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控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友的回答很扎心

2023-06-2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被父母控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友的回答很扎心

「你真的會愛你的孩子嗎?」

當你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是不是會在心裡吐槽提問題的人。「這還用問嗎,我自己生的孩子,我能不愛嗎?」

可是你所謂的愛是正確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些場景。

孩子自己站上了小板凳,準備去拿柜子上的零食。媽媽看到後趕忙制止,「寶貝,快下來,太危險了。以後不許再這樣了,聽到了沒。」

孩子不愛吃雞蛋,媽媽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教育孩子。「寶貝,雞蛋很有營養的,咱們來吃一點,好不好。」可是孩子還是不為所動。幾次下來,媽媽的耐心已消耗殆盡。於是勃然大怒,命令孩子,「你今天必須得把雞蛋吃了,吃不完不許出去玩。」

因為和自家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總是愛打人,媽媽怕孩子受傷,就跟孩子說:「寶貝,咱們以後不跟××一起玩了。」

是不是覺得這些場景都似曾相識。

可能你會說,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啊。但你可能沒有發現的是,正是因為「這是為孩子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控制起了孩子的人生。

「被父母控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友的回答很扎心。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被父母控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大部分的回答是很痛苦,想要逃離。更有甚者是希望父母去死。

看到這樣的回答,不禁讓人心驚,本應該是親密的親子關係,怎麼就讓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不過看了網友們的自述後,就不難知道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了。

從小到大,父母都在控制著他們,所做的任何決定都得父母點頭同意,小到穿什麼衣服,大到做什麼工作,跟什麼人結婚。他們只是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稍有反抗,就會被父母冠以「白眼狼」。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怎麼能不壓抑、痛苦。

在刻意或無意中,我們成了孩子的父母。因為我們給了孩子生命,我們就不自覺地認為,孩子應該對我們感恩,得感謝我們的養育之恩。於是在生活中,我們教育孩子要聽父母的話,孩子做事要讓父母滿意。

我們打著愛的名義阻止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以營養要均衡為由,強迫孩子吃他們不喜歡的食物;怕自己孩子吃虧,限制孩子交友。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成了孩子人生的"控制者"、"管理者"。

而在父母過度控制之下長大的孩子,輕則自卑,遇事猶豫不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重則會抑鬱、輕生,更有甚者會做出弒父弒母的極端行為。

1998年8月,遼寧盤錦一對楊姓夫妻死在自己家中,警方經調查認為他們的女兒小楊有重大嫌疑,於是將她請進了警局,而小楊對自己和男友殺害父母的事實供認不諱。

原來小楊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稍有反抗就會受到父母的打罵。長大後,小楊自己找了一個男朋友。但因為不符合父母的心意被強行拆散,小楊一氣之下,吞下大把安眠藥,後被父母發現救了下來。

被救之後,小楊的父母還是一如既往,管著小楊的方方面面,對小楊非打即罵,因為無法繼續忍受,小楊便夥同男友殺害了自己的父母。

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啊。

被父母控制的愛,讓人窒息,讓人想要逃離。

那麼,什麼樣的愛,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呢?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人,但卻無法陪孩子走完他的人生,我們終有一天會先於孩子離開這個世界,在我們走後,你想讓孩子過怎樣的人生?是唯唯諾諾,遇事沒有主意,還是不會思考,只會被動屈從。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女孩的自述,特別發人深省。

她和弟弟從小在媽媽的控制下長大,在媽媽的「洗腦」下,她認為自己又懶又笨,不受婆家待見,媽媽認為她照顧不好自己的孩子,就大包大攬負責照顧起外孫,在媽媽的「幫助」下,女孩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想要改變,卻苦於不知該從何入手。

而她的弟弟更慘,由於是老來得子,媽媽對他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二十多歲卻還是「三無人員」,無工作、無社交、無特長,整天就在家裡打遊戲。

女孩不敢想像,如果哪一天,她們的「萬能」媽媽走了之後,她的弟弟要如何生活。

作家歌德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雖可以靠⽗母和親戚的庇護⽽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友的扶助,因愛⼈⽽得到幸福,但是⽆論怎樣,歸根結底⼈類還得依賴⾃⼰。

心理諮詢師徐徐在她的《管孩子不如懂孩子》一書中,給出這樣一種觀點:親子關係是所有親密關係中最特殊的一種,是一種以「分離」為目標的親密關係,不像其他的親密關係,諸如戀愛關係、夫妻關係等,都是以「聚合」為目標。

明智的父母會讓自己成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無」的人,會鼓勵孩子凡事自己做決定。讓孩子能夠在長大之後,有能力離開父母的庇護,自力更生,經濟上獨立,心靈上成熟。

那我們父母要怎麼做,才是真正地愛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轉變觀念,不能以「管理者」自居。

我們是給了孩子生命,但孩子不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人生。我們不是孩子人生的「管理者」,請將選擇權交還給孩子,不要左右孩子的決定。

我們不能只要求孩子感恩父母,我們父母也同樣要感恩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的到來,才讓我們的人生得以完整,讓自己的基因得以流傳。

孩子「自我成長」的過程,需要試錯和改善,我們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少些控制,多些鼓勵,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但我們可以給孩子建議,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和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其次,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做到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

孩子終將會長大,他會有自己的生活,我們不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照顧他一輩子,我們不能把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能陪我們一輩子的只有自己的伴侶,從這方面來說,成年人經營好夫妻關係,比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更重要。

不走心的表面的和諧,逃不出孩子的眼睛,孩子憑語氣、感覺,就能知道父母之間有沒有矛盾,這個家安不安全。

而父母相親相愛是孩子自信、獨立的底氣,良好的夫妻關係,可以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

最後,請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也許你會說,我每天大部分的業餘時間是陪孩子過得呀,可是,你是怎樣陪孩子的呢?是不是身體在陪孩子玩耍的同時,腦子裡還在想著其他事情,或是讓孩子自己玩玩具,你在旁邊一邊看著,一邊刷自己的手機。

這不是真正的高質量陪伴,你以為孩子還小,不會懂那麼多,不會那麼敏銳,只要我在孩子身邊就行,可其實這些小傢伙是最敏感的,你在和他玩耍的時候是心不在焉,還是全情投入,他都能體會出來。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我們陪孩子的時間還很長,可是我們卻沒有想過,孩子在我們身邊的日子有多少,從孩子出生算起,到年滿18周歲,其實只有短短的216個月,除去工作、學習,我們每天能陪孩子的時間又有多少。

所以,請不要敷衍孩子!每天花20分鐘時間,放下手機,心無旁騖地陪孩子做一件事。玩遊戲、讀書、聊天都可以。

孩子是上帝給我們的天使,所以,我們要學會真正地愛他們,少些挑剔、控制,多些理解和陪伴,努力成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無」的人,好好享受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的時光。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001df6ae455c3955e5bbfcc7d9d77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