的生活觀

原標題:上海疫情爆發一個月,24例死亡:我想聊聊這10個「真相」……

記得2019年年底的時候,我和朋友一起去看了一場跨年演唱會。

那天雖然下了一點小雨,但我和朋友興致都很高,我們在演唱會上一起跟著大聲唱,一起盡情發泄情緒。

回來的路上,我們還一起談論演唱會的場景,還說用手電筒揮舞的感覺真的像星星海洋。

可是當時的我們根本不會知道,那可能是近幾年我們看過的最後一場演唱會了。

2019年,第一批90後步入30歲。

2019年,美團的王興在年底發了一句話:這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沒想到,一語成讖。

2020年這一場疫情,改變了太多太多,演出會取消,旅遊業停滯,餐飲店關門,到處都要核酸檢測和健康碼。

站到2019年的那個時間三岔路口,那個時候的我們根本想像不到,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這種百年一遇的事情,竟然會集中在一年之內爆發。

昨天,上海又感染了近1.9萬例,這一輪累計感染已經快逼近40萬了,這次的感染者中最小年紀10歲,最大的年紀是98歲。

而更讓人揪心的是,這一輪新冠疫情已經造成24人死亡。

據衛健委的官方通報,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老人,而且都是有基礎疾病的。

年紀大,身體不好,於是他們成為了疫情下最無辜的那一群人。

一切都好像是一場夢,這一夢就是三年。

從最開始的原始新冠毒株,到德爾塔、奧密克戎、奧密克戎B2,再到現在的XE,一次次的洶湧讓我們猝不及防。

我們以為疫情很快過去了,可是沒有想到3年之後我們面對疫情最重要的方式還是隔離;

我們以為去一個地方飛機和高鐵就是最重要的通行工具,可事實證明最重要的通行工具是核酸和健康碼;

我們以為只有我們防護得好就可以擺脫疫情,可是只要一個國家「躺平」,我們就永遠被牽扯其中。

新冠疫情,就像是一把刻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改變了我們的方方面面。

面對這次疫情,我想了很多,思考了很多。

今天,我想借著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聊我這段時間的思考以及疫情改變了我們哪些認知。

電車難題

哈佛大學的課堂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哲學問題:

一輛電車在鐵軌上行駛。

在電車行進的方向上,有5個人被綁在了軌道上,無法動彈,電車會壓過他們的身體。這個時候,你能通過扳動拉杆,來改變電車的走向,讓其駛入另一條軌道。但問題是,另一條軌道上也綁著1個人。

請問如果你是電車司機,你會怎麼做?是讓電車壓死這5個人,還是坂動拉杆轉而壓死另1個人?

其實中國疫情「放開和封鎖」的難題,就是電車的難題,只不過電車軌道上綁著的不是5和1,而是12億人和2億人。

到底是嚴格執行「封鎖政策」,讓12億人經濟受到影響,還是把電車開到另外一條軌道,「徹底放開」,不管那2億人的死活?

到底怎麼選?

很多人可能就會簡單粗暴地選犧牲2億人,因為按照人數來說,12億人已經完勝2億人。

但生命和生命之間,是不能比較的。

如果那2億人中有你的親人,你還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嗎?

目前,中國採取的策略並不是碾壓A或者碾壓B,而是先剎車。

也就是說,本來是100碼的速度,我現在馬上剎車,減少到50碼,40碼,甚至是10碼的速度。

讓那些綁在鐵軌上的人有逃離的時間。

即使是迫不得已撞上去,本來100碼的速度傷亡是90%,而我10碼的速度開過去可能傷亡就是20%。

但請記住,剎車並不是停車。

中國不會一直這樣採取「動態清零」政策,我們一定會放開,只是時間問題。

那些到現在依然不肯打疫苗的,那些有基本病依然不肯好好愛護身體的,到時候當「電車」經過,他們的日子就會非常不好過。

疫情讓事物回歸到它本來的樣子

上海疫情吐槽最多的是《斷舍離》這本書,因為很多人相信斷舍離,過極簡主義生活,不需要多買東西,封鎖的時候沒有適當囤菜,現在就直接芭比q了。

於是很多人憤怒地把這本書扔進垃圾桶,痛恨自己為什麼不買一個大一點的冰箱。

其實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快樂和幸福,都是建立在社會的繁榮和發展之上的。

你之所以有極簡主義的快樂,是因為你相信你隨時需要就可以隨時買到,但一場疫情讓很多事物回歸到了他本來的樣子。

現在,我們終於理解了上一代的父母,他們之所以喜歡囤積食物,是因為他們曾經經歷過饑荒年代,餓怕了。

疫情讓我們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比如上海的貓又會抓老鼠了:

