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曾被戲稱為「垮掉的一代」,思想墮落、離經叛道、扶不起來……今年第一批九零後大軍,也已到而立之年,反觀在各行各業,說到創新力、思維顛覆,還是當屬90後群體!
農資行業也不乏這樣的90後新秀,譬如川渝市場新崛起的四川農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農聯)總經理董安星,91年小伙兒,2013年9月創業,6年時間銷售額從300萬增長到6000萬,目前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40%,潛力不容小覷。
四川農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安星
立足川渝,用特肥撬動新空間!
初出茅廬,面對的已經是成熟的農資市場,如何在一片紅海中謀得生存並發展?
結合當時行業發展背景,幾十年的農業耕作習慣,造成了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問題突出,農產品品質下滑……農業生產模式變革的風頭漸盛。
從2014年開始,不僅是川渝,全國上下開始掀起土壤改良、減肥增效的風潮,特肥品類因其特有的功能定位,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
不同於傳統的農藥化肥類產品,特肥在功能上,更多地傾向於營養元素利用率的提升、土壤狀況的改良,最終提高農產品品質。
也正是看到這樣的行業趨勢,創業後董安星就把四川農聯定位為特種肥料服務商,而今看來,他的抉擇是正確的,避開農資紅海,在趨勢之下,藉助機遇,又闖出一方市場。
董安星也堅信,「方向選擇對了,再去努力,結果就不會差」!2018年,四川農聯整體銷售額達到4500萬,截止2019年8月底,四川農聯的銷量已經達到去年的水平,保守估計,今年整體會有40%的增長。
四川農聯團隊
2013年成立至今,四川農聯結合川渝市場作物全生育期需求,篩選適宜產品,其產品線已經十分豐富,合作企業包括南非開普公司、義大利SCL集團、以色列溉特化學有限公司、雷邦斯(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惠農農資公司、深圳市農巧施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裕豐金必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比利時利瑪肥料公司、中國農資等。
此外,發展源於對行業的深度研究。在特肥領域沉浸多年,董安星也深諳特肥市場上,哪些品類會是剛需!
第一,土壤改良。這也和國家政策導向相吻合,土壤出現問題,作物生長會遇到瓶頸,所以無論是作物生長還是國家環保,土壤改良類產品都是剛需,不能忽視了這類產品未來市場的潛在需求。
再者就是營養類產品。目前很多功能性肥料過分強調了功能,而忽視了肥料最基本的營養功能,而這一方面,功能性肥料並不能替代礦質營養,所以未來營養供給還會是一大主線。特肥產品中其實也有很多營養類產品,例如大量元素水溶肥系列產品,伴隨著水肥設施化,農業種植水平的提升,對肥料的精細化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大量元素以及營養類產品也有很好的增長空間。
獨有屬性,被看好的區域難出「大品」!
從目前中國特肥主流市場區域,比如雲南、廣西、海南、山東等地來看來看,川渝與他們一樣,品種齊全。而實際上,川渝市場上的特肥雖多,真正上量的產品不多。
再看川渝市場,隨著柑橘面積的擴張,這兩年也被視為農資增長勢頭最猛的經作市場,市場容量不小,但市場容量雖大,但是過億經銷商寥寥無幾。受制於氣候、區位地理條件,川渝、重慶的農業種植結構複雜,品類多,既有北方作物,也有南方作物;再者川渝、重慶人均耕地面積小,總計1.2億人口,人均耕地面積1.2畝。
基於此,川渝整體農資經銷結構比較分散,大型經銷商不多,小型經銷商不少。
結合川渝農資情況,以及農資銷售比較分散的情況,四川農聯這個後起之秀想要占據市場,必須在戰略規划上做出調整。
了解市場後,四川農聯針對性的部署發展戰略,董安星解析道,「各地用肥習慣差異大,不能用一個方案和思路操作在整個川渝市場運作。如果說能有一個套路來發展,那只能在公司管理層面,在市場具體推廣應用上,必須得因地制宜!」
按照川渝的種植結構及地理特點,的確很難用一個模式來操作整個市場,所以四川農聯針對具體作物或者某一區域會有差異性運作模式。比如四川農聯超級套餐肥在葡萄主產區域有上千萬的銷量,葡萄全程解決方案,也有針對於某一問題的套餐;柑橘生產周期長,套餐肥不實用,所以多數以單品為主。而且,根據目前實力,四川農聯將重點聚焦在柑橘、蔬菜、葡萄、芒果等主流作物上,以技術服務帶動產品的銷售。
一直以來,四川農聯強調,專注作物健康,致力於客戶服務。市場太分散,想服務好川渝市場,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四川農聯明年將針對分散的市場做出戰略性調整規劃,會在不同市場安排更多的團隊,以便於適應更分散的市場;開展多地倉儲建設,成都的萬噸倉儲中心、綿陽、丹棱、攀枝花儲運點,都是為了客戶更好的物流服務,產品高效運達,減少用戶時間成本。
四川農聯團隊到訪《農資與市場》雜誌社
不拼資源,以客戶服務拉動平台發展!
