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在歐洲叱吒風雲的拿破崙,將矛頭指向了沙俄。沙俄組建反法同盟一起把拿破崙趕下了台。
之後,沙俄開始逐漸膨脹,沙皇拉攏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神聖同盟,成為老大,影響力可見一斑。甚至因為多次干擾歐洲各國的內部事務而被稱之為「歐洲憲兵」。儼然一副老大的做派,和美國有一點像。
可短短几年,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被打回原形,賠不起錢,阿拉斯加都賣了,連沙皇尼古拉一世都服毒自殺了。
那麼歐洲憲兵沙俄,為什麼克里米亞一戰就慘敗而歸?
其實客觀的說,沙俄的實力被遠遠誇大了,遠沒有到天下無敵的地步。
拿破崙崛起後,歐洲國家曾幾次組成反法同盟,試圖遏製法國的擴張,結果不僅沒有成功,反而讓拿破崙橫掃歐洲,差點統一歐洲大陸。
當時歐洲的幾大強國(法、普、奧等國)都在拿破崙戰爭中損失慘重,沙俄由於地緣因素受到的影響相對不大。
而沙俄擁有廣袤的土地,這意味著擁有絕對廣闊的戰略縱深。所以沙俄有著絕對充足的時間選擇戰略轉移,能讓軍隊有喘息的時間,進行重新集結,修整。
俄羅斯的寒冬,也成為了拿破崙的最大阻力,由於法軍是遠距離作戰,物資補給不足、兵力分散,使得俄軍迎來重大轉機。
所以沙俄戰勝拿破崙,並不能說明沙俄就在歐洲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通過克里米亞戰爭也可以看到,沙俄的人緣實在是太差。雖然沙俄是神聖同盟老大,還屬於四國同盟,但神聖同盟幫不上一點忙,而四國同盟,英國漸漸的和法國又走到了一起。
英國為了保持大陸均衡,開始扶持法國,而沙俄又很強勢,還對鄂圖曼窮追不捨,這讓英法等國不能容忍。
而沙俄面對英法兩國,勝算確實不大。沙俄雖然表面強大,但其實國家落後,堅持農奴制度,跟英法比起來,俄軍的戰鬥力還是弱了點。
克里米亞戰敗後,俄國認識到與西方的巨大差距。廢除農奴制度後,俄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並且將目光轉向了遠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hxF_HQBd8y1i3sJ6d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