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輩的深圳同齡人,聽著春天的故事長大,始終對這座城市保持著敬意。當然,敬意之外或有好奇。改革開放的「窗口」,何以能一直成為「排頭兵」?深圳何以沸騰40年,並且還將持續沸騰下去?
初識深圳,他是「三天一層樓」的速度;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發展就是硬道理」的觀念。再識深圳,這座城市已經出現了華為等一批「中國名片」型企業;40年後又識深圳,「三天一層樓」已建設在數字經濟的沃土中;「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已滲透進入「先行示範區」;「發展就是硬道理」則造就了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水務等一系列創新應用。
英雄不問出處
英雄不問出處。1979春,有一位老人在中國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小漁村第一次沸騰。這就是「窗口」的由來,此地雖有地理優勢,但無自然資源,也沒有人才積累。當然,上述問題都被「深圳精神」逐一化解,春天的故事在此後也被廣為熟知。
40年後的2018年,深圳GDP已經達到2.422萬億元,實際人口超過2289萬,成為與北京、上海、廣州並列的一線城市。不僅如此,昔日「小漁村」,還大大小小拿到了30個全國第一。這其中就包括:中國最具創新力第一、城市營商環境全國第一、人口吸引力全國第一、智慧城市建設綜合得分全國第一、數字經濟全國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第一等,頗有分量的榮譽。
上述即是深圳的「第一次創業」和「第二次創業」。第一次創業,深圳依靠「拓荒牛」精神,「殺出一條血路」,為經濟特區後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第二次創業的說法,由深圳前市委書記厲有為提出:「深圳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力推發展高端服務業、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
深圳的「第三次創業」
回到文章開篇所述,深圳何以能持續沸騰40年?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標記,也有其時代特徵,中英街是時代標記,華強北路也是時代標記;「三天一層樓」是時代特徵,「三來一補」也是時代特徵。
如今,深圳已過不惑之年,但其依舊年輕,依然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40歲的成年人確實不會再迷戀網絡遊戲,但或許會與90後產生代溝,或許還會遭遇中年危機。而40歲的深圳,始終是時代的「排頭兵」,因為其早在幾年前已經意識到,基礎薄弱、人才缺乏依然在制約深圳的發展,唯有在全國率先進行數字化轉型,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公平正義的核心目標。
敢為天下先的深圳
此即是數字時代,深圳的「第三次創業」,而且在「第三次創業」過程中,「深圳精神」始終沒有丟失。其實,深圳的數字化轉型,並不是歷史發展的自然選擇,而是幾代深圳人必須的選擇。
舉例說明,深圳沒有人才優勢。招聘教育人才、提高師資待遇,創建深圳大學、深圳高級職業技術學院,可有效加速本地人才培養,而只有提供無差別的公共服務,才能吸引更多外來人才。由此,可以看到一系列改變。
早在2013年,深圳就開始設想對電子政務進行改革,實現市民政務服務的「統一受理、一證通辦、全城通辦、就近辦理」。回顧此時,國內智慧城市建設還處於概念梳理階段,煙囪式的信息化系統建設,還頗為流行,孤島式的數據存儲,還是主流思路。
而深圳則敢為天下先,率先打破政務藩籬,逐步實現「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全面提升了服務水平。也就是說,深圳貢獻的不只是GDP,它還貢獻了觀念。其率先實現了從電子政務改革,到行政審批改革,從行政審批改革,到政府內部的組織框架改革,這一系列動作較全國大多數地區,提前5~6年。
同時,深圳城市智能運營中心(IOC)也已經建成。目前,該中心匯聚了全市各區、各部門的100多類業務數據、28萬路視頻監控,以及全市300多個GIS業務圖層和80多個重要的業務系統,構建了深圳市 「1+12+N」一體化指揮體系。
數字時代的「深圳精神」
不僅「敢闖敢幹」被繼承下來,40年後,「效率就是生命」也以數字化的方式被繼續傳承。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改變了「一車兩人三水壺」的傳統模式。通過部署智能巡檢解決方案,無人機取代了翻山越嶺,昇騰人工智慧處理器植入了全市輸電桿塔,現場巡視時間由此從20天降至2小時,巡檢效率提升了80倍。
深圳機場則基於華為沃土數字平台,部署智慧機場解決方案。該方案圍繞機場「運控、安防、服務」三大業務領域,構建了「機場出行一張臉」及「機場運行一張圖」兩大場景化應用。同時,深圳機場機位廊橋周轉率從10.24架次/天,提升到11架次/天。別看只有0.76的提升,這就意味著,每年有近400萬人次的旅客不用再乘坐擺渡車。
而通過「城市交通大腦」的建設,深圳路口紅綠燈變被動為主動,開始學會思考,「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由此,深圳全市整體路口平均車速提升25%以上。
不僅如此,在深圳,地鐵上「丟東西」是件低機率事件,而「找東西」這件小事,被科技賦予了全新可能,因為華為以5G+AI+視頻技術,助力深圳地鐵成為全國首個基於5G實現車地互聯的地鐵;在深圳,40餘萬人可以在同一天「擠入」國際會展中心,而且現場網絡毫無卡頓,是基於華為的智簡網絡、高密無線網絡。在深圳,電影《親愛的》中的情節不會發生,人臉識別、軌跡跟蹤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可在十餘小時之內,找到失蹤兒童,是因為華為平安城市解決方案。
數字時代的「深圳模式」
由此可見,40年後,改革依舊是深圳的「根」,創新還是這座城市的「魂」,「效率」依然是深圳的生命,而將三者融合,讓生活在深圳的市民感受到城市的美好,才是數字時代的「深圳精神」,才是深圳數字時代「第三次創業」的不竭動力。
當然,在此過程中。深圳將智慧能力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應用場景,大幅度地提升了這座城市的運轉效率,提升了深圳的創新能力。而上述智慧應用並不是不明則厲,ICT技術也不是雜亂堆砌。
基於華為「沃土數字平台」,深圳實現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高清視頻、5G、物聯網等ICT資源統籌,實現了城市全域數據融合,打破了煙囪式的IT架構,並結合合作夥伴能力,完成應用場景創新。
這顯然已經超出了「網際網路+」範疇,深圳以城市轉型為腳本,發展數字經濟;以數字經濟為抓手,推進「先行示範區」建設。ICT產業不僅成為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其也通過ICT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城市實體經濟、使能全產業生態向數字化、智能化演進。
此即是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也是數字時代的「深圳模式」。而最後說一句:深圳沒有從先輩手中繼承豐厚的遺產,但像燕子堆枝築窩,一群始終在奔跑的深圳人,建設了始終在奔跑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