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到底有何功勞?能讓劉邦把他比喻成是獵人,而諸將是驅馳獵狗

2021-04-03     生活中演戲

原標題:蕭何到底有何功勞?能讓劉邦把他比喻成是獵人,而諸將是驅馳獵狗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漢以前的蕭何才能

蕭何天性誠篤,辦事敏捷,大事小事,有條不紊。秦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庶務,發現蕭何是一個難得的行政人才,就把蕭何從沛縣調到泗水郡任郡卒史。沛縣在秦時是泗水郡治,因此蕭何的調轉,只是換了衙門,沒有換地方。一年後,郡吏考核,蕭何治績列為第一。

秦御史要推薦蕭何到京師任職,蕭何懇切地堅決辭謝,回到沛縣主吏的舊職上,不肯去京師。按常理,一個地方小吏被欽差看中,推薦京師是求之不得,多少人鑽營拍馬都得不到的東西,蕭何為何卻不屑一顧呢?這正是蕭何的過人之處,因為他看清了秦暴虐天下的大勢,留在故鄉靜觀時變。這當然是秦始皇的晚年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12年前後。

說到蕭何,不能不與劉邦並提。兩人同鄉里,蕭何習文,劉邦習武,年齒相若,自幼相知,一同出仕在沛縣為小吏,一同走過了坎坷艱難的創業道路,功成名就,共同創造了漢家基業。劉邦做了開國皇帝,蕭何做了開國丞相。兩人少了一個,也許歷史將是另一番模樣。評說他們事功,兩人連體相依,不可分離。

蕭何與劉邦的出仕,其年無考,大約在秦統一之初。公元223年秦滅楚,蕭何二十六歲,劉邦二十五歲,正當出仕年華。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需要大批官吏。

蕭何、劉邦等人以農為本業,在秦漢時代稱良家子,正是新政權的依靠對象。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本抑末,大力培植自耕農作為鞏固政權的階級基礎,因此蕭何、劉邦在秦統一之初出仕地方小吏合乎情理。在昇平年代,蕭何和劉邦在定格的生活環境中與普通人一樣,也是規規矩矩做人,盡心盡職辦事,長時期碌碌無為,蕭何奮鬥了十年除博得一個能吏的聲譽外,沒有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來,而劉邦也僅是一個泗水亭長。

蕭何與劉邦,為了共同的事業,走到了一起。史稱「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這正是在秦末征戍無忌的多事之秋。蕭何留在故里靜觀時變,實際上是蕭何與劉邦聯手在沛縣組織地下反秦的仁人志士社團,並且已成為這個社團的首腦人物。蕭何與劉邦,在秦末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已經連體相依,誰也離不開誰了。

二、為漢打天下而經營後方

深固根本,鎮撫關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線,這是蕭何在楚漢戰爭中所立的最大功績。

1、開發巴蜀,使給軍食

劉邦被封為漢王,轄有巴、蜀、漢中。漢中富庶,但地方狹小,資源有限。而巴、蜀之地,幅員廣闊,數十倍於漢中之地,資源豐富。《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蜀亦沃野,地饒後、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漢書·地理志》也說:「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

巴蜀富饒和重要,又與漢中連成一體,因此劉邦得王漢中,不是一件壞事,所以蕭何力勸劉邦接受漢王的封號。從那時起,蕭何胸中已有了開發巴蜀的成算。就當時整體經濟而言,巴蜀路遠艱險,雖然有秦國上百年的開發,仍然落後於漢中地區。

蕭何留守漢中,高瞻遠矚地大力開發巴蜀。當劉邦「還定三秦」後,蕭何繼續留在漢中「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也就是說蕭何在劉邦大軍人關中後,繼續在巴蜀做安撫人心、籌備軍糧的後勤工作。

在楚漢相爭之際,蕭何在漢中,為支援前線付出了極為艱苦的工作,其徵發萬船之米談何容易,還有大量精銳的兵源補充,而且僅限於漢中、巴、蜀之地。通過研究,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即蕭何發蜀、漢萬船米是怎麼運到前線的。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考察,蕭何萬船米是由水陸漕運和陸路轉輸才到達關中的。水陸,是從今四川各地調足糧食後,經「嘉陵水道」彙集於今漢中西北的略陽縣(古代稱沮)後,再溯「嘉陵水道」東北上,至故道(今甘肅徽縣境)後,轉入陸路,翻西秦嶺人散關直抵陳倉(今陝西寶雞)。

