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党項李繼遷祖孫三代為何堅決要建立西夏?宋朝又為何妥協?

2023-11-13     吳忠強

原標題:宋初,党項李繼遷祖孫三代為何堅決要建立西夏?宋朝又為何妥協?

民間不知其為何物,只是奇怪其寸草不生,也從來沒有見到過鳥落在土台上。

史學界和考古界稱其為『唐墓」,但也不清楚何以如此氣勢雄偉,恢宏壯觀。

終於有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段被黃沙掩埋了數百年的歷史和古蹟再次浮現,讓世人知其為何物。

1972年,我軍某部戰士在賀蘭山挖掘工程地基的時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

且在一些形狀較為規則的方磚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塊文字,可這些文字誰也看不懂。

部隊領導將這一情況迅速報告給寧夏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收到消息後,立即組織考古人員進行搶救性挖掘。

10天之後,一個塵封近800年的古老墓室重見天日,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西夏王陵的身份得到確認。

這一發現,震驚了考古界!

且西夏軍力強盛,足以寇境宋、金,境內西夏文、漢文、藏文並行,懦學與佛教昌盛,堆成獨其特色的西夏文化。

然而西夏亡國之後何以繁榮的史化、剽悍的民族都迅速消失了?

主流意見認為,西夏在元代一直被看成是宋、遼、金的屬國,且成吉思汗死於征西夏的軍中,所以西夏沒有資格得到一部專史,以致被滅其國,去其史。

在被歷史遺忘了近千年後,隨著西夏歷史文物與文獻不斷被發現,一個強大工朝的崛起與覆滅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

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也可能是鮮卑族的一支)。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源起於青藏高原,有些部落發育成熟後逐漸向外遷徙。

傳說炎帝部落就是較早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羌人,成為中原農業文明的先驅。

「禹興於西羌」,那麼中國第一個王朝,即夏朝也可能是以羌人為主體,並形成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留居在西部地區的羌人,仍保存其傳統文化,「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

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項羌、白狗羌等羌人部落,多被吐蕃融合。

在吐蕃強大勢力的擠迫下,党項族旗陸續北遷,在陝、甘、寧一帶居住,力量逐漸壯大,由於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受到唐朝的重視和封獎。

唐未五代藩鎮割據時期,党項族建立起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割據政權,節度一方,統轄五州之地。

這五州之地成了後來西夏獨立建朝的基礎,歷經祖孫三代人完成,開創者是李繼遷。

李繼遷祖上本姓拓跋,唐朝貞觀年間歸唐,賜姓李。

北宋初年,北宋政權挾強盛之勢要求割據五州之地的党項族交出管轄權,主事的李繼遷的族兄於是獻地朝宋。

李繼遷此時只是一個中層幹部,不過他提拔得早,12歲就擔任這職務,是党項人歷史上最年輕的將領。

此時,年僅20歲的李繼遷堅決反對降宋,他召集族人與親信說:

吾祖宗服食茲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視一方。今詔宗族盡入京師,死生束縛之,李氏將不血食矣!奈何?

拒絕降宋的李繼遷聽取部下的意見,先傳出乳母的死訊,借發喪之名將兵甲武器暗藏在靈柩之中,部下扮作送葬隊伍,避開宋軍的監視,離城而去。

李繼遷採取詐降的手段,騙取宋朝將領的信任,但在受降時,党項軍伏兵驟起,擒殺宋將,並假扮宋軍,襲取銀州。

宋朝聞訊大驚,立即發動銀州收復戰。李繼遷不敵,退出銀州,轉而投靠遼固,請求冊封。

遼國為牽制宋朝,將宗室女義成公主嫁給李繼遷,冊封其為夏國王。

李繼遷立國之後,採取「聯遼擾宋」的策略,不斷侵擾宋境。宋真宗繼位(998年)後,李繼遷派遣使者求和。

已被西夏騷擾得疲憊不堪的宋朝便任命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管理夏、銀等五州之地。

