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火和不愛發火的孩子,哪個更好?「會生氣」的孩子才更健康

2023-08-17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愛發火和不愛發火的孩子,哪個更好?「會生氣」的孩子才更健康

越來越多的父母因為孩子「在家小綿羊,在外大灰狼」「沉悶抑鬱拒絕溝通」而頭痛心痛,在愁苦中反覆思考:是孩子讀的哪些書不夠溫潤,還是孩子交的哪個朋友不夠友善?

其實,釀成孩子乖戾性格的病根並不是周圍多麼複雜的環境,而僅僅是這些孩子們既沒能學會正確地釋放憤怒,也不能夠很好地接受自己的錯誤罷了。

讓孩子學會釋放憤怒,「允許他犯錯」,是真正聰明的父母所琢磨考慮的事情。

讓孩子釋放憤怒,不是驕縱地讓孩子將絆倒的過錯歸咎于堅硬的地板、向他人身上發泄怒火,而是不要強迫他憋起真實情緒,要直面自己的感受,並去將其合理地釋放出來。同樣,所謂「允許他犯錯」,也不是要求我們去忽視孩子的錯誤和不足、置之不理,而是儘可能避免因為我們的孩子平時犯錯而加之以嚴厲斥責,從而葬送了他面對錯誤的勇氣,要在他的過失面前從容地後退一步,先將這些問題留給孩子自己去仔細檢查、思考和自我批評。

我們都知道,憤怒是人之常情,就連成年人都很難在所有人面前克制怒火,更何況是天真率直的孩子們呢?可是當孩子們因為碰倒了杯子、掉了棒棒糖等等小事而大發雷霆、委屈哭鬧的時候,父母們往往會對此感到難以理解、不可理喻,甚至是感覺一股無名火竄起,認為他們的憤怒是任性和胡鬧,於是反過頭來大聲斥責。

愛發火和不愛發火的孩子,哪個更好?「會生氣」的孩子才更健康。

父母當然是一片苦心,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問題的嚴重性,之後認真改過、少走彎路。

可事實上,在孩子小的憤怒面前強求其克制之的做法,反而很可能使幼小的孩子格外鮮明的情緒不良積壓,長此以往則不能讓孩子養成正確地處理自己怒火的習慣。

如何正確地表達情緒,似乎總是人類熱門議題之一。心理學上認為,情緒是我們身心調節的關鍵,如果我們的情緒沒有合理的方式宣洩出來,就會變成自我壓抑與自我折磨。所以,引導和教育孩子正確調節情緒不容等待。關於如何引導孩子學會釋放憤怒、與自己的過錯和委屈和解,有以下三點巧妙的方法供為難的父母親參考。

第一,先傾聽。不論孩子的怒火源有多麼微不足道甚至無理取鬧,在面對它時,父母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下意識地否定和鄙斥,而是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是因為在這一過程中,重要的實際上並不在於知道孩子為什麼這麼做,而是讓自己站在孩子的一邊,不要讓孩子一次次覺得自己被「背叛」而厭倦與我們溝通。

傾聽是一門學問。當孩子不想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們應該耐心以待,循循善誘。憤怒在被說出口的時候會變得不那麼尖銳和情緒化,開口交流能與人以理智,而這正是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明白的。

第二,要公正。在孩子們說完自己憤怒的原因後,用不疾不徐、客觀和氣的語氣,告訴孩子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在飽含著愛意和溫暖的傾聽之後,讓孩子們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憤怒,實際上已經不那麼困難了。

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曾經在德國的地鐵站里看過的一對母子。年幼的兒子蹲在地上很長時間,無論如何都系不好鞋帶,正在他氣惱地哭了起來的時候,那位母親輕輕地蹲下,注視他片刻後慢慢地說:「我能理解你為什麼這麼失望,誰都有做不好的事情。但是作為一個堅強的人,你不應該因為這樣的小事就自暴自棄。」

兒子逐漸收起了哭聲,之後那位母親在兒子帶著淚光的注視下抬手,放慢動作讓兒子看清楚,幫他繫上了左邊的鞋帶,又收回了手:「現在我已經演示給你怎麼做了,右邊的鞋帶你要自己系。相信你這次可以成功。」

多麼智慧的母親!她認可了兒子的委屈,評價了他對待失敗不夠平和的心態,與此同時不忘教會他如何去做這件事,也不是大包大攬地替他全部完成。這位母親對待兒子憤怒的方法,我們應當學習。

第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引導孩子進行反思。這次的怒火應該被轉化下次不再有糟糕情緒的辦法,這才是允許孩子犯錯、讓他釋放憤怒的根本目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歸根結底想要做的,不是為孩子一路處理所有不美好,而是讓他學會怎樣避免不美好,以及避無可避時,他應該怎樣去面對和解決它。

譬如孩子因為被小明搶走了珍愛的玩具火車而憤怒地摔了其他的玩具,那麼在父母幫助他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其中的問題之後,他應該明白了為什麼單單是我的火車被搶走(因為我平時不喜歡和小明分享玩具,卻總是拿小明的糖吃)、怎樣才能讓這樣的事不再發生(我應該照顧小明的感受、對待朋友更大方一些)…這種自省的能力將是孩子受用一生的珍貴寶藏。

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的孩子,不一定是走得最快的,但一定是能走得最遠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弱點,能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現實,也會在自己憤怒的時候懂得自我調節,明白將憤怒憋在心中並不是銷毀憤怒。因為父母正確的教導,這樣的孩子們將不再畏懼憤怒與過錯。

讓孩子學會釋放憤怒,允許他犯錯。當父母能夠微笑地看著孩子宣洩情緒就像是看著他曲曲折折但勇敢地成長,而不是因為他的錯誤而氣得跳腳的時候,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意識,看到了父母的愛,從而對這個世界充滿愛與寬容。

願我們的孩子眼中不要積鬱著沉悶的憤怒和悲傷,而是飽含著純粹的快樂和感動,對為人有信心,對處事有膽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ccbe60dd5d15d208c0f9bbbbb9d1b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