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沒有絕對,找到出路的唯有一點

2019-07-25   愛說的畢姐姐

寫了幾期育兒教育,發現已無話可寫。孩子到底怎麼養?一共就那麼幾個重要的點,愛孩子,好脾氣,多讀書,少管理,還有啥?一切方法都是死搬教條,一個孩子一個樣兒,誰能一個模子刻出十個孩子?

最近看了一本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按文筆和營造的氛圍,真挺美好,看後面書里兩個孩子自己的描述,就感覺這並非一本教育孩子的書,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兩回事。前者是單純地記錄了和孩子互動的美好片斷和心理等,後者卻是真心實意地講教育方法和心得。我猜,「好媽媽」也和女兒衝突過,只不過人家沒必要寫在書里,只把好的方面教給你就夠了。

在原生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科扒來扒去,總會思考兩個問題,一是我的原生家庭對我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二是我對兒子的教育錯在哪裡?另外,延伸出一個擔心,兒子成年以後,哪些方面的不足?將來他會遇到什麼樣的心理困惑?

我骨子裡住著「自卑」,遇到困難就認為做不好,總想退縮,但是我已經不再想埋怨任何人了。按心理學分析,原生家庭的影響會持續,但是想改變也不是不可能。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多讀書。讀書能讓我們認識自己,看得越清,越能修正自己。

所以,當你對人生有訴求,又找不到解決方案時,你就讀書。書里會給你答案。

去年,我很迷茫,不知道我該怎樣找到生意上的出路。讀了幾本書,現在我找到了方向。

教育孩子上,我犯了很多錯。那時,我也有被困住的感覺。整天跟祥林嫂似的,見誰跟誰說,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何如何用心,孩子又如何如何不成器。現在想想,那時能讀幾本教育孩子類的好書,我就會恍然大悟。

看《孩子你慢慢來》時,我最羨慕的就是德國的教育,小學生寫作業少得可憐,媽媽都擔心孩子會學不好。幼兒園裡就是玩玩玩。太幸福了!據說,統計各國小學生每周作業量,美國是1.7小時,日本是3.8小時,台灣8小時。我有種衝動,想讓兒子娶個德國媳婦,生個孩子在德國養,別再讓小孩子們遭我們上一代的作業苦。

我相信所有的好孩子都有遺傳性和必然性。

一位遠房叔叔,地道的農民,夫妻都沒啥文化。長子活到十幾歲,病死了,又生了一個兒子。中年得子,家裡不富裕,對孩子基本是放養狀態。孩子考大學家里沒錢,自己辦了貸款。現在在鐵道部工作,經常出差去國外施工,娶了媳婦,在北京買了房子,養了兒子。誰能說他是培養出來的?

教育沒有絕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愛為基礎,給孩子自由發展的權利,不過多干涉,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和興趣才是王道。

唯一能確定的是,孩子都是白紙。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就怕自以為是的媽媽,總覺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最對的,最終孩子越教越差,越罵越完蛋。

對,沒錯,就是我曾經的樣子。

如果你感覺教育孩子的路上走進了死胡同,那就去讀書吧!讀書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出路。教育孩子的好書看上十本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