所謂「嘉陵水道」是指發源於西秦嶺南麓的故道水,西漢水等彙集後而成,今稱為「嘉陵江」,古代有稱「故道水」、「西漢水」及「漢水」等。從四川各地漕運至漢中的沮縣,這一段水路,較為便捷,但是從沮縣至故道,這一段水路則十分艱險。

巴蜀的糧食從漢中運至關中,解決了軍隊的需求,完成了「還定三秦」的戰略轉移,使劉邦在關中站穩腳跟,開闢了除巴蜀以外的新的根據地,為興漢滅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漢軍所取得的成果,若沒有蕭何在後方做後勤保障,提供足夠的軍糧及補充兵源,漢軍縱有韓信指揮,也難以迅速占據三秦大地。

蕭何身為劉邦丞相,在漢中的任務之一就是為戰爭準備物資,開發巴蜀之地的糧食及其他物質資源,足食足兵以支持劉邦問鼎天下。

蕭何先撫漢中後鎮關中,其核心任務是「足食足兵」,在整個楚漢戰爭時期,蕭何一直為此而努力工作。但是,蕭何撫漢中,不單單是從百姓手中徵集糧食,重要的是蕭何帶領人民大興水利發展農業,向大地要糧食,以此富國強兵支援戰爭。

2、鎮撫關中,足食足兵

自劉邦平定三秦率軍東出函谷關以後,蕭何就由漢中轉為鎮撫關中,兼撫巴蜀漢中。在鎮撫關中期間,蕭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足食足兵」,為滅楚做後勤保障。對於關中的富庶在秦漢間是舉世公認的。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是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以西安半坡為標誌的文化遺址,就有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後經周人的辛勤開發,已經居全國之首。

秦亡劉邦入關中後,關中的農業生態並沒有遭到破壞,一如從前。項羽入關中,雖然大肆破壞了一通,但為時短暫,絕大部分破壞的是秦朝的建築及陵寢等,對農業設施等方面的破壞應該講不是太大,或者說尚未及之。

所以劉邦還定關中之後,一切都是秦朝留下的原樣,蕭何就是在此基礎上為漢軍籌備糧草及兵源的。蕭何從漢二年(前205年)還定關中至垓下決戰的漢五年(前202年)間,為滅楚興漢留下了「足食足兵」的政績,史書有以下幾條不完全的記載。

(1)《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曰: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這是劉邦對蕭何在楚漢戰爭中所作貢獻的總體評價,其內容涉及到四個方面:一是鎮國家,即在後方保衛國家根本,也就是經營所據有的關中、巴蜀兩塊根據地;二是安撫百姓,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擁護新的政權;三是給饋餉,在社會安定的情況下,採取政策措施及各種手段,讓百姓為新政權出糧出兵,支援興漢滅楚的戰爭需求;四是不絕糧道,即為戰爭所提供的糧食及其他物資提供充分的保障,絕不匱乏。

(2)《漢書·高帝紀》載:「二年(前205年)十一月……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

這講的是兩件不同的事,但有關聯。第一件屬於政策性的假民公田,就是讓老百姓耕種秦王室的苑囿,增加糧食以供軍。第二件講徵發補給前線。兩件事,蕭何做得很好。

蕭何開秦禁苑,假民公田,值得大書一筆。這是一項不同尋常的國家大政,當徵得漢王劉邦的同意,才得以頒行。秦王室的苑囿面積很大,以上林苑一處為例,就占地達數百里之多,苑中不僅有宮室可供休息享樂,還可以遊獵。

《三輔黃圖》載:「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又《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二世「乃人上林齋戒,日游弋獵。」可以在苑中游弋射獵,其面積之大是可以想見的。直到漢武帝時,面積仍有「方三百四十里」之巨。秦代的上林苑是由專人管理的。

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苑中的建築化為灰燼,土地大量荒蕪,但仍不屬於百姓。為了使關中人民有更多的生活來源,支持前線,蕭何決定開禁秦苑囿讓民耕種,深得民心,是富國強兵的戰略決策。

(3)《史記·蕭相國世家》載:「漢二年(前205年),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漢五年(前202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關內侯鄼君進曰: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從上邊這兩段記載中,我們獲得了關於蕭何鎮撫關中足食足兵的幾條基本信息。

第一,劉邦率眾出關後,關中的一切事務(軍事除外)均由蕭何全權處理,主要是民政建設與徵兵籌糧轉漕前線。

第二,劉邦與項羽交鋒,多次慘遭失敗,其中最著名的是彭城大戰,可以說劉邦全軍覆沒。就是在這骨節眼上,蕭何將關中數萬子弟送上前線,甚至把還沒有在服役冊上登記名字而應免役的老弱以及少年都組織起來送往滎陽前線。劉邦就是靠蕭何送來的生力軍才「復大振」而轉入相持的。

