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眼裡,「哲學」往往深奧而艱澀。哲學系畢業的,即便是高材生,也往往改行,無法從事哲學工作。甚至,一提到「哲學天才」,人們往往聯想到「瘋子」。
一說到「經營」,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西方文化」,再深些「一大堆數據、圖標、計算公式」,「那是一種生硬而高深但很值錢的學問」,但肯定與「哲學」掛不上鉤。然而稻盛先生提出「經營也需要哲學,而且要讓員工共有正確的哲學」。
在稻盛先生看來,所謂「經營哲學」,首先是經營公司的規範、規則,或者說必須遵守的事項。經營公司無論如何都必須有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規範規則、或事項,這些作為「哲學」,必須在企業內部明確地確立起來。
在多數企業,沒有經營者會向員工們提出「作為人,何謂正確?」這個問題。而稻盛先生所思考的「經營哲學」卻正是針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其實這也正是我們孩童時代父母老師所教導的做人的最樸實的原則,例如「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要善良,要公正,要有勇氣,要樂於助人,要公平」等等。當然經常會有人質疑,這麼起碼的東西是否還需要在企業里講。但是正因為不遵守上述理所當然的做人的原則,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企業醜聞。
為了獲利,將公司內的規範規則稍稍扭曲,結果行通了。於是「稍進一步的違規也沒問題吧」,規範規則更拋在一邊。這樣企業或者產品就會發生問題,如果將問題公開,企業可能蒙受巨大損失。於是採取「不如實公布,沉默以對」的態度。而由於內部告發、問題暴露時,企業又出面掩飾,做假報告等。
結果輿論譴責企業說謊騙人、掩蓋真相,事態越加複雜,最終導致企業崩潰。「這就是出身於一流大學、擠身於一流企業領導人崗位的經營幹部做出的事情。與這些企業精英們講什麼『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似乎太幼稚太愚蠢了,他們會一笑了之。然而,這麼簡單幼稚的道理他們卻不能實行,這就是導致企業崩潰的根本原因」。
稻盛先生說:
我認為,正因為缺乏這種樸實哲學的人成了大企業的領導者,才招致今天世界上許多大企業醜聞頻發。而其結果是造成了整個社會陷入極度的混亂。所幸的是,因為我缺乏經營的經驗和知識,有關企業經營的規範、規則和必須遵守的事項,僅僅從『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中引申出來,並用它來說服員工。
「作為人,何為正確?」的討論在中國企業界從未發生過,那些古老的「美德」早已不掛在嘴邊,我們也不再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違背了某條準則,久而久之,整天想的都是一己私利,想著怎麼從別人那獲取,而非幫助別人。
當然,稻盛哲學絕不僅僅是理念,而是一整套調節激勵員工精神氣的經營管理體系和會計體系,其所獨創的阿米巴經將公司組織分為一個個「阿米巴」小集體,而各個小集體,就像是一個一個的中小企業,在保持創新活力的同時,以「單位時間核算」這種獨特的經營指標為基礎,徹底追求時間附加價值的最大化。「自利利他」,配上這套體系,稻盛和夫真正做到了「精神領袖雖走,靈魂還留在企業里。」
「六項精進」是稻盛先生灌輸給員工的哲學,想讓整個企業員工共同擁有時。有人說,擁有什麼思維方式,哲學,難道不是個人的自由嗎?然而,在稻盛先生看來,「企業這樣的集團,為了其中的員工們的幸福,需要揭示高目標,需要不斷發展成長,這就要求有正確的哲學,正確的思維方式作為共同的基準,在此基礎上把全體員工的力量凝聚起來。」稻盛和夫先生說:
儘管人有隻說不做的習性,但是,為什麼我還要跟大家反覆強調『必須在企業里提倡這種哲學,必須與員工們共同擁有這種哲學呢?因為,將哲學融入自己的血肉,付諸實踐,雖然極為困難,但理解「作為人,就應該這樣去生活」,力求接近這種理想的生活狀態,並為此而拚命努力的人,與不作這樣的思考、漫不經心地生活的人之間,人生和工作的結果可以迥然不同。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哲學,不是能夠領會或不能領會的問題,而是隨時反思反省,不斷努力去領悟,去體驗,這才是最重要的。
稻盛先生指出,在企業里實踐哲學、希望與員工共有這種哲學很重要。通過學習哲學,年輕人能成長,能擁有更出色的思維方式,來帶領公司向前進,最終不僅能使公司發展壯大,而且能使大家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