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APP推送,
再一次將廣東飲食推上熱搜。
外省的朋友紛紛感嘆,
不愧是什麼都吃的廣東人,
天氣預報自帶烹飪方法。
然而,這鍋廣東人不背。
廣東人也不是什麼都吃的好嗎?
我從來都沒吃過什麼螞蟻蒸蛋,
更不知道白蟻有一種淡淡的奶香。
最重要的是,
昆蟲這種美食,
是屬於全民族的,屬於全世界的,
謙虛的廣東人絕不獨享殊榮。
東北燒烤最高級,一蠶三烤
圍繞蠶的一生,
東北燒烤有「暗黑三連」。
烤蠶蛹,東北昆蟲燒烤的初階,
一口下去,滿滿的蛋白質,
加上咸鮮嫩滑的口感,
讓人慾罷不能。
烤蛾子,這種帶翅膀的東西屬於進階,
只有少數重口味愛好者敢挑戰。
烤蠶皮,則是燒烤店的隱藏關卡,
能不能吃上,純粹看緣分。
《人生一串》中的暗黑燒烤。
山東知了猴,好吃停不了
別以為所有山東人都愛吃海鮮,
魯西南的人們偏偏鍾情蟲子。
幾乎每個當地娃,
小時候都抓過知了猴。
夏日傍晚,看見土裡有小洞,
把手指探進去,輕輕一夾,
知了猴就跟上來了。
拿回家一炸,齒間的清脆聲響,
譜出夏日最動聽的旋律。
金蟬的若蟲,處於蟬蛹和成蟲之間,俗稱知了猴、爬蚱等,剛出土時蛋白質含量超高。
去年杭州知了泛濫成災,
當地綠化局緊急召喚吃貨:
「愛吃的請幫忙抓一下!」
山東愛蟲人士聽著可難受了,
直指這是赤裸裸的炫富行為。
要知道,一隻知了猴差不多1塊,
快趕上車厘子了。
油炸或者辣椒炒知了猴,都非常不錯。
蘇北豆丹,真·奢侈品
對於江蘇連雲港的人來說,
珍饈百味都不如豆丹。
豆丹本是大豆作物的大敵,
如今卻搖身一變,
成為與龍蝦看齊的名貴菜肴。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蟲,青綠肥美。
豆丹製作過程有點噁心。
烹煮前,需要用擀麵杖碾壓,
從頭到尾把蟲蟲的內臟擠出來。
煮過的豆丹沒有強烈的腥味,
只有出乎意料的柔軟Q彈。
數年前,一盆豆丹湯要價兩千元,
目前更是水漲船高。
因為人們快把它吃絕了!
豆丹是連雲港灌雲的吉祥物。
廣東吃蟲習慣,從小培養
許多廣東人的廣闊食譜,
是從小培養出來的。
到了特定時節,
家人會炒出一盤金燦燦的蠶蛹,
同時在你耳邊催眠:
「貴嘢黎噶,食多啲……
你唔食,我食曬佢啦!」
在廣東,吃昆蟲是季節限定的家常菜,
而且是捨得吃的人家才有。
有廣東朋友說,沒養過蠶寶寶,還能沒吃過蠶蛹?
除了蠶蛹,桂花蟬、龍虱和竹蟲,
也素來深得廣東老饕的青睞。
豉油皇龍虱、辣椒炒蠶蛹、椒鹽竹蟲,
光聽菜名,就有一股濃濃的廣式大排檔風。
那生猛的感覺,連避風塘炒蟹都要靠邊站。
桂花蟬是一種生活在池塘里的蝽,跟蟬沒多大關係。接受不了重口味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它吃起來有點像「風油精」。
雲南品類豐富,制霸食物鏈頂端
雲南有句俗語:
「雲南十八怪,三隻蚊子一盤菜。」
別人小學門口賣辣條,
雲南小孩出校門就去磕蟲子,
一小包,一口悶,嘎嘣脆。
到了能上酒桌的年齡,
竹蟲、螞蚱、蜂蛹、柴蟲、螞蟻……
都是下酒良菜。
雲南人把螞蚱叫做「跳菜」。
雲南人不滿足油炸這單一做法,
孜孜不倦地開發出多種做法:
竹筍煮蜂蛹、花椒炒螞蚱、
涼拌螞蟻蛋、炭燒飛螞蟻、
香煎馬蜂仔、灰捂臭甲蟲……
既吸收東南亞特色做法,
又融合傣族和彝族的民間創新,
做法之多,只有你想不到,
沒有雲南廚子做不到的。
在國內吃蟲界,
雲南人常年制霸最頂端。
涼拌螞蟻蛋是傣族的一道民間美食。論爆漿能力,奶茶里的爆漿珍珠,連螞蟻蛋的一成功力都夠不著。
歷史上,中華大地越往南,肉食越稀缺。
南方沒有草原,沒地方放牧牛羊,
大型肉畜只有豬。
但由於豬的食譜與人類重合度高,
在古代的西南、嶺南地區,
無法大量飼養,雞鴨等禽類亦是如此。
越往南,主糧的蛋白質含量越低。
從小麥、大米、番薯,
蛋白質含量依次遞減。
南方人必須在主糧之外,
尋找更多肉食來補充蛋白質。
雙重因素的促使下,
西南和嶺南地區先民,
就像神農嘗百草那樣,
從青蛙到山鼠再到蠶蛹,
嘗遍一切蛋白質的來源,
最後把各種蟲類納入食譜里。
至於像山東、河南等北方地區,
他們食用昆蟲的原因,
跟極端可怕的蝗災密切有關。
蝗蟲,又俗稱螞蚱、蚱蜢等。
中國古代史上,《春秋》最早提及蝗災,
裡面記載了12次蝗災,
