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與小葉丹結拜為兄弟,之後再沒相見,51年後後代終於現身

2024-08-15     千年史館

1995年,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正在為一件事頭疼。

劉伯承元帥去世前,握著他的手特地交代說:

「一定要找到小葉丹的後人!」

可元帥去世已經七年了,小葉丹後人一點消息都沒有,李鐵映很是發愁。

這天,李鐵映翻開桌上的報紙,一則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上面寫著:

小葉丹後人生活艱難。

他眼前一亮,終於找到小葉丹的後人了,劉元帥的遺願終於可以實現了!

小葉丹到底是誰?他為何讓劉伯承如此牽腸掛肚?

這就要從紅軍長征開始說起了。

1935年5月中旬,經過浴血奮戰後,紅軍渡過了金沙江,到達了瀘沽縣城。

當時,前方的敵軍正在向大渡河急行,後方的敵軍也緊追不捨,紅軍想要脫困,就只有在包圍圈形成前,搶渡大渡河。

去大渡河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走成都的大路,另一條是經過彝區,直下大渡河邊的安順場。

蔣介石推斷紅軍一定會走大道,不會走小路,因此在這裡步下重兵,就等紅軍自投羅網。

但是作為蔣介石的老對手,毛主席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他的用兵靈活、飄忽多變,常常讓對手捉摸不透。

這次,毛主席一眼就看透了蔣介石的計劃,為了避開強敵,他下令紅軍走小路前往大渡河。

蔣介石之所以認定紅軍不會走小路,是因為當年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就兵敗此地。當年,石達開率軍渡過金沙江到達大渡河附近,但他在這裡被睏了一個多月,始終無法過河,最終全軍覆沒。

如今,紅軍也面臨著同樣的境況,為了避免步石達開的後塵,毛主席在當地多方調查石達開失敗的原因,一位90多歲的老秀才宋大順揭開了這個謎團:

「達開不自入絕境,則不得滅;即入絕境,而無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滅。」

他說:石達開兵敗大渡河,關鍵原因就在彝區。

彝族人身材高大,膚色較深,外表同漢人很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宗教和語言,行為處事也和漢人不一樣。每個彝民出門都要帶武器,他們認為搶劫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搶劫漢人的東西更是如此。搶劫、宣誓、歃血,構成了彝民的全部生活。

自古以來,彝漢關係就不好,在封建統治者的橫徵暴斂下,彝民們被逼上山,只能在山上放羊種地來勉強餬口。彝民內部存在很多分支,內鬥不斷,但他們都懼怕漢人,同時也仇視漢人。被俘虜的漢人都被當做奴隸,被貴族隨意驅使。

當年,石達開剛來到彝區,就花錢買通了當地的首領,順利來到大渡河,但石達開沒有約束好士兵,士兵和彝民起了衝突,最終導致彝民倒向清軍。他的供詞也說自己「被兵勇夷人擊敗」。

聽了宋大順的話,毛主席若有所思,石達開成也彝區,敗也彝區,因此紅軍能否渡過大渡河,關鍵就在於能否和彝民打好關係。

然而,彝民們對當兵的很有敵意。民國以來,四川的軍閥常年混戰,這些彝族部落也受到牽連,被迫捲入戰爭中。因此,在他們眼中,當兵的個個都是土匪,他們會採取一切手段對付這些人。

為了爭取彝民的幫助,毛主席派劉伯承率領先遣隊前去和彝民談判。

5月22日,先頭部隊到達了彝區邊上的大橋鎮,這裡離冕寧只有十五英里。

晚上,劉伯承元帥進行了戰前動員:「前面就是冕寧,過了冕寧就是彝區了。彝族人對漢人的猜忌很深,說不準會對我們射箭打槍。但是他們和國民黨軍隊不是一回事,他們都是平民百姓。我們要爭取和平通過彝區,沒有我的命令,誰也不許開槍!」

彝區氣候多變,山林密布,路很不好走。先遣隊進入山林後,一邊趕路,一邊修橋,供後面主力部隊使用。但他們前面搭橋,不明真相的彝民在後面拆橋,一路上修建的獨木橋都被摧毀了,工兵連不得不重新搭橋。

