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有個現象,就是人人都搞精英教育

2019-11-16     愛知教學園地

我們提到中國的教育一般有兩個印象:國家對教育投入少,應試教育扼殺學生的創造力。這幾年「減負」的呼聲很大,對素質教育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但我們羨慕的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真的是中國教育問題的解藥嗎?

羅振宇認為,中國教育實則屬於「精英教育的全民化」。這種「高強度、高期待、無差別」的教育模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人才,奠定了中國幾十年經濟的基礎。對民眾來說,穿越高考窄門是實現階層躍升的重要通道,無數人因此受益。

反省教育不能光說缺點,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完美的。冷靜、客觀地分析,方能摸索出合適的道路。

過去這幾十年,我們一提起中國教育,有幾種常見的印象。

第一是投入不足。早在1993年,中國就提出要在2000年實現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實際上什麼時候實現的呢?2012年。遲了很多。這是一個事實,但這只是指國家財政投入,如果把家庭投入也算上,中國人在教育孩子上花的錢可不少。這是民族文化決定的。

那第二個常見的印象,是「中式教育」特彆強調死記硬背,學習強度特別大,既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樂趣,也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

對中國教育的這個反省,是件好事。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教育是滿意的,都在反省。問題在於,光說缺點沒有用。中國教育到底要往哪個方向發展?

素質教育,不是中國教育問題的解藥

有人說,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所以應該走向反面,搞素質教育。

這一點,我曾經介紹過鄭也夫老師的一本書——《吾國教育病理》。裡面講得很清楚。素質教育是要搞,但它不是中國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

道理很簡單:只要教育還是一種選拔機制,選拔總得有個標準吧。那好,你把任何素質教育的內容加進來,甭管是音樂還是繪畫,是體育還是天文,它最終還是會演化成應試教育。

教育只要還是軍備競賽,比賽什麼不重要,結果都會演化成惡性競爭。

我也曾介紹過美國名校為什麼要搞素質教育?其實有一個潛在的目的,是為了把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篩選出來。比如有一個階段,美國常春藤學校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和希臘語,為啥?因為美國的公立學校是不教這兩門語言的,只有富家孩子上私立學校才能學嘛。

在美國的亞裔家庭就經常被搞得很崩潰,你們名校不是說特別看重某項才藝嗎?比如滑冰、打冰球。那我們就投資孩子學滑冰、打冰球。結果,到時候你們標準又變了。

對啊,人家就是為了篩選家庭啊。如果普通家庭、或者說不是他們目標家庭的孩子都學這項才藝,這個篩選標準就失效了啊,當然要變了啊。滑冰就變成了騎馬、擊劍就變成了皮划艇、在大公司實習就變成了去世界各地做義工了啊。這是一個躲貓貓的遊戲。

所以你看,強調素質教育並沒有錯,但這並不是中國教育問題的解藥。

快樂教育,美國降低教育成本的方法

那又有人說了,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學生負擔太重,太痛苦,所以要強調「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在理論上聽著特別有道理:快樂才能學得進去嘛。不要強制孩子。在實踐上也特別容易受歡迎:家長少費勁少費錢,孩子挺高興。

但是了解多了才發現:快樂教育是不是好事,這個有待論證。但至少,美國的精英教育肯定不是快樂教育。

有一個學校,叫惠特尼高中,在美國加州排名第一。這個學校的生活什麼樣呢?曾經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一位記者,休姆斯,就跑到這家學校臥底一年,然後寫了一本書,叫《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其中說到了一個數字:4。

什麼意思呢?4小時睡眠,4杯拿鐵咖啡,4.0的GPA成績。4.0的GPA,是最好的成績。要想達到它,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那睏了怎麼辦呢?喝4杯拿鐵。這就是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的日常。怎麼樣?比中國著名的高考工廠「衡水中學」還要狠吧?

這還是公立學校。美國的優秀私立學校,更沒有什麼快樂教育。我就認識一位中國企業家,把孩子想方設法送到了美國波士頓的一家私立學校。這孩子在中國學習成績本來不錯,但是一到美國的頂級私立學校,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每天即使熬夜,也完不成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勉強上了一年之後,只好退學。

那為什麼我們經常對美國教育的印象是「快樂教育」呢?最近我和幾位熟悉美國的老師聊,他們跟我講了一種解釋。請注意,只是一種解釋。

「快樂教育」,其實是美國降低大眾教育成本的一種方式。美國公立中學的老師,是低收入者,2019年就有幾次教師大罷工,罷工的結果也就是工資漲個5%。那工資漲不上去,老師教學也沒有什麼責任心。下午三點就放學,少布置點作業。這樣你快樂學習、我快樂教書,合起來就是快樂教育。

美國普通窮人,上的就是這種學校。

結果是什麼?美國的教育自動完成社會分層。窮人覺得是在享受「快樂教育」,也不錯,放飛天性。中產階級以上的社會,不信這一套,仍然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家不僅要在應試上搞軍備競賽,還要在素質教育上搞軍備競賽。

有一本書叫《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你可以去看看美國紐約富人區上東區的一位典型的媽媽過的是什麼生活、這位媽媽對於教育採取的是什麼典型態度。咱們中國最近也很流行的一篇文章叫《順義區的媽媽和海淀區的媽媽》。你可以對照看一下。

然後你會發現,不管社會上漂浮著多少教育理念,兩個國家的中產階級家庭,其實選擇了一樣的教育模式:高壓力下的高強度學習。

中國教育的特徵:精英教育全民化

不談教育,這其實也符合我們的常識。世界上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唱著歌就把知識給學了?快樂著就成了人才?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必須吃苦,這是個歷史久遠的樸素道理。

中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工廠?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一個基本條件是:中國培養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師隊伍。

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培養的工程師的總和。這樣的國家,不成為世界工廠,會是哪個國家呢?那為什麼中國教育會有這樣的成就呢?有一個學者跟我說了一句話:因為中國教育的特徵,是精英教育全民化。

剛聽這句話,我也覺得有點刺耳。中國教育問題那麼多,怎麼會是精英教育全民化呢?那位學者說了兩點原因:

第一,中國教育,無論是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一線城市還是邊遠山區,用的教材是一樣的,考試標準也是一樣的。從全球狀況來看,中國教育的公平程度是全世界是最好的。不然,中國高素質工人的量也不會那麼大。說實話,我自己,和我身邊很多朋友,這是這種相對公平的教育制度的受惠者。

第二,這種全民化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什麼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是說培養出來的全是精英,也不是什麼特定的教育內容,它指的是一種教育精神:高期待加上高強度。

所謂高期待,就是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把一個人培養成普通勞動力,而是要讓他成為對社會承擔更多責任。中國教育普遍是這樣吧?所謂高強度呢?那就更是了。應試教育,只是表象,底層是高強度的知識學習。

所以,中國基礎教育,不能說水平有多高,但是它的特點,確實是偏向精英教育的,而且是精英教育的全民化。這個教育特點,奠定了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今天我給你介紹的,是關於教育,我看到的一些思考。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結論。你發現沒有,和我們過去對於中國教育的思考,方向不太一致。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如果你有孩子,

你會選擇什麼類型的教育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7Z_dG4BMH2_cNUgRn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