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富也富唔(不)過慈黌爺」ㅡㅡ暹羅米王:陳慈黌

2019-11-02     潮汕說

陳慈黌(1843一1921年),人稱「慈黌爺」,汕頭澄海隆都鎮前美村人。自幼天資聰穎,12歲時隨父陳煥榮到香港從商,不久後接替臥病的父親全面掌管香港干泰隆行。28歲時到泰國創立陳黌利行和火礱,並在新加坡、越南、汕頭等地設立分支機構,專營進出口貿易,尤其是以運輸銷售暹羅大米為主。在陳慈黌的經營下,陳氏家族財富不斷激增,一時為泰國首富。當時潮汕民間便有句俗話:「再富也富唔(不)過慈黌爺」。

陳慈黌是老一輩潮籍華僑在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先驅之一。他慷慨出資,前後築橋修路,改善交通狀況,以方便人們出行和貨物運輸順暢;帶頭捐資疏浚溝渠用以幫助農民灌溉,以保收成;興辦學校,讓適齡學童都能免費就讀。由他獨資創辦的隆都前美鄉成德學校,是粵東地區最早的僑辦學校。



人物生平

陳慈黌生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自幼在家研讀詩書。12歲時,因近親族人陳宣嶺參加官塘陳十爺反清被殺,殃及族人。他與家人逃藏於鄰居吳厝內,倖免罹難。自此棄學從商,隨父親至香港。天資聰穎的陳慈黌在父親的栽培下很快掌握了經商之道,隨後不久便接替臥病的父親全面掌管香港干泰隆行。

1871年,陳慈黌在泰國曼谷對岸的吞武里火船廊開設了陳黌利行,並在新加坡、越南、汕頭等地設立分支機構,形成了一個橫跨南海各國的貿易體系,專營進出口貿易,尤其是以運輸銷售暹羅大米為主。由於數量大、需求多,陳慈黌在湄南河邊開辦了第一間火礱(即新式碾米廠),方便從船上卸貨裝米入倉和運米出海,因此生意紅火,在這以後他又陸續開辦多家火礱,成為聞名遐邇的火礱王。

十九世紀最後二三十年,在暹羅開火礱、做暹米買賣的華商數量不少,但像陳慈黌這般財大氣壯的「行業大佬」卻只有他一個,這得益於其父陳煥榮幾十年商場打拚積累留下的「遺產」,不僅財產規模龐大,而且在經營方式上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族產業運作模式。

1880年,陳慈黌與族人合資在新加坡設立陳生利行。陳生利行將暹米銷往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等地,生意火爆。後來,陳慈黌獨資再設陳元利行,接替陳生利行。陳元利行是他在暹羅之外的第二個貨棧,在十八溪擁有一排棧房用來堆放貨品,重點經營的仍然是暹羅大米的運輸和銷售,經陳元利行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及印尼等地,成了當地大米的主要供應商。

香港是陳家第一代掌門人陳煥榮設店的第一站,干泰隆行在香港南北行中已成為一桿旗幟。既然是這樣,干泰隆的生意照舊去做。而陳慈黌又在文咸西街干泰隆行的隔壁再設一間陳黌利分行,專門銷售暹羅大米,以期占領香港的大米市場。12年下來,陳黌利分行在西環一帶建起了許多棧房,一次可以堆放幾十萬包暹米,每一包重100公斤,折算起來就是上億公斤的大米。有資料記載,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陳黌利分行是香港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大米批發商。

越南西貢是東南亞三大米市之一,在19世紀的最後一年1899年,陳慈黌親自帶人來到西貢,一番考察後,便在堤岸巴黎街37號設乾元利行,並開辦一間火礱和許多棧房。乾元利行的業務是將安南米經銷到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由此可見,陳慈黌通過下轄的各大商行的聯繫往來交易,已形成一個國際性區域貿易網絡。

1903年,陳慈黌返回故鄉隆都前美頤養天年,把統轄黌利各埠企業的重任交給次子陳立梅。在家鄉,陳慈黌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樂善好施,建樹頗多。如帶頭創建前美新鄉、興辦成德學校、修橋造路等,並經常為民眾排憂解難,深得鄉人敬仰。1921年,陳慈黌在家鄉逝世,享年78歲。