走著走著,工兵連就掉隊了,隱藏在山林里的彝民開始向他們射擊。所幸彝民準頭不好,沒有造成什麼傷亡。

當工兵連在修橋時,前面跑來一群赤身露體的男男女女,這些男女女見了紅軍,個個都膽戰心驚地發著抖。

戰士們看到這些人可憐巴巴的樣子,就上去詢問:「老鄉,你們這是怎麼了?」

這些人說自己是外地來的商人,遭到搶劫,不僅東西被搶走,就連衣服也被扒光了。

可經驗豐富的連長王耀南發現不對勁,這些人看到紅軍都嚇得發抖,商人可不會這樣。

經過進一步的詢問,這些人才說了實話。原來他們都是冕寧的官員及其家眷,紅軍攻占冕寧後,他們就往山上逃跑,結果遭到彝民的搶劫。

這時,山林間突然傳來異動,一群手持棍棒、土槍、長矛的彝民跳了出來,攔住了紅軍前進的路。

王耀南連忙向彝民解釋:「我們是工農紅軍,不是來壓迫你們的。」他反覆解釋,可彝族人根本不理他。他們喊叫了幾聲,就擠進隊伍,三五人圍住一人,王耀南也被圍住了。

通訊員見勢不好,就要上前阻擋,結果被幾個彝民按倒在地,連搶帶衣服被扒了個精光。

事出突然,幾個戰士本能地抬起槍,拉開槍栓,等待連長的命令。

「不許開槍!」連長被幾個彝民按在地上,仍大喊道:「總部命令,不准開槍,誰開槍就違背黨的政策……」

工兵戰士們面面相覷,只能眼睜睜看著彝民把槍和衣服都搶走,然後退出了這片彝民聚居區,狼狽地回到駐地。

就在工兵連遇襲的同時,前方的先遣隊也被一些彝民擋住了去路,他們張口就要200元過路費。

為了避免發生衝突,先遣隊拿出了200元給了他們。這些彝民把錢搶光後就散了。過了一會兒,又來了一群彝民,同樣攔住要錢。

先遣隊不解:「剛才不是給過你們了嗎?」

誰知,這群彝民昂著頭說:「剛才那群人是羅洪家的,我們是沽基家的。你給了他們錢,也要給我們錢才行,不然就不讓你們過去。」

先遣隊正在和他們交涉,後面來人報告:工兵連遭到襲擊,被扒光衣服放回來了。先遣隊只能請當地的一位商人充當翻譯,向彝民解釋,說紅軍只是路過此地,不會打擾彝民生活,可是彝民們都不相信。

雙方僵持之際,幾匹騾馬直馳而來。為首的是一個高大的彝族人,年約五十多歲,臉色微褐,身披麻布。他是沽基家首領小葉丹的四叔沙瑪爾格。

先遣隊就請他轉告小葉丹,紅軍主張民族平等,這次前來只是借道,絕不會侵犯彝族同胞。

沙瑪爾格環顧四周,見紅軍紀律嚴明,和以前來的軍閥不一樣,心中的顧慮稍少了些,就說:想要取得彝族人的信任,就和首領結為兄弟。

翻譯解釋道:

「彝族人最喜歡結拜兄弟,並且很講義氣,如果能和他們的首領結為兄弟,紅軍在這裡就暢通無阻。」

與彝族首領結拜,事關重大,先遣隊立即向總部發電請示。

毛主席看後哈哈大笑:「我們的結拜和封建社會不一樣,紅軍就是少數民族的真正兄弟!」

劉伯承接到電令後,立即告訴沙瑪爾格,他願意和首領結為兄弟。

沙瑪爾格回去後,把這件事告訴了首領小葉丹。

小葉丹從小就聽族裡的老人說:「漢人都是靠不住的」。紅軍剛踏入彝區後,他就想把這支軍隊趕出去。

但在暗處觀察後,小葉丹發現了不對勁,這支部隊不殺人、不搶劫,就連被自己的人搶劫,也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他覺得這支隊伍和國民黨軍不一樣,就讓沙瑪爾格去紅軍那裡打探情報。

結拜儀式在一個山谷的海子邊上舉行。這裡是一個海拔二千多米的高山淡水湖,以生長細鱗鯉魚而聞名,被稱為「魚海子」,許多人又把它稱為「彝海」。

小葉丹騎馬來到彝海邊上,劉伯承快步迎了上來。小葉丹一見劉伯承,就要像以前見到漢人高官一樣,脫帽行禮。

劉伯承急忙向前,扶住小葉丹:「我們是兄弟,大家是平等的!」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小葉丹感受到了彝漢平等。兩人立刻簽訂協議,決定在彝海邊結拜兄弟。

