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導演的作品我都很喜歡,但從第一集看《小歡喜》我就不喜歡。那些家長就像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人和事,透射出我們的固執,自以為是。我們更加可憐孩子們,本是陽光善良的好孩子,依然受到母親的責罵;已經很優秀很努力的孩子,媽媽卻不滿意;本是得不到父母關注的可憐孩子,仍然得不到父親的理解。
01
為孩子好,我們做錯了嗎?
第一集裡,方一凡犯了錯,童文潔在車上就劈頭蓋臉地罵他一頓。她罵了孩子一道兒,我在螢幕外,暗暗指責了她一道兒。你問清楚原因了嗎?孩子受批評已經很不開心了,你連哄都不哄,一點不懂控制情緒,沒完沒了地罵他。孩子心裡多抑鬱!幸虧孩子陽光,懂事,心大,理解媽媽,不跟他一般見識。在我看來,方一凡像個寬容的家長,童文潔更像個任性的孩子。
童文潔教育孩子時情緒激動,她性子急,遇事不經思考,只看表面,先發泄一通。
正面批評和指責都對孩子不起任何作用,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最討厭的就是宋倩。以她的管教方法,根本不可能「研製」出一個學霸。她一再聲明要和孩子溝通,要傾聽孩子說話。每次孩子說話,她不是不信任,就是不斷反駁固執己見。她懷疑孩子早戀,不聽孩子解釋,不惜控制孩子的自由。為孩子付出全部的精力,是她的自願行為,她卻要用她的愛捆綁孩子。
她是典型的不信任孩子沒有「界限」的母親。她也註定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她也不配有那麼好的女兒。可憐的英子簡直活在地獄裡。
季楊楊的父母多年在外工作,扔下孩子八年。可以說,孩子在這八年里就是留守兒童。多年來,他都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注。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心裡沒有地位,他也很難與父母重建連接。季勝利試圖以權威式的管教方式和孩子溝通,也註定了迎來孩子的回擊。
孩子最需要家長的關注。不受關注的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甚至產生自殺傾向。
02
學做爸媽
電視劇的作用之一就是觀眾以旁觀者的姿態看電視劇里的情節和人物,我們像看到了我們自己。我們曾經也像他們一樣,認為自己是對的,總想孩子按我們的意願做任何事。我們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想法。
方一凡對著鏡子說:「媽,你以後別對我那麼凶,我不是個壞孩子,我只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他說出了所有「學渣」的心聲。學習不好的孩子,是不是就要承受媽媽的壞脾氣?學習不好,是不是就要容忍父母「看不上」的眼神。我們曾經也是不被父母理解的少年。然而,做了父母的我們也曾恨鐵不成鋼地罵過孩子。全然忘記了我們年少時,多麼渴望父母的信任和傾聽。孩子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我們不願意承認做不到,急功近利地盼著孩子成才,固執地要求孩子,卻不曾問問孩子,你想要什麼?我該怎麼做?
