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的老行當一銅匠

2019-11-25     泰州小叟

參加工作時,廠里有三十多名銅匠師傅,工閒之時常聽他們講說,舊日銅匠行當趣聞舊事:銅匠是在眾多老行當中技術含量較高,鐵匠師傅做的是粗活兒,爐火里求財,拼的是體力,但他們不太講究工作場面的整潔,而銅匠師傅則不然,銅匠師傅個個手勤,常常把自己做出的器物擦拭得乾乾淨淨,光鑒照人。一件新的銅器皿經過匠人的擦拭,便有了幾分靈氣,幾分可愛。

銅匠不同於鐵匠,鐵匠打鐵的活兒累,銅匠是手工活兒,敲敲打打,磨磨蹭蹭,沒有太大的體力活兒。與鐵匠相比,銅匠沒有大錘、大鏨子,銅匠師傅的工具一般較精巧,無非是敲敲打打,從來沒有掄起膀子耍大錘的機會。銅匠師傅焊接、修補、打磨之類的技術活兒較多,他的箱櫃里多的是銅條和錫焊條。

銅匠,用銅板或黃銅板製造各種器件(如銅壺、銅鍋、銅管及各種配件)和修理各種銅器的人;也指從事銅材製作物件的人· 銅匠在舊日手工匠作行當"九佬十八匠"里占有重要一席。

銅匠有「生銅匠」、「熟銅匠」兩類。所謂「生銅匠」,就是以澆鑄銅器為主,比如銅壺、銅爐、銅鐘、銅面盆、銅香爐、銅腳爐、銅燭台、銅勺鏟子、銅燈台之類的澆鑄銅器,當匠人挑擔來到街巷,四下找塊空地,支起風箱,生起炭火,一字擺開模具,化銅澆鑄,邊加工邊銷售。「熟銅匠」則是以加工小型銅件和維修器皿為主。在漫長的農耕時期,銅匠師傅四海為家,漂泊流離,流動經營。有些匠人住在鎮子上,他們有固定的小門面,匠人不鑄銅或很少澆鑄,主要從事小件器物的製作和維修加工,比如箱柜上的銅角銅花,抽屜上的銅拉手,馬桶上的銅箍、銅環,都是他們信手拈來的小技巧。

銅匠作業,之所以稱之為"打制"或"打",是因為銅匠並不煉銅,只是以銅板或銅片為原材料,用錘子之類工具敲打出諸如銅壺、銅鍋、銅瓢、銅鏟、銅鑼、銅茶盤、銅鎖之類的器皿。

有些銅匠師傅開爐鑄銅,主要用於修補器皿上不易縫補的裂縫或不規則的漏洞;有些銅製物件兒長期擱置不用,便銅銹斑斑,甚至出現腐蝕洞,銅匠師傅便先行敲打腐蝕斑痕,細心縫補。經過銅匠師傅的一番打理,一件銅器就會修舊如新,再經過匠人的擦拭,光潔的銅面就會呈現出一層亮光。

鄉村的小戶人家不追求美觀,只講究結實耐用,因此,貧寒之家使用銅製品的就少,大戶人家多使用銅器,且擦拭的錚亮鑒人。農耕時代的莊稼戶打發閨女娶媳婦時,家中有些積蓄的人家,往往會在嫁妝上配上幾個銅包角,或是打制幾把銅鎖,陪送閨女一個銅洗臉盆,因為這些銅飾件都裝飾在顯眼處,讓人一望而知主人的心情。

舊時,銅製品消費大戶當然是官宦富紳之家,尤其是一些官場新貴,他們一般講究闊氣和排場,新宅院落成之日,必定在大門上安裝銅質、虎頭帶環的圓形門扣兒。只見門樓高聳,兩扇大門威武雄壯,遠遠望去,一派森然威嚴氣勢。富豪之家用銅製門扣兒,一是彰顯身份和地位,二是炫耀財富和權勢,三是用虎頭做門扣兒可以辟邪保平安。一般來說,銅匠師傅最喜歡接手大戶人家做門扣兒生意,攬下一樁大戶人家的做門楣的活路,便是畢生向同行炫耀的資本。而且,大戶人家出手闊綽,酬金斷不會少。

其實,鄉村間的銅匠師傅大多還是修理小件銅器居多,縫縫補補,敲敲打打,無非掙一份辛苦錢,絕無一夜暴富的可能。一些手藝精道的銅匠師傅活路較寬,啥樣的器皿,啥樣的物件兒都能做。但是,銅匠師傅從來不接手製作銅製樂器,因為各行各業都有行規,銅樂器是銅樂器匠人的看家本領,銅匠師傅從來不染指銅製樂器的製作,按行業規矩和分工來說,祖師爺對後世徒弟有分工,跨行做活兒,便是搶了別人的飯碗,會被同行恥笑的。

銅匠按營業方式分,是製造和修理各種銅器的行當。有兩種:

一種是沒有作坊店鋪的銅匠,通常就是挑一副銅匠的挑子,銅匠擔子的兩頭各挑一個小柜子,一頭是一個小爐子,另一頭是一隻風箱。風箱上面支一個木架,木架上掛著銅臉盆、鍋鏟、銅勺等居家過日子的小器皿以及修理銅器的小工具。早晨出門,走街串鄉,銅匠師傅手持由五塊銅片串成的"銅串子",銅串子既是遊方銅匠的行當招牌,那叮鈴鈴的銅串聲,也算是銅匠行當的特色吆喝。聽到這銅串聲,有那需要的,就將腦殼探出門來,招呼一聲:"換個臉盆吧!"或者"給銅瓢接個把咧"。

一般來說,遊方銅匠,打制的多是居家過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補補為主。到了人多的地方,手一抖,銅串子抖開了,一陣丁零零的清脆響聲;手再一抖,銅串子立馬收成一疊銅片。那做派就像舞台上表演曲藝節目的演員。銅串子就是銅匠招攬生意的道具,聽到這丁零零的銅片響聲,人們就知道銅匠來了。有的拿出廢銅爛錫兌換小銅器,有的拿出破損的銅器要求修補。

擔子一歇,先做兌換的生意。按照廢銅爛錫的分量,換一把鍋鏟或者一把銅勺、一個銅盤。兌換的人離開後,銅匠師傅便開始做修補的活計。他支起火爐和風箱,生炭火,拉風箱,用坩堝熔化錫水。在銅器破損的地方,將坩堝里熔化的錫水一遍又一遍地鍍上。冷卻後若有不光滑的地方,再用銼刀銼一銼。修補好的銅壺、銅盆、湯婆子,還要放上一些水,試一試滲不滲水,直到滴水不漏,才算修補成功。給銅鎖配一把鑰匙,或者給銅壺換個把手,這些活計不需要火爐和風箱了。銅匠師傅手拿鉗子、銼刀、榔頭等小工具,或鉗,或挫,或敲敲打打,每一道工序都傾注心血,一絲不苟。

另一種是有店鋪作坊的銅匠,一般都有自己的爐子,如加工銅煙壺,銅嗩吶嘴,制銅杯銅器具,需要熔化各種銅原料。經營就有規模了,打制物件,往往是成批量的,那生意做得好的,還往往有較為固定的客戶。

如今,鄉村的街巷已經湮滅了銅匠師傅的身影,那叮叮噹噹的敲擊聲,那串銅片晃動的清脆聲響已經寂靜無聲,惟有學校里的那個銅鈴依然悠悠地響徹在鄉村的上空,呼喚著逝去的遠古歲月。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gtQqm4BMH2_cNUgFg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