太陽快下山時,一個彝民用碗在塘里舀了兩碗清水,拿來一隻大公雞,用刀把雞頭一斬,雞血滴進碗里。

一切準備妥帖之後,劉伯承和小葉丹並排跪在碗前。面朝著藍天和湖水,劉伯承舉碗發誓:「我劉伯承與小葉丹今天在海子邊結義為兄弟,如有反覆,天誅地滅。」說罷,他舉碗一飲而盡。

小葉丹端起碗激動地說道:「我小葉丹今日與劉司令結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下場就和這隻雞一樣。」說完也一飲而盡。

結盟儀式結束後,劉伯承邀請小葉丹叔侄到大橋鎮赴晚宴。劉伯承知道彝族人嗜酒善飲,叫把大橋鎮的酒全部買來,與小葉丹暢懷大飲。

席間,小葉丹趁著幾分酒意,拍著胸脯說:「明天我讓沽基家的娃子送你們過境。羅洪家支搶了你們的東西,如果明天他們還敢再來,我們從山下打過去,把全村都給他燒光!」

小葉丹這話固然講義氣,但也有借紅軍的力量出氣的意思,劉伯承一聽,急忙勸阻:

「彝族內部要團結,自己人不打自己人。我們要共同對付鎮壓你們的反動政府,對付軍閥劉文輝。」

他伸出手比劃,

「一個指頭沒有勁,十個指頭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

晚宴結束時,劉伯承拿出一面紅旗贈與小葉丹,上面寫著「中國夷民紅軍沽基支隊」。他當場寫下委任狀:任命小葉丹為支隊長,小葉丹的弟弟古基爾拉為副隊長。

小葉丹非常高興,他把劉伯承的教誨都記在了心頭。

第二天,先遣隊再次進入彝民區,小葉丹帶著十幾個沽基家的娃子一路送出村寨。臨走前,劉伯承拍拍小葉丹的肩膀說:「紅軍走後你要打起紅旗堅持鬥爭,將來我們還會回來的。」

通向大渡河的道路就這樣打通了。劉伯承走後,小葉丹將彝民組織起來,護送紅軍主力部隊過境。紅軍一路暢行無阻,順利通過彝民區,到達大渡河。

紅軍走後,小葉丹打起了紅軍彝民支隊的旗幟,提出了「停止冤家械鬥,一致對敵」的戰鬥口號,和羅洪、洛伍等分支聯合起來,堅持了5年的鬥爭。在小葉丹的指揮下,彝民們團結起來,打敗了劉文輝、鄧秀廷等反動勢力。

後來,鄧秀廷在國民黨的扶持下,死灰復燃,開始報復彝族部落。他對羅洪家和洛伍家挑撥離間,分化了彝民聯盟,鎮壓了彝民革命,還以通共的罪名殺害了小葉丹兄弟。

小葉丹臨死前,含著熱淚對自己的妻子說:

「只有紅軍才真正把我們彝民當人看,劉伯承說過他們會回來,他絕不會騙人的。這面旗子是我們擁護紅軍的信物,我死了,你要把它藏好,將來交給劉司令。」

1950年,西昌戰役爆發,梁文英領命前去解放西昌。劉伯承對他說:「你到了西昌之後,第一個任務就是找到小葉丹,把他帶到重慶來。」

梁文英到了西昌後,多方打聽,直到西昌解放後,他才知道了小葉丹犧牲的消息。小葉丹死後,他的家人也不知所蹤。

劉伯承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就是不信,然後就命令梁文英去尋找他的家人。7月14日,梁文英找到了小葉丹的妻子,拿到了她保管的那面旗子。

小葉丹死後,他的妻子為了保護旗子,將其縫在了自己的百褶裙里,即使生活再艱難,她也沒有把它交給國民黨反動派。後來,這面象徵著民族團結的旗幟,被珍藏在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可惜的是,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小葉丹的家人再次與中央失去了聯繫。此後,劉伯承一直惦記著他們,多次派人尋找他們的下落,都杳無音訊。

一直到劉伯承去世九年後,李鐵映在看報紙的時候,才發現了小葉丹後人的消息。當時,小葉丹的後人因家庭困難而被迫輟學,李鐵映立刻邀請他們來北京,幫助他們在北京讀書。

學成之後,小葉丹的後人堅持要回家鄉,把所學知識帶回去,幫助彝族發展。

在他們的努力下,彝族的百姓也不再固步自封,開始同外界進行交流,讓彝族文化走出大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21f3d5062831fc2ab7da899e430cb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