做聽話的父母。這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提出的觀點,由孩子做決定,代表信任,能讓孩子更加自信,有利於孩子成長,培養孩子獨立。方圓做得很好,他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支持並配合孩子實現夢想。
最值得借鑑的家長是劉靜。季楊楊學習很糟糕,但她從不批評,只說替孩子著急。她態度溫和。丈夫和孩子關係不好,她在中間協調,不偏不倚,用心溝通。試想,以季楊楊吃軟不吃硬的性格,媽媽也像童文潔和宋倩那樣管教孩子,季楊楊恐怕早就爆炸了。
季楊楊說,考不上大學就去舅舅那兒打工。作為有身份有地位的公務員家長,父母肯定希望孩子在大學裡深造。但他們都沒有正面指導,而是側面引導他認清現實,仍然繞回到考大學的正路上。孩子也願意和家長溝通,表示其實自己也挺著急的。
重新建立連接的方法是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再問問孩子該怎麼辦。引導孩子去做,而不是強迫孩子。
03
好家長必備的素質
1、信任
父母總是害怕孩子走錯路,總以為自己的經驗豐富,能夠幫助孩子不再犯自己犯過的錯誤。但是,孩子的人生路要由他自己去闖蕩。失敗是成功的基礎,不去親自經歷過,成功不會紮實。英子是個特例,她有見識,有主見,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志願。大多數孩子不會像英子這麼幸運。不信任孩子,孩子要麼成為媽寶男,事事由父母決定,不愛動腦,推一步走一步。要麼養成自卑的個性,變得不信任自己,自暴自棄。
2、不越界
家長和孩子的界限不明屬普遍現象。從《小別離》到《少年派》再到《小歡喜》,現實中的家長多數都是以孩子為中心,恨不得替孩子打理一切,替孩子活著。孩子稍有忤逆,就大發雷霆。孩子學習不好就打罵,學習好就獎勵。生怕孩子走歧途,有閃失。這些都是沒有「邊界」的表現。甚至,孩子結婚生子都要插手。
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孩子成長到十八歲,仍然不能自己選擇理想,證明孩子不夠獨立,不夠成熟,也是我們教育上的失敗。
3、關注
在教育孩子方面,「關注」和「放手」不是一對反義詞。很多人將其混淆,覺得放手就是什麼都不管。更多的人斥責家長「放任」孩子,孩子應該立規矩,需要管理,但也不是事事都要管。我們的確擔心孩子受傷,犯錯。但是,受傷也比不實踐好得多。
給孩子更多的愛,幫助他成長,不要過多束縛他。孩子就像我們栽種的一棵小樹,我們要給予陽光雨露,卻不能用我們的知識和經驗限制了他的高度。他應該有超越我們的人生。
4、做給孩子看
家長不守承諾,也就沒資格要求孩子。方一凡在童文潔的嚴厲管教下,仍然能成長得很陽光,就是父母做出了很好的榜樣。「言傳」不如「深教」,孩子都是父母的鏡子,映射出父母的樣子。規矩在父母的言行舉止中,而不是空泛的說教中。
5、保護孩子的理想
任何時候,不要打擊孩子的理想。《窗邊的小豆豆》里,開頭孩子就要當檢票員,媽媽只說,「是嘛!」她既不支持也不贊成。讀者能從媽媽的簡單回答中,看出媽媽是不贊成的。孩子在小學裡換了好幾次理想,最後向校長先生鄭重承諾,長大了要回母校來做一名老師。校長先生鄭重地回應,「那就這麼決定了!」
孩子的理想由心而生,有了理想就有了奮鬥的目標和方向。
我的一位同學,小學時的理想是做一名人民教師,家長不懂引導,她起初覺得做老師特別高尚。到了初中,她不愛學習。成績只在中等晃悠。她想,連我自己都不愛學習,以後怎麼教學生?於是,她放棄了!長大以後,她換過很多工作,總不如意。這時,她才發現,她初的理想依然在她的心裡留存,喜歡心理學,喜歡看大量的教育方面的書籍,喜歡聽孩子說話,和孩子一起遊戲。她後悔沒能堅持她的理想。她說,如果上學的時候,家長能告訴她,你努力學習,考上大學,再回來教初中生,不就綽綽有餘了嗎?
有個孩子說,想當演員。媽媽忍不住笑了。孩子從此再沒向媽媽說過自己的理想。媽媽向孩子道歉也沒用。
保護孩子的理想,及時引導和幫助。不要笑話孩子異想天開,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打擊孩子的理想,就像剪掉孩子的翅膀一樣可怕。
《小歡喜》播出一半有餘,每個家庭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宋倩和女兒之間的矛盾也進入白熱化階段,相信很會就會分出「勝負」。按教育人引導人的劇情設計,這場家長和子女的大戰中,應該是孩子們大獲全勝。孩子贏,也是父母贏。只盼製片人「益教娛樂」的良苦用心能被大眾接受,從中悟到教育的真諦,改善親子關係,各自擁有和諧美滿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