全都發生在魯國境內。
元明清時代,載入史冊的蝗災,
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和河南。
蝗蟲遮天蔽日,片草不生,
老百姓只能抓蝗蟲當口糧。
蝗蟲雖小,但全身皆是肉,
比草根樹皮強多了。
時至今日,北方一些省份留下吃蟲的習慣,
算是蝗災集體記憶的遺存。
韓雷敬,79歲,河南偃師邙嶺鄉東蔡莊村人。1942年大逃荒,韓雷敬靠吃蒲草根、野菜、蝗蟲等度日。鄭濤 / 攝
如果說人們最初吃蟲,
是因為沒得選,環境所迫,
那麼後來的昆蟲食用發展,
則是一個大型「真香」現場。
全世界有80%的人吃昆蟲,
完全不吃昆蟲的,絕對是少數派。
人們酷愛蟲子,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肉吃,
而是因為蟲子真的太好吃。
漫步在泰國曼谷的考山路,
你仿佛到了油炸蟲子的天堂。
在柬埔寨的鄉村做牛肉,
會加入螞蟻熬制的酸湯,
那酸爽勁兒一試難忘。
韓國東大門的煮蠶蛹,裝成一小杯,
方便美少女逛街時解饞。
澳洲產的木蠹蛾幼蟲,
內里像加堅果的煎蛋,
外皮像炸雞般酥脆。
除了主動吃昆蟲外,
人們每年會「不小心」吃下500克昆蟲。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加工過的水果,你有吃過吧?
長相完好的水果,
會擺在貨架上任君選擇,
但進了蟲,長得磕磣的,
就會送到食品廠里高溫消毒加工,
最後變成果醬之類的加工食品。
你也吃過蟹柳棒或者粉色餅乾吧?
蟹柳棒最外層是用天然色素,染成紅色的。
這種色素叫胭脂紅,
提取自一種靠仙人掌生活的昆蟲。
1克胭脂紅,價格跟1克黃金差不多。
這麼貴的東西,主要用來給食物染色,
以及添加在高埠紅里。
蟹柳棒的紅色素,是從胭脂蟲里提取的。
作為一種食品,
昆蟲的優秀程度超乎想像。
首先,昆蟲種類極其豐富。
在地球上,有100萬種昆蟲,
哺乳動物只有區區5千多種。
如果成功解鎖食用昆蟲,
走遍天下也不愁找不著好吃的。
其次,昆蟲的營養價值,
實力碾壓牛羊雞魚。
已知的近2千種可食用昆蟲里,
蛋白質非常高,脂肪非常低,
絕對是健身人士的增肌妙品。
當你看著貝爺在叢林裡吃蟲子,
你看著難受,
但人家卻是把烤蟲子當炸雞啃。
畢竟,一公斤螞蚱提供的卡路里,
相當6個巨無霸漢堡。
然而,生吞蟲蟲,對於貝爺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更要命的是,吃昆蟲非常環保。
10公斤飼料,產出1公斤牛肉,
和9公斤牛糞,以及大量的溫室氣體。
同樣的10公斤飼料,
要是用來養蚱蜢又會怎麼樣?
你將得到9公斤蚱蜢肉,更少的糞便。
當這筆環境經濟帳擺在面前,
愛護地球的你又會怎麼選?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認為,
可食用昆蟲營養又環保,
有望在未來40年內,
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喂飽日漸增長的全球人口。
愛吃蟲的廣東人/雲南人/山東人,
你早已走在吃貨潮流的尖端。
《流浪地球》姥爺韓子昂用陳年蚯蚓干來疏通關係。
500多年前,哥倫布們將番茄帶回歐洲,
人們長達200多年都不敢吃番茄,
覺得只要嘴唇上沾一點,就會毒發身亡。
300多年前,美國人叫龍蝦「水上蟑螂」,
是官方指定分發給奴隸和囚犯的主食。
87年前,魯迅先生依然感嘆: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
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20年前,小龍蝦醜聞纏身,
農民看到它在稻田就渾身不舒服。
到如今,無論是西方的番茄龍蝦,
還是國內的螃蟹小龍蝦,
都成為餐桌常客,坐擁死忠粉無數。
畢竟,都是節肢動物門,
螃蟹、龍蝦吃得,昆蟲就吃不得了?
說不定,下一個小小小龍蝦,
就是食用昆蟲。
註:本篇推文僅考慮食用昆蟲,也就是6條腿那種。像八條腿的蜘蛛、沒有腿的沙蟲和禾蟲,都不在文章的討論範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