第三,蕭何及時地為前線的劉邦補充隊伍,常常是洞察形勢需要而主動採取的自覺行為。劉邦在多次軍潰之後,都是由蕭何主動補充兵源的。所以史稱「常從關中遣補其處」,而且數量之多,一次有數萬人之眾。

第四,蕭何鎮關中,把徵集到的糧食,通過轉漕運輸,及時地送至滎陽、成皋前線,出色地完成了後勤保障工作。

(4)《史記·項羽本紀》載:「是時(指廣武相峙),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勿聽。「

這段記載,是司馬遷用互見之法,又在項羽本傳中強調糧食的重要性。楚漢廣武相峙,優勢原在項羽一方。後來劉邦經張良、陳平等人的謀劃,採取了各種分散楚力量的戰略戰術,終於使楚軍陷入多頭應戰的極度疲憊之中,轉入劣勢。

而漢軍之由弱轉強,除了戰略指導正確外,就是蕭何撫關中、巴蜀,足食足兵。正如學術界所評論的那樣:「使漢軍始終保有鞏固的戰略後方基地,從而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保障了進行長期戰爭的需要。」誠如所言,漢兵之盛在糧足,楚兵之疲在糧少食絕,真所謂「民無食,則不可事」,只有「量蓄積,齊勇士」,才能克敵制勝。

(5)《漢書·項籍傳》載:「漢王稍收散卒,蕭何亦發關中卒悉詣滎陽,戰京,索間,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時,關中兵益出,食多,羽兵食少。漢王使侯公說羽,羽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東者為楚。歸漢王父母妻子。」

上引《漢書·項籍傳》的記載表明,彭城大戰後漢兵潰不成軍,除了韓信在京、索埋伏擊楚追兵外,蕭何補充的丁壯及老弱之兵同樣起了重要作用。另外,通過記載,再次證實廣武相峙,項羽之所以願意與劉邦議和,除了「韓信又進兵擊楚,羽患之」而外,「項羽自知少助食盡」則是關鍵所在。

縱觀蕭何在長達五年之久的興漢滅楚的戰爭中,鞏固後方戰略基地,足食足兵支援前線,其傑出的軍事後勤保障,對於興漢滅楚最終戰勝項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興建漢朝、創建制度

蕭何一生,與劉邦相終始,臨終死在丞相任上,他給漢家當了一輩子的管家。楚漢戰爭結束,漢朝興建,征戰功臣已功德圓滿,而蕭何的事業正方興未艾,創建國家的艱苦工作,責無旁貸地落在蕭何肩上。西漢建國,從劉邦入關之始,蕭何已經著手劉邦念念不忘,功臣分封,蕭何第一,這是符合實際的。

1、沿襲秦制,初立國家

漢朝是從秦朝手裡奪取的,參與奪取秦朝的人大多數是社會下層人,除極個別的如張良等以外,因此從來沒有經歷或考慮過國家制度的建設問題。劉邦集團中蕭何是秦朝的縣吏,熟悉秦朝制度,所以在隊伍擴大的同時,其組織建設大體是借鑑秦朝的成規而略有一些改動。

蕭何出身秦沛縣主吏,加之為人精明能幹頗有心計,所掌握的情況要多於職守所需,在劉邦集團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行政官員。蕭何長於管理,他又身為丞相,所以,他對國家制度律令之事特別留意。

當劉邦率領起義軍人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後,別人都在秦宮大發其財,只有蕭何一人進入秦丞相府、御史府中,指揮隊伍將其所藏有關國家的「律令圖書」等一併接收,並秘密轉移珍藏。後來項羽入咸陽就沒有在秦官府找到這批極其珍貴的國家檔案,也就不了了之。就是這批國家檔案,在漢朝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蕭何,從沛縣起義之始,就是以丞相的身份替劉邦管家。劉邦封漢王后,蕭何從留守巴蜀到鎮撫關中則以正式的丞相職守理事。丞相,秦官。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漢元年,劉邦為漢王,蕭何為丞相,二年蕭何以丞相鎮後方,三年又從前線慰勞丞相蕭何於關中,由此證明,在漢建立以前,劉邦集團使用的是秦朝的人事政治制度。另外在1997年公布的秦代封泥中就有「丞相之印」、「左丞相印」以及「右丞相印」,證實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同時也可佐證楚漢戰爭期間漢王使用秦制的事實。