這片歸屬宋朝版圖已15年的土地重新落到了党項李氏的手裡。

李繼遷獲取五州之地後繼續四處擴張,屢屢獲勝。

直到有一次,有個已經歸附宋朝的吐蕃酋長詐降李繼遷,李繼遷拒絕了部下勸他將計就計消滅吐蕃軍的建議,結果被吐蕃軍突襲,左眼中箭而死。

李繼遷雖意外身亡,但無論如何,在李繼遷的生命里,西夏政權已經在宋、遼夾縫中建立起來。

李繼遷的軍隊只有數萬人,即使後來在西夏國力最強盛時軍隊總數也不過50萬人(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覘斗)。

而宋朝僅京城的禁軍就多達80萬人,宋仁宗時有軍隊125萬,且武器裝備遠優於李繼遷的部隊。

宋太宗曾向李繼遷派來的使者展示勁卒強弓,笑問「羌人敢敵吾?」使者說党項軍隊看到這樣的弓就會嚇跑,不要說作戰了。

西夏得以獨立的主要因素還是統治集團的意志。

李繼遷一心一意追求獨立建國,而宋朝對維護寧夏地區的統一卻顯得三心二意,寧夏到底不是燕雲。

尤其宋真宗上台後,在遼軍不斷侵襲並發動澶州會戰的壓力下,能取得澶淵之盟已經令真宗精疲力竭。

因此,對是否堅持寧夏地區的歸屬也就不那麼意志堅定,最終作出了讓與李繼遷的決定。

宋朝放棄這片土地的考慮,一方面是企圖將該區域讓給李繼遷後,轉而利用其牽制主要敵患遼國(事實上並不成功),另一方面是無力剿滅夏軍,守衛成本又過高。

宋朝防守寧夏地區的軍糧馬料和軍需一向都依賴關中諸州供給,行軍轉餉,千里跋涉,糧運艱辛,民不堪命。

有一次宋朝派兵護送四十萬石糧餉赴靈州,全部為李繼遷伏獲。

宋朝隨即派五路大軍懲罰性進剿,卻因李繼遷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使宋軍在沙漠裡往來奔波,無功而返。

李繼遷臨死前說:

我族受吐蕃與吐谷渾之迫,無奈離井背井,被漢室流放在不毛之地,經年受累。若要族種不亡,就得自己立世立朝。

而他的子孫忠實執行了他的獨立王國的理念。

李繼遷死後,其24歲的兒子李德明繼位,將統治中心遷往賀蘭山東麓的興州(夸寧夏銀川市)。

李德明採取「依遼和宋」的戰略,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並西收回鶻,擊敗吐蕃,把領土擴大到河西走廊。

由此,李德明時代的擴張奠定了西夏立國的規模,並完成了稱帝的準備。

李德明在位29年,在西夏建國的事業中扮演了承上啟下的角色。

李德明似乎不太擅長作戰,雖對外用兵頻繁,取得「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的成績,但打敗仗的時候很多。

李德明死於1032年,李元昊接任了他的位置,隨後,李元昊用了六年時間籌備建國(此前李繼遷時期的「夏國王」為遼國冊封,名義上為遼國之臣)。

1038年,34歲的李元昊在銀川稱帝,定國號為大夏,正式開創了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

備註:本文為轉載文章

看了本文後如對神秘西夏的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購買閱讀下面這部《解密西夏》一書,能幫助讀者更多更好地了解西夏的前世今生:

簡介:《解密西夏》是「正說西夏系列」叢書中的一本。全書以近些年對西夏學的新研究成果為基礎,以西夏王朝從興起到滅亡的發展過程為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歷史、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生動翔實地為讀者展現了一個短暫卻又神秘的西夏王朝。

更多推薦閱讀:神秘的西夏人物故事,廢太子亡國不拒死,幼子要求隨父殉國被拒絕

神秘的西夏,有特殊遠程炮兵部隊,蒙古大軍六次攻打才最終消滅掉

成吉思汗六征賀蘭,前後二十二年,最後決戰時黃河岸邊積屍數十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f02a6d259f5ee0bbcef0f662009b8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