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長4分17秒,崇明又上央視!

2020-08-08   上海崇明

原標題:時長4分17秒,崇明又上央視!

小夥伴們有沒有收看早新聞的習慣?

如果有!那麼今天你一定有個驚喜的發現

崇明又上央視啦!

今天,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朝聞天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

報道了崇明園藝村打造生態產業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朝聞天下》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於2006年6月5日推出的大型早間新聞節目,節目以新聞和服務資訊為主,社會民生新聞、天氣出行資訊、文化體育資訊、時尚生活資訊為輔。2012年4月16日起每日6:00-8:3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並機直播,8:30-9:00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獨播。

草木蒼翠、鳥語花香、「天然氧吧」,這是人們走進上海市崇明區的直觀感受。而位於崇明區港沿鎮東部、港沿農業集聚區範圍內的園藝村,更是綠陰籠罩、秀麗如畫。在這裡,河水清澈見底、鄉間小路乾淨整潔、私家院落優雅別致,最引人注目的是隨處可見的造型各異的黃楊。

園藝村,為「園藝」而生,花卉苗木一直是該村主導產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成為造型瓜子黃楊的重要原產地,被譽為「瓜子黃楊之鄉」。2018年,園藝村入圍上海首批鄉村振興示範村名單。如今,園藝村通過整治人居環境、修復河道生態、重塑農宅風貌、發展以「黃楊」為主題的文旅產業,已完成1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村裡有「顏值」又有「內涵」,一幅「白牆青瓦坡屋頂,林水相依滿庭芳」的崇明村居圖展現在大眾眼前。而這個蛻變是如何實現的呢?

富在產業:種植愛好變為賺錢好途徑

走進園藝村茅錦昌的家中,一片鬱鬱蔥蔥的黃楊包圍著造型秀麗、色彩和諧的二層小樓。茅錦昌正在園中給黃楊樹造型:澆水、除草、修剪一氣呵成。過程雖然辛苦,但是茅錦昌臉上卻掛著幸福的笑容。

今年66歲的茅錦昌是土生土長的園藝村人。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種植黃楊的興趣愛好成為賺錢的好途徑。

茅錦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一直從事駕駛員的工作。在2012年他從駕駛員崗位上退下來前,種植黃楊只是他的業餘愛好。

1981年,茅錦昌買了100棵黃楊苗,開始種植黃楊,30多年來這一愛好沒有間斷過。當時的茅錦昌肯定沒有想過這100棵樹中賣出的第一棵樹就賺了8000元。

這個價格讓他記憶猶新。於是,2015年茅錦昌把自家的黃楊種植面積擴大到3畝,他發現,種樹不僅能滿足他的愛好,還能為家庭帶來更多的財富。

「這幾年確實賺到了錢,村子變化也大,環境好了,知名度高了。很多客戶慕名而來,直接到村裡或基地挑選黃楊。鄉村振興帶火了黃楊產業。」茅錦昌說。

記者了解到,去年一年茅錦昌賣黃楊的收入是20萬元,園藝村黃楊產業經營額達4000萬元。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反而使得黃楊生意更好了,茅錦昌4月至5月就賣了25萬元。

園藝村黨總支書記沈忠葵告訴記者,園藝村成為鄉村振興示範村後,整村黃楊的品質和價錢都有提高,特別是價格,提高了10%。

「不僅園藝村的黃楊產業火了,周邊幾個鎮加入到黃楊產業的種植戶也越來越多,園藝村輻射的黃楊種植面積大概有4000-5000畝。」沈忠葵介紹,下一步園藝村將加強銷售力度,擴大種植規模,讓村民持續增收致富。

目前,園藝村800戶村民中,有85%的農戶從事黃楊、花卉種植,黃楊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其中樹齡在10年以上的瓜子黃楊數萬株,最長樹齡的超過200年,年產值達數千萬元。

根在文化:技術融入使產業提檔升級

園藝村從事黃楊生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如今,園藝村是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黃楊樁材主要生產地,其生產的黃楊樁材得到行業的廣泛認可。

園藝村雖因黃楊而聲名遠播,但其黃楊營銷一直是「各賣各家」,銷售方式多以「守株待兔」或「提籃叫賣」為主。近年來,借著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的東風,村裡的黃楊產業也「老樹發新枝」,有了新變化。

怎麼讓村裡的黃楊產業變「單打獨鬥」為「抱團協作」?港沿鎮成立了黃楊協會,協助組織技術指導、品牌培育、市場開拓等工作,已累計吸納園藝村及周邊黃楊種植戶530多人成為會員。協會成立後,多次邀請本市及外省市黃楊造型專家前來授課,提升種植戶造型水平。

此外,港沿鎮還搭建黃楊交易線上線下平台。線上通過搭建黃楊交易平台、啟用「最美園藝黃楊」微信公眾號,開展技術交流、盆景展示、專業銷售等,推動供需雙方有效對接;線下組織種植戶參加盆景、園林展銷會,對接全國各大苗木交易平台,及時掌握造型黃楊市場變化趨勢。

為了進一步拓寬園藝村黃楊產業發展之路,港沿鎮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黃楊種植區合作,加強育苗研究,優化栽培技術,探索木雕根雕技藝,挖掘藥用價值,延長黃楊產業鏈。

在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及崇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植物園和港沿鎮黨委、政府加強合作,構建起溝通互助的橋樑,將海派盆景技藝與崇明特色樹種黃楊相結合,將文化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帶動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和上海「四化」建設。

2018年,上海植物園與港沿鎮政府達成合作意向,簽訂合作協議,聘請園藝師對當地黃楊種植戶進行定期技術培訓,全方位提高港沿鎮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提升黃楊技術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美在生態:村莊換新顏讓鄉愁永駐

我在市區工作和生活,每次回到故鄉,都讓我重拾一份童真和靜謐。」「80後」黃麗華是土生土長的園藝村人,在感嘆家鄉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也希望將這份鄉愁分享給更多人。

與興旺的黃楊產業相比,園藝村的村容村貌一直是「短板」,環境底子並不算好。近年來,園藝村「變壯」的同時,也「變美」了。村民家裡的房子全部粉刷一新,白牆青瓦,各具特色。家門口的躍進河通過生態治理,河水更清澈,河岸更整潔了。出行道路更加乾淨寬敞,並增添了路燈,村民出行更方便了。

崇明區委書記李政說,崇明的鄉村振興不是「工程振興」,不在於開展了多少工程項目,而是要尊重自然生態,把握鄉村定位,讓鄉村更像鄉村,體現田園野趣,重塑鄉村價值,打造自然生態之美、綠色生產之美、宜居環境之美、鄉風文明之美、生活幸福之美。

環境風貌的提升,對產業興旺、村民增收也大有助益,以「黃楊」為主題的鄉村旅遊也是園藝村的又一項支柱產業。目前,港沿鎮還在努力盤活園藝村的閒置宅基地等「沉睡資源」,引入旅遊公司與村集體、村民合作,打造更多的黃楊主題民宿,帶動村民就業,實現村民增收致富。

據了解,近年來,上海市以「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工程為重大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美麗家園」工程中,著力推進「十百千」行動計劃。到2022年,上海市將建設90個以上的鄉村振興示範村、2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1577個行政村實現人居環境整治全覆蓋。

未來,上海將以全覆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基礎,進一步加大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力度,提升創建標準,聚焦整合資源,推動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由點及面、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在深化生態治理、提升鄉村風貌、推進產業融合、加大公眾參與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記者: 胡立剛、王田、王紫(農民日報)

部分圖片:新華社

編輯:毋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