經歷過供銷社、個體戶、公司化,經銷商群體也可劃分為三代,第一代是賣方市場,只要做農資生意就能賺錢,競爭壓力小;第二代是資源型,手裡品牌多,明星產品多,用優質資源產品來撬動市場;第三代就是服務型經銷商,站在農戶的角度來思考,有專業化的農業服務團隊。
目前行業渠道網絡正處於二代、三代經銷商交替之際。90後的董安星,對於市場運作管理模式,更傾向於以技術服務來塑造公司品牌。6年時間,做到年銷售6000萬的成績,靠的不只是產品,更是專業化的團隊服務。
董安星強調:「不能僅依賴產品,必須建設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自身的服務體系以及推廣團隊!」
農業離不開服務,做涉農工作必須走到田間地頭,而不是有了產品就去做銷售,現在是一個買方市場,而不是賣方市場,要根據農戶的需求來調整服務模式。四川農聯高速增長的關鍵就在於團隊,人才是企業塑造服務體系的根基,人才引入、團隊建設,也一直是四川農聯的重中之重,建設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團隊文化,讓團隊意識到技術和服務工作的價值,是造就四川農聯這支高執行力的服務團隊的核心所在。
四川農聯劉海明副總經理深夜培訓團隊人員
執行力不斷推進,創新力也有考核,根據公司運作過程,團隊每個月都有非常多的創新方案,比如市場一線的營銷方案,隨著農戶微信用戶增多,一線的工作人員根據作物或者區域來劃分建群,根據群里農戶需求點,產品部老師會根據需求來設置專業技術課程,高效實時解決農戶問題;還有諸如開發客戶的辦法、創新的農民會、根據一線最優結果來重新定位產品……有更好的創新,公司會有獎勵,同時把這些創新的方案運用到工作中。
目前行業內不少大型平台經銷商嘗試強化自己的品牌,董安星也注重於四川農聯流通品牌的建設,但是與其他平台做法不同之處在於,在品牌方面,四川農聯沒有閉門造車,以引進優質產品為主,自身產品彌補不足。使自身產品和引進產品相得益彰,保證了產品線的全面又把控了企業發展的生命線。70%引進外來產品,以整合很多的行業先進產品,服務客戶;為保障自身長久發展,30%做流通品牌,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渠道商本身就是一個集百家優秀產品於一體的推廣平台,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據基層需求,來整合上游產品資源。
日新月異,時代變遷,不一樣的思維認知能力,不一樣的管理策略,90後農資經銷商在這個變革的農業發展背景下,也迎來了專屬於他們的農資時刻!從四川農聯的發展脈路來看,雖然現在依舊是一個資源型占優勢的時代,但隨著服務下沉,農戶職業化種植水準的提升,種植端與消費端的連結邊界淡化,技術服務帶來的農業變革,還是激活了新的發展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