制度是國家的構成形式,用以維持秩序鞏固政權。但作為國家,政治要走上正軌,尤其是正在建立中的國家,單有政治制度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怎樣執行政治制度即政治態度。

被史家簡稱為高祖入關「約法三章」,是取信民心的重大動作。我們從更深層次分析,發現此通告具有國家宣言的性質。因為這裡清楚地宣布廢除秦朝的苛律,以最原始最簡單的「約法三章」的形式,確立新的法律制度(當然還談不上體系),如果不是政權,或者說不想建立政權,便無需當眾宣布更改國家法律的大事,因為法律的更改代表著國家的意志,這一點熟悉秦朝律令的蕭何最為清楚,他通過劉邦之口向三秦父老宣布,表達了五層意思:

第一,劉邦是如約入關的,應為關中王,這就暗示三秦人民,劉邦當建立政權;第二,廢除人人痛恨的秦苛法酷律,讓人民知道這個(政權)不像暴秦,而是施仁義道德的;第三,建立新的法律制度,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承諾法律對人人平等的宣言,獲取人民的信任;第四,在新政權領導下,一切秦朝的官吏維持現狀(罪大者除外),保持正常的秩序,使政權繼續有效地運作,並爭取舊職人員為新政權服務;第五,新政權要打擊的是一些壞人,是為民除害,決不侵害百姓。

仔細分析這五層意思,完全是一個新生政權的臨時施政綱領。由於是反秦愛民,所以受到了關中人民的擁護,「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可以說劉邦的這一著棋,出乎意料地收到了一個臨時政權所想得到的東西,其影響之深遠一直流傳至今。後來漢王還定三秦,蕭何鎮撫關中,就是依照這一思路治理關中的。劉邦能納諫,任用人才,這也是他帝王氣度的體現。

2、建都關中,經營長安

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自刎於烏江邊,楚漢戰爭結束,劉邦奪取了天下,建立了漢朝。取天下後,劉邦都於洛陽,並在洛陽論功行賞發號施令,以穩定戰亂初定後的社會秩序,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但洛陽是劉邦稱帝的臨時都城,而最終建都於何地,開國元勛們意見不一。由於劉邦本是楚人,手下諸將又多為楚人,頗有點類似項羽「沐猴而冠」的味道,因此紛紛勸其都洛陽,距離家鄉近一些。為了風光,而劉邦自己也想都洛陽。

就在這時,發往隴西戍邊的齊人婁敬路過洛陽,他聽說劉邦要都洛陽,便穿了一件沒有面子的羊皮衣,也就是沒有襯帛顏色的羊皮衣,通過一位虞將軍晉謁劉邦。虞將軍勸婁敬換件新鮮的衣服。婁敬說:「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於是穿著羊皮襖見到了劉邦,顯得十分特別,表示為民眾代表。劉邦賜了婁敬一頓飯。飯後,婁敬向劉邦表明了漢朝定都關中的看法。

在建都關中後,劉邦讓蕭何營建長安城,建了長樂宮、未央宮,武庫和太倉。

建都關中,經營長安,是蕭何在漢朝正式建立之初做出的第一業績,它起到了穩定漢政權的重大作用。隨著政權的穩固,蕭何轉入了制定律法、健全制度和無為而治的全面建設漢王朝的工作之中,歷史從此進入了新的一頁。

3、休養生息、創建制度

司馬遷寫《史記》,對統一六國,創建秦帝國的開國功臣李斯、王翦、蒙恬等,多有微詞。司馬遷認為,李斯被極刑而死,不冤,王翦「偷合取容」,其孫王離為項羽所虜,蒙恬「輕百姓力」,而兄弟遭誅。這些只貪戀個人功名利祿,不管百姓死活的人,遭到了現世報應。當然,這樣的評價,不盡合理,乃是一種為黎民伸張正氣的感情爆發。

作為鮮明的對比,漢相蕭何則被司馬遷比之於周朝的閎夭、散宜生,因為蕭何「謹守管龠」,是一位極其稱職的丞相,他「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

面對建國後出現的新情況,蕭何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為民請田,以度困難。秦之苑囿在漢二年時曾開禁於民,但到漢朝正式建立後復又歸劉邦所有,依舊為皇家私苑。蕭何為民請田,遭到劉邦的非禮,引起朝中大多數人的不滿。幾天後王衛尉詢問劉邦,蕭何犯了什麼罪而系之刑具收入獄中,劉邦沒有理由,遂釋放了蕭何,並說:「相國休矣!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