家族成員

陳煥榮(1825-1890年),字宣衣,是陳慈黌的父親。幼時因家貧,與其兄無法讀書,只能長年累月到河溪池塘抓魚摸螺,換些糧米,助家解困度日。因他個子矮小結實,自幼俗稱「阿核」(意果核),後鄉人見其成天浸泡在水裡討掠(以摸魚蝦為生計的意思),很有本事,遂號之為「水鬼核」。鴉片戰爭後,陳煥榮目睹時艱,不願株守家鄉,於是與陳氏族中青壯年到汕頭、香港當船工。是時年僅十五、六歲的陳煥榮,隨船南來北往裝卸貨物,他任勞任怨、克勤克儉,把每次領取的工錢(銀元)儘量積存,裝入隨身攜帶的竹槌里。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近十八歲的煥榮回鄉娶妻成家,隔年生長子慈黌,由於有了妻兒,陳煥榮就更加拼搏,在外行船力爭多賺多積蓄。後來,他自購船隻,自任船主,開始自營貨運經商,航行於上海、天津、青島、汕頭和南洋各地,成為當年樟林港最著名的紅頭船主。陳煥榮手頭比較寬裕後,經常幫助照顧有困難的鄉親,人們遂稱他「船主佛」。

陳立梅(1881—1930年),陳慈黌次子。陳慈黌對兒女的教育甚嚴,認為沒有文化終將被淘汰,因此雖身在泰國,也不忘讓子女回老家接受中國文化教育。於是在泰國出生的陳立梅,從小就在澄海前美村老家讀書。待其青年時棄學從商,前往曼谷接替其父業務。1912年,陳立梅於泰國、香港、汕頭分設黌利棧匯兌莊,並泰國、汕頭廣置房地產,承租挪威國船舶之中暹輪船公司,航行於曼谷、香港、汕頭、新加坡以及日本等地,前後達40餘年。1930年,陳立梅在泰國曼谷病逝。在病中,他將兒子陳守明叫到床頭,再次交代了家族的規矩,無論何人、無論何時都不許變賣家業,包括所有的固定財產、土地、物業,家族後代必須接受教育,能考上學校的,無論是什麼國家的什麼學校,都必須由家族支付學費,學成回來,進入家族企業必須從最低層做起,不許越級,拿同等級的薪水,嚴防出敗家子。

陳守明(1903—1945年),陳立梅次子。陳守明少年被父親送回老家讀私塾,接受中華文化教育。1922年遵父命偕三弟守鎮赴泰,習練工商管理諸務。20歲繼承先業,總理全家族轄下企業。1932年將黌利棧匯兌莊改為黌利棧銀行,並開拓新興事業,創立鑾利保險公司。28歲起任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歷時4屆8年。1936年被國民政府委任為外交部駐泰國商務專員,聯絡中泰商務事宜。抗戰前期,歷任國民參政會一、二屆參議員,參與政事,宣傳抗日。1938年,捐大米1萬包支援抗戰;1939年到重慶,捐資85萬銀元作為抗日經費。在陳守明的統轄下,黌利進入鼎盛時期,同時成為了泰華工商界執牛耳者。然而,在1945年8月16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翌日,陳守明卻突遭暗殺身亡,陳守明為黌利走向鼎盛付出了一切,包括生命。陳守明的接任者是其三弟陳守鎮。

慈黌爺起厝

當陳慈黌在泰國的大業已定時,陳煥榮即返梓頤養天年,回鄉後,他不但樂善好施,興學育才,重修村道和祖屋,而且從同治十年起,開始在祖居前美永寧寨的兩側營造宅第,可惜工程未完成陳煥榮即去世。陳煥榮去世後不久,年屆六十的陳慈黌也和他的父親一樣,在事業巔峰時將家業交給陳立梅管理,自己告老回鄉,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終於在七十歲時建成了三座「通奉第」、一座「仁壽里」和觀察第以及三座「五間過」等巨宅。然而,陳慈黌不甘就此罷休,七十以後又開始在永寧寨寨外的東南面再擇地創建「新鄉」,營造規模更大的新宅。「新鄉」於1910年動工,到11年後陳慈黌去世時,才建成了一座占地1.5萬平方米,有廳房158間的「郎中第」。

