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北京的海淀劇院和地質禮堂,我陸陸續續看了不少開心麻花的話劇。
要說最直觀的感受,這些劇沒有傳統話劇那麼「正」,但在對喜劇包袱的高級處理、觀眾的參與度和娛樂性上,絕對是別具一格的。
應該說,喜劇也分層次,越優秀的喜劇,離現實的距離就越近。
其中,《驢得水》絕對是一座高峰。
如果說開心麻花電影,早期的《夏洛特煩惱》是以腦洞取勝的話,16年的《驢得水》,則是一部實打實的「荒誕現實喜劇」。
這種荒誕,表面上看,是它的借古諷今,反思當下。
當一頭驢當上老師,當一個謊言只能用下一個謊言來掩蓋,它對當代的映射就越讓人擊節。
而我真正喜歡這荒誕的,是它對複雜人性毫不避諱的呈現。
於是在笑過之後,你總會對人性的脆弱與堅強,念念不忘。
像鐵一樣寧折不彎的周鐵男,在死亡的威脅下也會軟成一塊海綿。
最終,完成人性的主動閹割。
早早有了女性覺醒意識的張一曼,被整個男權社會碾壓、迫害,背上了「蕩婦」的標籤,成為了一個中國版的「羊脂球」。
這是被動的人性閹割。
想起那句話:
「高明的喜劇是切口,流出來的血,是現實。」
所以我對原班人馬拍攝的麻花新作《半個喜劇》,期待值是很高的。
看完點映,可以這麼說:
有繼承,也有新意。
先說新意好了。
這次故事放到了當代的北京,一段「三角戀」告訴我們:
如今的年輕人,要在親情友情愛情中間實現完美平衡,到底有多難…
看的過程中,我最強烈的一個觀感是:
這可能是今年喜劇感營造最自然的國產電影。
所有的喜劇效果,都是通過人物關係產生,而非強加上去的。
喜劇的第一個關鍵詞,是錯位。
一開場,孫同(吳昱翰飾)和鄭多多(劉迅飾)兩個好哥們兒的家裡,前後兩天裡,一共七個不同的人物登場。
所有笑點都基於人物的信息不對等,而產生的各種陰差陽錯。
比如因為鄭多多的謊言,兩個房間的主人做了調換,於是新來的陌生人,錯位的誤會就發生了。
再比如在莫默(任素汐飾)被鄭多多欺騙,憤而報警,她和孫同接著假裝情侶應付警察,更是把兩人之間的默契,和警察主觀認知之間的錯位利用到了極致。
這種認知偏差所帶來的錯位,同時也起到了推動劇情的作用。
鄭多多婚禮前出軌,為了不傷害他未婚妻高璐的感情,孫同一句「真實的謊言」,兩個女生都認為對方是孫同的女朋友,一邊巧妙地化解了尷尬的局面,一邊也為後來的故事發展埋下了「炸彈」。
我的觀影快感,也隨著這個謊言的發展,逐步走高。
等真到了那個矛盾爆發的時刻,孫同的「騎虎難下」與「自討苦吃」,可以說是相當精彩了。
另外,這種錯位感,也被拿來塑造人物。
眼鏡店那場,在鏡子前的莫默,腦袋是自己,身體卻是鏡子裡的孫同。
再配上「你覺得我像男的還是女的」這樣的台詞,這個人物「獨立自由」的特質,便脫離了「女性主義」的窠臼,變得更為普世。
喜劇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反差。
屢試不爽的一招,就是理想如何被現實狠狠打臉。
無論是「她是我女朋友」「我是你媽」的親情綁架,還是孫同被打得鼻青臉腫後「他也受傷了」「是,人家打得快板都壞了」的死要面子。
表面令人捧腹,細想也沉重莫名。
《驢得水》中很出彩的裴魁山,這次飾演的裴經理,在這種變臉橋段的表現上,也很有意思。
一開始,他是嚴厲清廉的上司,批評起孫同的遲到和他媽媽來送土特產的行為來毫不留情面,堪稱「鐵面無私」。
但片刻之後,得知老總之子和孫同是哥們,他的態度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說話都帶上了尊稱。
包括婚禮上對孫同說出的那些「英雄出少年」的稱讚肉麻話,短短几十秒,一個見風使舵的勢利眼形象便立起來了。
亮眼配角並非只有這一個,更多喜劇亮點,還是大家去自行感受為妙。
喜劇的圓熟,是新意,接著再說說繼承。
我之所以很喜歡《半個喜劇》,也是因為:
它喜劇之外的「另一半」,很好地繼承了《驢得水》人性呈現的優點。
這尤其體現在孫同和莫默兩個主角人物身上。
簡單說,我的觀影感受就是:
孫同太難了,莫默太苦了。
先說孫同。
這是個「缺點多多」的男主,不僅有,而且很多。
他厭惡兄弟的渣男行為,卻因「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而不得不替他掩蓋。
但更多時候,我看到的還是他的難。
這一切源於,他愛上了一個別人眼中「不該愛」的女人。
可拋開上帝視角的「道德光環」,捫心自問: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真的能比孫同做得更好嗎?
一邊是北京戶口,和穩定體面的工作,一邊是被身邊所有人反對的愛情。
二者只能擇其一,你告訴我,你會怎麼選?
接著說莫默。
北京女孩,獨立、開放、自由之外,最顯眼的那個標籤,就是一個字:
真。
她無法忍受撒謊,她信奉「謊言就是無底洞」。
很多時候,如果一個女生對外表現得越獨立、越堅強,在內里,或許就越渴望得到理解和認同。
但即便如此,遇到對的人之前,她也不會流露出一絲一毫的脆弱。
從張一曼到莫默,都是如此。
那場醫院爭吵戲,為什麼被很多人喜歡?
原因就在於,它既讓我們看到了孫同的難,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莫默的苦。
莫默看似很有原則,但並非不通人情。
相反,不管是對毫不相識的高璐的共情,還是對望子成龍的偏激母親的禮貌應對,都能看出來:
她一直是個善解人意的好女孩。
單純麼,確實單純。但她也有一句點到我心裡的台詞:
都是30歲的人了,誰還不知道這個社會是什麼樣兒呢。
也正是這「見過黑暗但依舊選擇光明」,最為動人。
最後,如果你是新褲子樂隊的樂迷,看到兩位主角參加音樂節,陶醉在彭磊歌聲中的段落,一定會如我一般激動。
這才是新褲子在電影中的正確打開方式嘛。
關於喜劇,關於人性,關於那些戳中內心的感同身受,值得聊的還有很多,但我想最好還是留給大家自己去感受。
20號,《半個喜劇》,這或許會成為你19年觀影的收關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