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十八歲,他們母子聊天時,聊著聊著,就變成了相互指責。孩子指責她教育方法錯誤,養成他自卑的個性。她埋怨孩子不愛讀書,簡單能做好的事就是不往好里做,總給她惹麻煩。每次聊完,她都後悔。為什麼要反駁呢?孩子想說就讓他說嘛!就讓他發泄一下,總是有好處的。孩子們都需要傾聽者,小時候她沒做到,長大了她還是做不到。總是做不到看到孩子的錯不去指正。
孩子需要傾聽者,而不是指正他錯誤的傾訴者。
一
傾聽者可降低自殺率
柴靜做過一檔新聞調查節目叫《雙城的創傷》,講得雙城發生了六個孩子相繼服毒事件。在調查中,她挨個孩子走訪。但是,在節目中仍然沒有讓觀眾看到答案。她在《看見》那本書里,調查加推斷,勉強看到了真正的原因。
並沒有多大的事情,尤其在十三四歲孩子的青春期。因為一次聚會上,事件的中心人物苗苗被「壞小子」抱了一下,就有人傳聞,苗苗不正經,被摸了。苗苗被誤會,無處訴說。淘氣的男孩兒要求抱苗苗的時候,她拒絕了!但是,她身邊有個喜歡的男孩兒,因為小事始終不肯原諒她。那男孩兒懲罰式地要求苗苗同意「壞小子」抱她。她以為,被抱一下就會換回男孩兒的原諒,才同意了。之後就是同學們不斷地嘲笑,甚至欺凌。苗苗感到痛苦,她的苦是她的力量解脫不了的。她選擇服毒自殺,「壞小子」和「男朋友」都受到了良心的譴責,也服毒自殺,都被及時發現,搶救回來。
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糾葛,孩子們要怎麼向大人們解釋呢?誰來告訴孩子?不是你的錯!是苗苗自己選擇了死亡。即使不小心犯了錯,也不需要背著負罪感活著,因為每個人都不敢保證永遠是對的。
雙城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那期節目,更多的人關注他們,理解他們,給了他們說話的權利和機會。他們走出了那片陰影,重新踏進陽光。
他們和成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只有朋友間彼此的理解和關愛,才是他們在這世上最值得留戀的。和苗苗一起服毒的女孩兒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死我也不活了,我陪她。她們服毒後坐在椅子上笑,沒有一點對死亡的恐懼。她們認為,死後沒有痛苦了,會在另一個世界重生,過上沒有煩惱的快樂生活。
孩子的心敏感脆弱,他們最怕家長臉上的輕蔑,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他們沒有生存能力,需要依附著成人生存。他們即痛恨父母的專制,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生活。父母急於說教,孩子慢慢失去了表達的空間和能力。
中國的大多數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培養。孩子們就像寵物一樣被養大,因為我養了你,所以你要聽我的!小貓小狗不會說話,沒有思想,孩子們不是。隨著他們的長大,他們每段時期都有心理需求。
電視連續劇《小別離》,充分體現了家長在教育上的所有誤區。誰能說方圓夫妻是錯的?他們愛孩子,盡職盡責,全力以赴。為了孩子的學習,童文潔一次次痛哭。她聽說女兒早戀,如臨大敵。她說,朵朵要是早戀,我就不活了。可想而知,女兒即使有了心動,她也不敢告訴媽媽。
二
傾聽者可降低犯罪率
很多案件的背後,我們發現做案者都因為沒有傾聽者,使得情緒積累到了定的限度,最後暴發。藥家鑫的父親沒有問過兒子想要什麼,他不敢發達他的看法,會受到父親的否定。父親從不支持兒子的想法,都是以自己的意願決定他的生活。他小時候學鋼琴,彈錯媽媽就拿小棍抽他的手,邊打邊哭。直到父親開車帶他去自首,父親都不知道他不是撞死了人,而是殺了人。可見在藥家鑫成長的二十幾年裡,家並不是他心靈的避風港。那個家是獨裁父親的家,是寵愛他又不懂他的母親的家,不是他的溫暖的家。
《心靈捕手》里的男主,數學天才。他經常因為傷害罪被刑拘。他總是用各種方式攻擊別人,有時是拳頭,有時是語言。後來,一位心理醫生介入,他做得不是說教,而是引導孩子說出經歷。男主在極度痛苦下,說出了童年受虐的經歷。他抱著心理醫生痛哭,醫生輕聲說,那不是你的錯。
不是你的錯!我們有多少人告訴過孩子,別怕!不是你的錯!
我們是被道理束縛住的一群人,害怕被否定和嘲笑,不敢表達全部思想。
武志紅聽一位諮詢者說,我有很多次想要殺死我的媽媽。為此,我深深地自責。
這句話令人震驚,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惡魔。但是,武志紅卻說,你想過犯罪,但只要你沒真正去做,就不算有錯。
所有的暴力罪犯都因為他們的情緒沒有出口,他身邊沒有傾聽者,沒有理解他的想法,也就是所說的連接。
有心理問題的人,內心的責備指向自己。從心理上在攻擊自己,攻擊別人是本能地保護自己,怒氣向外發泄的方式。如果有人願意傾聽,結果完全不同。
三
怎樣做好傾聽者?
一、保持接納的態度。
不要表達你的態度,不管對方說什麼,都要保持微笑。說不代表錯,更不代表錯。理論再偏激,也只是在說,不要評判指責,不屑,反對和糾正。心理醫生都是最好的傾聽者,他們保持微笑,始終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傾訴者,又尊重又用心,不時地點頭,表示「我懂」「我明白」「我同意」。傾聽者的態度決定著傾訴者能否全部傾倒內心的垃圾。
二、不要急於表達。
傾聽時,不要急於表達。否則你會從傾聽者的角色,不小心變成了傾訴者。失去對方的信任。
家長們常犯的錯就是急於表達觀點。宇宙是多元的,變化的。誰都不敢保證自己的理論就是真理。大量的知識經過時間的洗禮,成為錯誤的理論。我們總是用道德觀束縛人的想像。錯誤必有原因,找到根源就不再是錯。沒有錯誤,只是想法不同。
三、同理心。
傾聽者要想著「我理解你!」而不是「你是錯的!」沒有同理心,沒辦法建立連接。所謂「善解人意」,指得就是經常關於理解別人的人。
何止是孩子,男人和女人同樣需要傾聽者。女人每天要說2萬句話,才能滿足她們傾訴的慾望。她們更需要傾聽者。男人每天3千句就夠了。這也是女人不停地抱怨,男人不能理解的原因。男人在外面工作,話已經說夠了。在家帶孩子的女人要等丈夫回家,揪著他再說2句。丈夫怎能不煩?
優秀的傾聽者能給人的內心帶來安寧和撫慰。一個抑鬱症患者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當著父親的面說出「恨父親」。父親熱淚盈眶,他說,我沒想到他對我的恨這麼深。患者痊癒後說,我曾經拿著刀追殺過我的姐姐,因為父母總是拿我的姐姐比較,表揚她,批評我。我的家人對我好,我比很多人幸運。沒有傾聽者的引導,他也會成為傷害別人的是罪犯。
做個傾聽孩子說話的人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社會需要大量的傾聽者,我很想做其中之一。你想說,我就愛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