陳慈黌去世後,陳氏第三代人繼續興建,工程一直延續到1939年,因日本侵占潮汕而被迫停工,前後花了三十年功夫,才建成了包括「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和一座稱「三廬」的書齋共四座互相依靠和連接的巨大建築群落。它們總占地面積25400平方米,計有廳房506間,其中以最後修建的陳慈黌幼子陳立桐的「善居室」規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善居室」大門右側有一個巨大的蓮花池,傍著蓮花池的是雙層圍屋和高高的望樓。走進大門,迎面是一個大理石鋪地,平整闊大的廣場式陽埕,陽埕之後才是儒雅肅穆、落落大方三進的宅院,由中間高大挺拔的宗祠「傳葉堂」以及兩邊的四條巷子和雙層護屋及空中走廊相聯包抱而成,共九個院落,裡面復道聯廊,周閣相屬,排空接翠;巧妙的設計據說即使行人在巨宅中信步穿行,仍能避免日曬和雨淋。

由於陳氏家族經濟力量極其雄厚,建這麼大的工程居然不要任何具體的圖紙及方案。據一些參加過建造的老人講,當時只請風水先生相地,然後憑慈黌爺的興致和工頭手上的竹杆,丈來量去,建到那算那,稍不合意,即推倒重建。經濟上也毫無預算,該用多少用多少,從南洋和西洋運來的洋貨如磁磚、彩色玻璃、「紅毛灰」(本地稱西洋人為「紅毛」,至今仍稱「水泥」這一外來建築材料為「紅毛灰」,以別於當地的土產「貝灰」)的應用成了時尚,甚至到了堆砌的程度。西方紋樣、羅馬柱、大面積玻璃窗等等也開始出現。最著名的是那些以西洋圖案和瓷磚為外部裝飾,以花崗石為內框,以閃亮的銅柱為窗欞,以泰國進口楠木為窗扇的形態各異數以千計窗子,據說當時一個專職開關的僕人,一早就挨門挨戶開窗通氣,全部開完已是中午,午後即逐個關上,到晚上還常常忙不過來,可知宅第之大,窗數之多了。

陳慈黌對工程的進度毫無要求,對待建造者的態度卻極為寬厚和善。當時,無論是何人,只要拿得起工具都可以到工地來幹活,無論干多干少,一天一個銀元的工錢是不會少給的,如果慈黌爺發現你干快了,就會問你家內是不是有事,有事就先去辦,工錢照付。所以幾十年下來,這幾座巨宅不知養活了多少人。「慈黌爺起厝」也成了澄海的一條熟語,成了富而好施,慢工出細活之代名詞。

儘管「陳慈黌故居」大量採用西洋裝飾,大宅裡面大院套小院,大屋套小屋,結構複雜,還夾雜著雙層的西式洋樓,數百間廳房使觀者如入迷宮,但仍然以潮汕傳統的「從厝式」民居(也稱「府第式」民居)為「本」,以西洋裝飾風格為「用」的建築。這種建築風格清末民初時在潮汕曾流行一時,這應是當時流行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文化思潮在民居中的反映。

宗族後裔

陳守鎮於1982年逝世,由於這一時期家族企業已經或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造,所以陳老爺子的離開,似乎未對黌利造成什麼不利影響。隨著家庭最後一位集權家長及精神領袖的失去,家庭成員皆擁有黌利的股份,因此,對家庭決策大事也都有權過問。這是由集權到分權、由傳統到現代的一個大轉變。黌利這一古老的家庭式集團企業完全進入了新黌利時代。

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陳黌利家族卻歷經五代而不衰,至今更是老枝發新芽,這一商界奇蹟令多少研究者著謎,也更令那些曾經富過的人們深思。經過160年的漫漫洗禮,這個巨富家族不僅家財億貫,人丁也極興旺。今天的黌利後代分布在世界各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而且都受到很好的高等教育,成為各個行業的拔尖人才。船主佛、慈黌爺、陳立梅、陳守明、陳守鎮這些家族史上的先輩在九泉之下應該會為子孫們感到驕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U-zNW4BMH2_cNUgmCx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