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批 | 過番潮人行孝顧家的承諾:「批一封,銀二元」

2020-03-30     潮汕說

跨海越洋的潮汕人初抵目的地,均有一種發自內心的、難以自制的衝動:書報平安,托錢回家。

華僑出洋後寄回家的第一封僑批,俗稱「平安批」,亦稱「回頭批」。平安批除了向家人報平安外,還表示牢記自己肩負的責任,不忘贍養家眷的初衷。因此,平安批還會附上不多但寓意吉祥的偶數批款。

已故鄒金盛先生收藏有一封旅越潮僑陳瑞國戊子年(1888)十二月廿五日寄澄海斗門姑丈姑母〔注〕平安批:


丈父、姑母大人:


敬稟者,兒拾捌日早在家起程到汕頭乘輪,拾玖日午揚輪開行。幸蒙二位大人福庇水陸順吉,至廿肆日八點登西貢,約於廿柒捌日可到朱篤店中,是以達函奉稟。外附大銀貳元,祈笑納為茶宜之用。謹此敬達並候


肅諸

鈞安


兒瑞國敬稟

戊子拾貳月廿伍日


〔注〕潮人有所謂命中相衝,須疏稱父母的風俗,收批人「丈父(姑父)」「姑母」,落款又自稱「兒」,應是寄與父母雙親。

農曆二月廿四日登陸西貢,尚未到達終點「朱篤店中」,瑞國便迫不及待,廿五日即寄平安批,「外附大銀貳元」。


張美生先生提供的平安批,也是潮僑行孝顧家的典型體現:

鄭萬道九月廿八日登岸,廿九日即「奉上國幣拾元」,「內抹二元交老嫲(註:祖母)收用,一元交三老祖嬸收用,由(又)抹一元交宋干他母親收用,余望飲食調攝已(以)慰兒念」。

上面的平安批,都是旅外者抵達目的地3日之內所發,表示其與國內親人如約守信,說一不二,毫不含糊。


早期出洋的潮人,大多在家鄉極度困苦,他們飢腸轆轆,囊中空如,很多人出國前已負債纍纍。

榮浩吾兒收知:


是日接到來批,知悉兒水陸一路平安。你母付你二十萬元船資,是在橫隴你老姑母代調的,兒你將來可寄此項還她。另者未知你嬸母給你費用與船租一概共銀若干,望你迴音來知。余言後敘並祝旅安


家慈字

像榮浩這樣的貧苦農民,被迫離別鄉井闖南洋,先要籌足船租,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少人往往要向親戚借,方能湊足船資。好不容易出國,到達彼岸之時,身上哪來余錢可寄回頭批?然而此批不寄,情何以堪?一顆心如同油煎火炙,只得多方設法以圓心愿。這些「新僑」,或求助於投靠的店主,或帶路的水客,或央求「舊僑」親友墊付。甚至有典當身上衣物,以「回頭」告慰親人。


旅泰鄉人陳緒鎮1928年11月5日寄澄海程洋岡石寨母親的批信,便是初過番者慘況的訴說:「自來至今,除需費和身稅,將衣物盡入典當,還不足敷。」

因此,初期的回頭批,大部分也只能是二元之數。沿襲下來,不論回頭批或返鄉後再度出洋的第一封僑批,批款數額一般較少金額,不可無也不可多。這便是民謠「批一封,銀二元」產生的背景。

列字編號為貽157的旅暹陳玉釵寄潮邑玉峽桃溪仔鄉陳梅士,千里迢迢,只能奉上光銀壹元。寄銀一元的僑批在數以萬計的潮汕僑批中確屬鳳毛麟角,「批一封,銀二元」,民謠所唱的「平安批」最起碼的「二元」吉利偶數,寄批人卻無法籌措。


儘快、盡多地往家鄉寄款,是出國潮人的強烈心愿。回頭批蘊含之深意,體現出海外潮人守待本心的獨特心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a_wLnEBiuFnsJQVUZg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