比如上海人民都喜歡用物品換物品,錢的作用不大,我們又回到了那個最原始的以物換物時代。

疫情改變我們對房子的認知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大疫止於野,大亂避於鄉」。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發生大疫情或者大動亂的時候,野外和農村就是最安全的。

這一場疫情,改變了我們對房子的認知,那些在家裡能夠自己種菜的房子,那些能夠自給自足的房子,真的太香了。

大疫止於野,不管疫情多大,到了農村就會止步,因為農村的人口密度很小,非常難傳播。

我們以往總是認為農村的房子不好,農村的房子比不上城裡面的房子,但到了後疫情時代,農村的房子說不定就體現價值了。

疫情讓我們重新定義奢侈品

我們生活裡面的奢侈品是什麼?

豪宅、豪車,名牌包包。

可是,當我們看到花1000萬買的學區房,就上了三年網課,學校老師和同學都不認識。

看到花200萬給兒子出國留學,至今大學的校門都沒有見過。

看到疫情封鎖期間,豪車就放在停車場積灰還要交昂貴的停車費。

即使買了名牌包包,它最大的作用還是用來裝菜。

這個時候,我們還會覺得它是生活的必需品嗎?

這一次疫情,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花高價錢、傾盡全力去買的奢侈品,它真的值得嗎?

疫情之下,奢侈品不再是奢侈品,反而是菜和必需物資成了真正的奢侈品。

疫情讓我們重新定義人際關係

以前我們總喜歡和狐朋狗友胡吃海喝,總喜歡參加無效社交,不喜歡和鄰里打交道,但這一次疫情,讓我們重新反思我們的人際關係。

有句話說得很好,有時真正能夠救你的是鄰居,而不是外面的朋友。

這一次疫情,有太多太多鄰裡間的溫情讓我們感動,很多人的命,就是靠組織一起買菜的團長給的。

重要的不是你有幾套房,而是你有沒有遇到好的居委會和物業。

重要的不是你有幾輛車,而是你和隔壁鄰居的交情和相處的關係。

只要你在家裡待久了,在小區隔離久了,你就能明白這兩句話的重要性。

疫情讓我們重識婚姻和家庭關係

疫情之下,婚姻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

兩個人感情若是好,在這個時間就會進一步升華,而兩個人的關係若是壞,那朝夕相處,每天相見,簡直是煎熬和活埋。

所以,有一個好的婚姻家庭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家人在家跳廣場舞。

比如劉畊宏又火了,而跟著他學習健身的,大多都是夫妻兩人。

疫情把兩個人都關在家裡,一段好的婚姻和一段壞的婚姻,帶給人的感觀和體驗,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動態清零」

動態清零最重要的兩個字,不是清零,而是動態。

也就是說,現在的疫情就像打地鼠一樣,冒出來一個就打一個,冒出來一窩就打一窩,不會存在絕對的沒有感染,但我們會讓它動態趨向於零感染。

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

昨天,抗疫首席專家吳尊友說:

1、要從思想上做好與新冠長期鬥爭的準備

2、要準備迎戰可能發生的規模化新冠疫情

也就是說,疫情不會一下子突然消失,大家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

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疫情結束

這是一個很扎心的事實,我們以為所有人都希望疫情結束,但並不是這樣。

比如哄抬物價,發國難財的:

比如傳播病毒,讓更多人去檢測的:

他們並不希望疫情這麼快結束。

防住疫情很重要,但防住人性的惡毒更重要。

疫情是危機也是轉機

淘寶和京東是哪個時候興起的?

就是2002年非典。

這一次的疫情雖然影響很大,但是能在這個危機中熬過去的,能夠在這次疫情中堅持下來的,說不定會贏來轉機。

比如之前很多人買菜都喜歡去菜市場,但這一次疫情過後,網上買菜絕對會興起。

還有許多的協同工具,比如說騰訊會議、釘釘等,都會顛覆以往的模式。

在這一次疫情中,會倒閉很多公司,但是能堅持下來的,等到經濟恢復之後,一定能吃到更多的份額。

我們要學會和疫情下的不確定性共處,更要從危機中看到轉機。

疫情之下,你最應該成就的是自己

學會做飯。

疫情之下,有很多人不會做飯,從而生存都成了問題。而會做飯,廚藝很好的人,就是非常大的優勢。

堅持健身。

身體就是革命的本錢,我們之前寫過,新冠疫情帶走的,大部分都是有基礎病的,而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抗疫資本。

充實頭腦。

我一個朋友,在疫情三年期間,考了很多證 讀了很多書,最近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疫情之下,我們不要變得盲目而煩躁,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去充實自己,沉澱自己。

無論何時,無論外面的雷聲有多大,你最應該成就的是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31782fd3e97ce8afd48f13a016b43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