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馬曉蕾
編輯 / 塗彥平
來源 / 彭博社,作者:Nayla Razzouk,Olivia Rudgard
1981年5月25日,沙特、阿聯、科威特、卡達、阿曼、巴林六個海灣阿拉伯國家在阿聯宣布成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並簽署了合作委員會章程。
2023年11月30日,當杜拜主辦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時,海灣六國的凈零排放目標和實際上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之間的矛盾將成為焦點。
在這些建立在炎熱乾旱土地上的國家,夏季氣溫高達50攝氏度,空調幾乎無間斷運轉。這導致該地區的人均能源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卡達排名第一,巴林排名第四,阿聯排名第五,沙烏地阿拉伯排名第十四。預計到2100年,海合會成員國的人口(包括外籍工人)將從5900萬增加到8400萬,人均能源消耗還將增加。
對於一個長期依賴國有石油創收的地區來說,新增人口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但是,為了在實現既定氣候目標的同時容納這些人口,海灣國家必須做出重大改變。
政府和企業需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同時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因為人口增多、氣溫升高,環境需要相應地被改變,同時不增加排放;普通居民必須適應更高的能源價格,並降低個人的能源消耗。
這些一切都急不得:阿聯和阿曼已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巴林、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承諾到2060年實現凈零排放,卡達尚未制定凈零排放的目標。但是,當杜拜在11月底為COP28氣候大會拉開帷幕時,海灣國家的既定目標與當前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肯定會浮出水面。
海灣國家擁有世界上最便宜的石油,而且由於政府的補貼,還擁有最便宜的汽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份文件估計,沙烏地阿拉伯去年的能源補貼約為每人7000美元,相當於該國經濟產出的27%。
該地區的經濟同樣嚴重依賴石油和天然氣,這兩者占阿聯國內生產總值的30%,占沙烏地阿拉伯國內生產總值的40%。
石油和天然氣還為這兩個國家的其他行業提供了大量資金。根據彭博NEF的數據,到2027年,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科威特石油公司(Kuwait Petroleum Corp.)將共同獲得9810億美元的利潤,而美國和歐盟八大石油巨頭的利潤則為6890億美元。
因此,為了在不犧牲經濟安全的情況下繼續增加人口,海灣國家必須完成兩項艱巨的任務:改造國內能源供應,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改造經濟,減少對石油收入的依賴。
海灣地區的能源使用量超過歐洲和美國,1965年至2022年間,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的人均能源使用量不斷攀升,目前均已超過美國(資料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
但與已開發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熱潮相比,海合會成員國明顯落後。在巴林、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阿曼,可再生能源占發電量的比例不到1%;而在阿聯,這一比例為7%。相比之下,挪威在2022年出口了1770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其70%以上的國內能源來自低碳能源。
阿聯嚴重依賴石油和天然氣。2022年阿聯按能源來源劃分的能源消耗情況(來源:能源研究所《2023年世界能源統計回顧》包括風能在內的其他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到 1%)
海灣國家的領導人也開始構建一個不再依賴石油收入的未來。在COP28召開之前,阿聯率先開始轉變話風。COP28主席、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的負責人蘇爾坦·賈比爾(Sultan Al Jaber)要求與會的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制定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增加兩倍的目標。
但他們也非常希望提高石油和天然氣的產能,並寄希望於碳捕集技術來幫助提高產量。沙烏地阿拉伯斥資數十億美元,計劃到2027年將石油日產量從目前的1200萬桶提高到1300萬桶,並在2023年之前將天然氣產量提高50%以上。去年,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宣布將在五年內投資1500億美元用於石油和天然氣項目。
在增加石油出口的同時提高本國的可再生能源產能,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諷刺。與挪威一樣,海灣國家開採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計入本國的碳減排指標,而是計入石油燃燒國的碳減排指標。