在施行無為而治的大政方針中,蕭何對於秦代遺留下的法律進行了改革,廢除了秦律中人民深惡痛絕的律條,制定出適合於漢初社會狀況的新法律。蕭何參照秦律,除去其「三族」、「連坐」之法,取其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等六律,又增加了戶律、興律、廄律三篇,合為《九章律》。

蕭何在秦時為幹練的刀筆吏,對秦律非常熟悉,經過反秦鬥爭的洗鍊,深知人民的好惡,於是他刪繁就簡除苛去密,依照當時社會的狀況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九章律》,減輕人民的心理壓力,為社會營造出一種平和的氛圍,使無為而治引向深入。比起秦始皇、秦二世之際人民處於背不貼席的恐怖氣氛之中,漢初的政治氣氛確實要松馳得多。

漢初社會在蕭何無為而治主導思想的治理下,與民休息,除去秦朝律法的煩苛,為社會創造出一種寬鬆的氣氛,反映出以德為本以刑為輔的治國方略。在蕭何的主持治理下,人民心情舒暢,擺脫暴秦的壓力,使國家迅速擺脫了戰爭留下的瘡痍,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到文景末期,「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足強威,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盛大的西漢王朝,毫無疑義,蕭何創立的無為治國方針,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四、劉邦嘴中的蕭何功績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二日,高帝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慶功酒會,宣布對文武功臣,論功行賞,次第受封。高帝親自出馬為漢三傑論功。其時韓信為楚王,高於封侯,不論。高帝評論三傑,以張良居首,要封張良三萬戶,張良謙退,則蕭何第一,當列群臣首功。

高帝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可是諸侯爭功,歲余不決,封侯之事一直拖到了第二年的十二月。在一次朝議中,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

功臣們不服,大家都說:「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以人功與狗功有別來漫罵群臣,說蕭何發縱指示獵物處所,立的是人功,而攻城略地的諸將有如追狡兔的獵狗,立的是狗功。群臣不敢言。隨後又討論功臣封侯的位次,功臣們一致推舉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高帝很不高興,仍然想讓蕭何排在第一,可是已經壓服了功臣一次,自己再不好開口。正在為難之際,關內侯鄂千秋看出了劉邦的心事,出來打圓場說:

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高帝聞言,大稱其「善」。但我們查核《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發現,第一批封侯是以曹參為首戰功最多的十人,時間在高祖八年(前201年)十二月甲申,即十二月二十八日。張良、蕭何等十七人第二批封侯,要晚一個月,在正月丙午,即正月二十一日。查食邑與侯第,食邑,曹參一萬六百戶,最多,侯第為第二,張良食邑一萬戶,蕭何食邑八千戶,侯第蕭何第一,張良第六十二。

高帝要封張良三萬戶,張良謙讓,願封留侯,實封一萬戶,少於曹參六百戶,侯第六十二。大約是蕭何也作了謙讓,實封八千戶,少於曹參二千六百戶。

《蕭相國世家》記載的是朝議的情況,而《功臣表》是最後形成國家文件的結論,高帝做了讓步,對文武功臣食邑與次第作了調整,因此先頒布曹參等人的封侯令,曹參食邑第一,蕭何放在第二批頒布,侯次第一,食邑少於曹參,如此來擺平文武功臣的心態。為此,蕭曹兩位好朋友,因為爭功疏遠了。由此可見,功名利祿,尋常人難以擺脫。爭功不決,鬧了一年多,背後如果不是蕭、曹二人鬥法,事情不會鬧到這一步。相比之下,張良的謙退,實不容易。

以今日的觀點來看,鄂千秋之言,不能簡單地看做是拍高皇帝的馬屁,戰功確實不能與治政之功相比。蕭何固根本,創立漢家制度,功在萬世,曹參等人之功,只在一時。蕭曹相繼為相,曹參遜色蕭何遠盛。並就楚漢戰爭來說,鎮撫關中,非蕭何不可。

至於西漢建立,如何鞏固漢王朝,既承秦朝,依成法治國,而又取前車之鑑,立萬世之安,更非蕭何莫屬。蕭何「從民之欲」,司馬遷稱為「順流與之更始」,遵黃老之術,無為治國,「君臣無言」。「國家無事」,具體措施,約法省刑,開關梁山澤之禁,十五稅一等等。蕭規曹隨,鞏固了這一成法。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BYlngBDlXMa8eqTp8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