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比李嘉誠還有名,東西只賺1毛錢,幾乎家家都用,如今做到3億

2023-11-14     千年史館

原標題:此人比李嘉誠還有名,東西只賺1毛錢,幾乎家家都用,如今做到3億

提起中國的「億萬富翁」都有誰?恐怕多會說是「馬雲」、「王健林」、「李嘉誠」等,也不奇怪,這些人一個個少則百億家產,多則上千億的身家;但是還有一個人,雖然沒馬雲、李嘉誠的錢多,但也算是億萬身家,可是名聲卻比「李嘉誠」響亮的多。在中國提起「李嘉誠」,可能一些老輩人真不一定知道;但是提起「王守義」和他的十三香,試問哪個中國人不知道?

可在1959年那個天寒地凍的大雪天,「王守義」卻攥著他的十三香配方,躲在街角痛哭流涕。那年月正是大饑荒的時代,包括「王守義」在內,一個個餓得前胸貼後背;而當時的「王守義」更加困難,一家老小都掙扎於死亡線上。「王守義」自認為身無一技之長,唯一的寶貝就是一張祖傳配方;說起「香料」並不少見,但「十三香」卻不是一般的佐料,而是有著900多年歷史的宮廷秘方。

「王守義」的爺爺曾是宮廷「御膳房」的人,後來清廷倒台,他爺爺就趁亂將「十三香」的秘方帶出了宮;說配方珍貴,是因為這種「香料」從1107年的宋朝開始,一直都是宮廷「御膳房」的不傳之秘,傳至「王守義」沒有一千,也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十三香」的秘方雖然珍貴,可在當時來說卻幾無用處;因為正鬧饑荒,家家都揭不開鍋,就是有吃的也是生吞硬嚼,誰還想著再用香料調劑一下味道?

可此時的「王守義」已經窮途末路,眼看著一家人要被餓死,唯一的資源就是這張「十三香」的配方;後來「王守義」還是下定了決心,自己找材料調配了三斤「十三香」,並挑著扁擔開始沿街叫賣。果不出所料,這三斤「十三香」根本沒人買;「王守義」不甘心,開始從老家出發,挑著扁擔一路北上,硬是憑著一雙腳吆喝到「石家莊」,然後又南下,又一路吆喝著步行回河南「駐馬店」的家中,這條路一走就是近十年。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的十三香終於有了買家,當時的價格是一包「1毛錢」;就這樣,「王守義」的十三香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買家絡繹不絕,再到老主顧聽到他的吆喝聲開始邀朋喚友的一起買。「王守義」的扁擔越來越重,但在外走動的時間卻越來越短,往往一扁擔幾十斤,出門不到一天就全賣完了;生意好了,「王守義」總該安心做生意了吧?

可他沒有,「王守義」又開始研究起自己的十三香。所謂的祖傳「十三香」,顧名思義是十三種香料搭配而成;可通過「王守義」的實踐研究,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多種其他香料,原料已達二十餘種,名字雖然沒變,但「十三香」卻是越來越香。後來「王守義」的生意越來越好,最後竟然達到供不應求的地步,於是「十三香」也成了定點攤售;生意好了就有人眼紅,開始有其他調味料也打著「十三香」的招牌售賣。為了誠信經營,「王守義」還專門刻了一枚火漆印,在每一包十三香的封口處都摁上帶有自己名字的印戳。

隨著「王守義十三香」的美名越傳越遠,「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潮卻又席捲了中華大地,而「王守義」也再次回到了原點;直到15年後的1984年,在二兒子「王銀良」的一再勸說下,「王守義」這才大著膽子從操就業。當時為了重新創業,「王守義」父子拿出了100多塊錢的所有積蓄,在家中建起了一個家庭式作坊;與此同時,他們還向政府申請了「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而「王守義」又開始了沿街叫賣的生活,不過這次身邊多了兩個兒子。

重新創業就意味著一切從頭再來,「王守義」開始全年無休,每天凌晨4點起床,扯著嗓子吆喝一天,回到家中甚至連話都說不出,只能給家人打手勢;就在這年冬天,臨近年關時河南下起了鵝毛大雪,「王守義」想過年家家都要包餃子,正是「十三香」的旺季,於是還特意招呼兒子幫自己一起賣;可出乎意料的是,大雪天集市上少有路人,「王守義」和兒子轉了一天才掙到1塊錢。雪越下越大,「王守義」和兒子不得不找個屋檐避一避;兒子困頓的依偎著「王守義」睡著了,而「王守義」卻攥著自己的十三香淚流滿面。

時間一年年的過,「王守義十三香」的品牌也重新站了起來,此時家人開始勸中年的「王守義」別挑著扁擔四處走了,還是定點經營的好;「王守義」卻沒答應,他的理想是讓他的「宮廷」十三香變成人人心中「家」的味道。就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如今做菜用「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同時,「王守義」也開起了工廠,可他自己卻拄起了拐杖,而十三香的利潤還是1毛錢。

到如今,「王守義十三香」的規模已經達到了員工2000多人,總資產達到了3億多元,年納稅在1000萬以上;廠里的員工幾乎都認識「王守義」老人,因為他總是帶水果給工人們吃,並連帶說一句「進了十三香的門,就是一家人」直到2003年,老人含笑離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4ace39019cd9ee02babc9108cba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