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用人思想:能力與職位的匹配問題,是人才管理的關鍵

2019-12-14   昌達財經課堂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思想中,能力與職位的匹配問題也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他明確提出,要根據實際能力降職使用或提拔、根據能力加以任免,既不允許能力低下者長期混崗,也不容許大材小用、浪費人才的現象存在。

貞觀二十年二月,刑部侍郎缺人擔任,李世民要執政大臣「妙擇其人」,執政大臣們提了幾個都不能使其滿意,於是他想起李道裕是一個堅持實事求是的人——在處死張亮的問題上,李道裕力排眾議,仗義執言,說:「亮反形未具,罪不當死。」這種不懼嫌疑的作為,證明了李道裕為人的原則性,於是李世民深有感觸,委任李道裕為刑部侍郎。

貞觀二十年六月,李世民欲赴靈州招撫敕越諸部,要太子隨行,少詹事張行成上疏說:「皇太子從幸靈州,不若使之監國,接對百僚,明習庶政,為京師重鎮,且示四方盛德,宜割私愛,俯從公道。」李世民甚覺妥帖,提拔張行成擔任了較高的職務。

而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對治書侍御史劉洎的上書中提到的廢除「國戚制」、唯才是用、唯賢是舉意見的贊同並大力推行改革,則更具有說服力。

劉洎主要針對尚書省而言,他在上書中說:「尚書省是個日理萬機的機構,它們是處理國家事務的關鍵部門,因此,尋求尚書省眾官員的人選,授予官職,確實是件有難度的事情。一旦官吏任免出錯,被不稱職的人占據了,那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他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原來,尚書省的詔敕總是拖延滯留,公文都堆滿在案桌上了還不能及時得到處理。為此,劉洎大膽地指出:

貞觀初年,國家還沒有設尚書令、左右僕射等官職時,尚書省的事務非常繁雜,比現在多出一倍以上。當時任左右丞的戴胄、魏徵二人都很通曉官吏事務。他們本身胸懷坦蕩,品性剛直,大凡遇到應該彈劾檢舉之事,無所迴避。百官懂得自我約束,朝中瀰漫著一種莊重嚴肅的氣氛,這都是因為用人得當的緣故。

到杜正倫任右丞的時候,也比較能勉勵下屬。而到了近來,國家的一些重要法紀已不能正常執行了。因為功臣和國戚占據著要位,才不符職,而且彼此又倚仗著功勞或權勢相互傾軋。在職的官員,大都不遵循國家的法律準則,雖然有的也想奮發努力,但是一遇到譏謗就害怕得不行。

這是尚書省官員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改變這一現狀的辦法,劉洎認為,需要選拔眾多的優秀人才並授予官職,而且必須非才莫舉,精心選任尚書省的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果這些重要職務的官員選任真正做到了才職相稱,就能消除積弊,國家的法紀就會得到完善的實施。

其實當時李世民對尚書省的效率低下也有所聞,這份上書,句句說到了他的心裡。於是,奏章上奏不久,他就任命劉洎為尚書省左丞,全力地支持他,讓他在那裡放手工作,清理積弊。

領導者要根據人才的性格特點用人,讓合適的人處於合適的位置上,使人盡其能,有效地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最大作用。這其實涉及到一個人才及崗位價值的最大化問題,與企業用人標準密切相關。這一點,現代企業管理者不妨借鑑一下唐太宗的用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