繼續出售石油和天然氣,無論最終用於何處,都可能對氣候造成災難性影響。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預測,要想在2050年前實現全球凈零排放,並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除了2021年已批准的項目外,不能再開採新的石油和天然氣。
英國智庫E3G的政策顧問湯姆·埃文斯(Tom Evans)說,一邊在國內開發可再生能源,一邊將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到別國。阿聯國的石油和天然氣擴張計劃仍然是問題所在。
海灣地區太陽能發電正在崛起。對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太陽能裝機容量的預測表明,未來將出現快速增長(來源:BNEF PV Market Outlook BNEF《光伏市場展望》)
這些國家這樣做自然有自己的小算盤,它們希望成為全球最後的化石燃料出口國。杜拜諮詢公司Qamar Energy的創始人羅賓·米爾斯(Robin Mills)說,儘管已經在追求能源多樣化,但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仍然是這些國家經濟的絕對基礎。如果石油和天然氣需求下降或價格下跌,那麼他們就會遇到大問題。
中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將海灣六國視為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該地區的電動汽車僅占乘用車市場的0.4%。奇瑞計劃在該地區推出至少兩款混合動力車或電動車,小鵬和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極氪計劃進軍卡達和巴林。
卡達多哈的奇瑞汽車經銷商
但是,把電動車賣到中東產油國,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首先該地區油價全球最低,實在沒有理由說服消費者棄油改電。其次,充電基礎設施匱乏,以及對汽車電池能否承受中東夏季的高溫等問題都是阻礙電動車推廣的主要因素。
「作為一種理念,它很好,但在這裡的發展仍然非常緩慢。」卡達經銷商Nasser Bin Khaled Automobiles的營銷經理Ahmad Firoozi說,「我們公司確實有電動汽車,但銷售量和諮詢量都比較低。」
不過,推動汽車電動化,該地區也不是沒有計劃。
阿聯到2030年將投資多達2000億迪拉姆(約合人民幣3945億元)來改變其能源戰略,並承諾到2050年,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在全國汽車保有量中所占比例將從目前的4%提高到50%以上。杜拜計劃到2027年實現所有計程車都採用混合動力、電動或氫動力。此外,阿布達比政府今年還持有蔚來公司7%的股份。
今年,沙烏地阿拉伯批准為其首個本土電動汽車品牌Ceer建立一家生產廠,該品牌將於2025年開始銷售汽車,還與加州製造商Lucid合作開設了另一家工廠。該國已與中國高端汽車品牌高合的母公司華人運通簽署了一項價值56億美元的協議。
在沙烏地阿拉伯去年售出的61.65萬輛新車中,中國品牌占16%。2022年,這個海灣國家還是中國汽車的第二大進口國,僅次於墨西哥。據當地媒體報道,名爵等品牌在阿聯增長迅速,今年前三個月的銷量激增了86%。
多哈海濱的Tarsheed電動汽車充電站
「消費者的口味正在發生變化。」曾與廣汽集團等品牌合作的阿聯汽車經銷商阿默爾(Hesham Amer)說,客戶現在認為中國汽車耐用、可靠,性能與德國、美國或日本汽車不相上下,因此物有所值。
上海預致汽車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豫表示:「對中國汽車製造商來說,中東可能是最有前途的市場。」他說,經濟實力較強的客戶可能會對電動汽車感興趣,因為它們擁有創新的車載技術、保時捷般的加速性能。
那麼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能否經受住該地區夏季的極端高溫?
奇瑞高端品牌星途的研發主管麥逸凡(Peter Matkin)說,該品牌測試汽車耐久性的一種方法是,在夏天將汽車放在室外一整天,觀察環境對材料的影響。他說,一些不是專門為中東地區設計的車輛在長時間停放在室外後開始發出異響。
電池性能也是汽車製造商和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
卡達環境與能源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Sertac Bayhan表示,在多哈的夏季,氣溫可高達50攝氏度,用50千瓦的充電器給一輛電動汽車充電所需的時間從通常的40到45分鐘增加到長達兩個半小時。
高溫導致空調的使用頻率更高,電池消耗得更快。在該研究所接受測試的一款電動汽車顯示,在夏季,續航里程從冬季的350公里下降到200公里。在較熱的氣候下,電池的退化速度也會快得多,在標準的10年保修期內,電池容量會縮短70%至75%。
即使克服了技術障礙,也不能保證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海灣國家的充電基礎設施很落後,阿聯目前只有不到900個充電樁,儘管它承諾到2050年底要安裝3萬個充電樁。
2023年卡達日內瓦國際車展。奇瑞Exlantix ES電動轎車在卡達日內瓦國際汽車展上展出
老牌西方品牌也在尋求打入該地區,與中國電動汽車展開競爭。
梅賽德斯-奔馳的當地經銷商在多哈車展上推出了至少三款電動車型,該公司中東和非洲市場營銷和銷售負責人戈文德(Selvin Govender)說,他已經看到了客戶的興趣。他說,梅賽德斯在阿聯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電動汽車銷量都實現了增長。
對於一些消費者來說,他們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興趣需要時間才能轉化為實際銷量。
瓦法和穆罕默德是一對30多歲的多哈夫婦,他們正考慮將自己的卡羅拉、雷克薩斯和保時捷中的一輛換成奇瑞。但由於擔心電動車在卡達夏季的表現不佳,他們還想再等等。
「也許當其他人都開始開電動汽車時,我們才會考慮。」瓦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