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吼聲有多大,你就有多嫌棄自己

2019-12-28     沛澤媽讀心理


「媽,我考了98分!」小勇手裡拿著一張數學試卷,蹦蹦跳跳地跑進了家門。

「你們班最高分多少分?」媽媽拿過試卷仔細地看了起來。

「100分!我們班有隻有兩個考了100分。」小勇興奮地回答,看得出他對自己的成績很滿意。

「有兩個都考了100分,你才考98分,有什麼可高興的。」媽媽兜頭潑了兒子一盆冷水,小勇臉上的笑容僵住了。

「你看這道題,不該錯啊!把96看成了99,你眼睛看什麼去了,就是這麼馬虎……」媽媽對小勇吼了起來,小勇的眼淚吧嗒吧嗒地落了下來,他委屈地望向窗外,就在十分鐘之前,他還以為媽媽會表揚他。

相信這個場景在很多家庭都會上演,不少父母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理由是「這孩子太氣人了」,把責任歸咎於孩子,那麼,真的都是孩子的錯嗎?不然!

對孩子大吼大叫錯在誰?

思想家盧梭曾提出過一個觀點,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世界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大吼大叫就是發脾氣的典型表現之一,對孩子大吼大叫真的是孩子惹了我們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一個心理學理論——情緒ABC理論。該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如下圖所示: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有同樣的前因A,卻能產生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結果之間一定會通過一座橋樑B,這座橋樑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

又因為在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 1和C2)。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

同一個班級里,同樣是考98分的兩個孩子,有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的表揚,有的孩子則會受到父母的批評,其原因就在於父母的「信念」是不同的,表揚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的這個成績能排到班級前幾名了,已經很不錯了,值得稱讚;批評的孩子的父母有可能追求完美,為丟了的兩分感到可惜,因為容不得瑕疵,所以他們會批評孩子。

再比如,孩子淘氣,把新買的小汽車拆得七零八落,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有鑽研精神,是好事,當然就不會吼孩子了;有的父母則認為孩子不懂事,浪費東西,糟蹋錢,就一定會對孩子發脾氣了。

類似的事情有很多,由此不難看出,很多時候讓我們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我們內心的「信念」所致。

我們吼孩子其實是無法接受自己

蘇東坡和佛印大師是好朋友,兩人經常一起打坐,有一天,兩個人對坐了很久,佛印大師問蘇東坡對面是什麼,蘇東坡並沒有真正進入參禪的境界,眯著眼睛看了一眼大師,佛印大師又黑又胖,他便脫口而出,「我看到一堆狗屎。」然後,他又問佛印大師面前是什麼,大師回答說:「我看到的是如來佛祖。」

佛印大師的回答讓蘇東坡非常開心,他覺得自己占了一個大便宜,他把大師說成是一堆狗屎,大師卻認為他是如來佛祖,他越想越覺得可笑,回家便把此事告訴了妹妹蘇小妹,蘇小妹一聽就皺起了眉頭,對哥哥說:「你輸慘了,佛家講的是心境,人心裡想的是什麼,看到的自然是什麼,你看佛印狗屎一堆,證明自己就是一堆狗屎,佛印之所以看到如來佛祖,是因為他在自己心中就是如來。」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

佛家有句經典禪語:心中有佛,所見皆佛。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不是經常調侃「賊人眼裡都是賊」嘛,其道理也是一樣的。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講的「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子的心理特徵(如好惡、慾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以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別人的心理,認為別人也應會和自己有同樣的特徵。

比如,有的家長是教師,也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教師的職業;有的家長是完美主義者,也會嚴格要求孩子,對孩子犯一點錯誤,無法忍受;有的家長認為學音樂美術這些將來不會有大出息,所以,他們會反對孩子學音樂、美術等等。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來說一說文中開頭小勇的例子,因為小勇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所以對小勇犯的錯誤無法接受,才會對他大發脾氣,也就是說小勇媽媽把對自己的要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也應該和自己一樣追求完美,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允許有半點差錯。

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所謂的好壞只不過是我們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的結論罷了。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下次再想對孩子發火時,我們就應該先思考一個問題:是孩子真的錯了,還是我們誤把自己的標準、要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呢?

其次,我們要明白人與人是不同的,尤其是孩子,孩子受生活經驗、思維、認知等的限制,他們看待問題時難免會出現偏差,他們也不會向我們那樣能夠把問題看得更全面、更深入,有一些幼稚的想法是正常的。如果我們能夠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去溝通,我們就不會對孩子大呼小叫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hlDT28BMH2_cNUgNa4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