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懂事的半大孩子,可能正準備對你捅刀子

2023-02-07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你眼中懂事的半大孩子,可能正準備對你捅刀子

隨著胡鑫宇案的落幕,一個15歲孩子的殞命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悲傷和遺憾的同時,可能更多的應該是深刻的反思。

孩子15歲了,他懂事了,也真的很懂事。他從來不讓在外打工的父母擔心,雖然性格內向,但初中學習成績很好,也很上進。可是誰也不知道,他的這一舉動等同於殺了他的父母。

你眼中懂事的半大孩子,可能正站在你的身後,時刻準備對你捅刀子。這些傷,雖然不能致命,但足夠讓人用整個餘生都跟著痛。

你眼中的報喜不報憂,等於懂事

有人說,報喜不報憂的孩子,其實是對父母蓄謀已久的反擊。這些話雖然聽著有點陰謀的味道,但是相比較之下,越是懂事的孩子越讓人心疼。

還拿小胡的案子來說,小胡15歲了,是一個標準的行為能力人,他能夠自理,也懂事,而且真的很懂事。他能體會到父母掙錢的不易,不論是從父母口中的嘮叨所得,亦或是親眼所見,他真的明白了父母的不易。

當他有了自殺的念頭,卻還騙哥哥說,只想記錄一下自己的心得感言,想要一支錄音筆。也許,他在買錄音筆的同時,沒有想會不會邁出這一步,但他還是懂事的沒有讓他的父母、哥哥發現一絲端倪。

當他打電話和母親哭訴對新學校的不適應時,母親問他還可以堅持嗎,他又懂事地不讓母親分心,說了一句能堅持。

可見,他是真的懂事,這些懂事正是日後捅向父母、哥哥最硬的軟刀子呀!

究其原因,小胡同學是缺愛了,在他四歲的時候,便成為一名留守兒童,試想在看到別的孩子撲進母親懷裡哭或者撒嬌的時候,小鑫宇的心裡會怎樣想?

我相信小胡在和媽媽說他不想讀書時,媽媽定會說掙錢不易,你為什麼不能好好讀書?這是我國媽媽所犯的通病。現在的孩子不用考慮賺錢,不用考慮吃穿,為什麼就讀個書反而還成了一件難事?家長對於孩子的過度嚴苛或者是管理比較細,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催著孩子早熟、懂事。

生理斷乳期不等於心理斷乳期

10至12歲是大孩子了,他們懂事了,也能夠幫襯大人料理一些簡單的家事了,也不會過分地依賴父母了,是真正意義的生理斷乳期。但是這不等同於他們心理已經度過了斷乳期。

心理斷乳期,也就是青春期。孩子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他們獨立性、自我意識增強,情緒變化大,被心理學家霍林沃思稱為心理性斷乳期。青春期的發生在10至12歲,但是叛逆期一般會持續六年左右,所以小胡所處的15歲正是青春期。

他想擺脫父母的束縛,就連死也不想讓人很快找到。收到哥哥買來的錄音筆,他要求媽媽遠程關閉手錶和電話。就連選擇自殺的方式也是在想,如果跳樓屍體兩天後就會被發現,所以他才選擇爬出校園到一個平時連附近村民都不敢去的蛇坑。最終他如願了,在他逝去的106天才被找到。

他的情緒變化很大,多愁善感。一段文字讓人心疼。「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的近視會加深了,一直盯著桌上的書,幾乎不看黑板,因為我明白,我怕老師看到我的臉茫然的樣子,然後又不耐煩。」

半大的孩子在度屬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特有的結。想說無人說,想做卻又害怕被人說。在這樣一個自我矛盾的糾結里,他走進了一個極端的怪圈。

當抑鬱來敲門,我們卻一直在責怪孩子

曾經看過一部現實類兒童醫療紀錄片,《大象出沒的地方》裡面有一個12歲的小女孩紫雲,小小年紀卻已經患上了中度焦慮加重度抑鬱。

有國家權威報道,中國青少年抑鬱症檢出率已高達24.6%。抑鬱症雖說不是實病,可是折磨起人來一點也不手軟。尤其是最近幾年更是原來越低齡化。

在胡鑫宇筆記中,我看到了這句話「狀態依舊很差,睡眠可能有問題,但影響不大。昨天11:30左右睡,五點半左右醒了」。

睡眠不好是抑鬱症的一種表現。試想,小胡同學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不久,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再加上角色的突然轉變,由中學時的名列前茅、天之驕子一下子變成只能去二流學校且考試成績班級倒數來說,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在成績和環境改變的雙重打擊下,小胡變得開始討厭自己。 「新環境真的難以適應,我這內向的性格真煩「、「討厭看到他人消極的表情,但自己又是消極地對待他人」、」醒了,一直就賴在床上,不願意,起因為害怕別人說會打擾他休息」。

討厭自己是抑鬱症的另一個表現。他討厭自己的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討厭自己現在所處的情緒——消極。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書裡面的鼴鼠一樣,在周圍都是強者的環境下,連他人簡單的一句安慰都會看成一種虛情假意。在這種情況下,小胡覺得越來越焦慮,焦慮就激發他去努力,可是努力的結果反而在達不到預期的情況下變得極端。這種怪圈在小胡的身上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地吸乾了他的精力,最後又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深淵,讓他反反覆復下墜而又無力自救。

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卻在輕描淡寫地說這孩子怎麼不知道珍惜生命,怎麼能忍心丟棄最愛他的媽媽?

未病的診斷比防治更重要

其實,無論是懂事、青春期還是抑鬱症,造就了小胡的悲劇,不如說小胡的悲劇是我們這一代孩子身上所反映出來的通病,病因是我們沒有及時地關注他們。遇到這類孩子,我們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多陪伴,多傾聽,多協商

一個家最好的氛圍就是在相互陪伴,我們陪著兒女長大,兒女陪著我們變老。再孩子還在我們身邊的時候,多傾聽一下他們的內心,哪怕是抱怨、發泄,也是他們最真實的內心狀態。大事小情,多協商,聽取孩子的意見,畢竟以後的路還要他們自己走。

適當的向孩子撒嬌、索愛

還記得孩子多久沒向你撒過嬌嗎?十多歲的孩子人高馬大,他已經知曉了自己的年齡,不能再向我們撒嬌了。但是我們可以適應向他們撒嬌、索愛。讓他們明白,雖然他已經長大了,雖然不能像小時候那樣親親抱抱了,但是我們的愛一樣都不少。通向人生的道路上,他不是孤軍奮戰。

多注重孩子的反常細節

俗話說,知子莫若母。孩子的每一次反常,只要我們稍加註意,就一定會發現。比如小胡同學出事之前曾向親人長時間通話,還比如孩子上學前從不說再見,突然有一天對你說了再見。尤其是懂事、敏感、內向、心事重的孩子一定要細心觀察,千萬別因為你以為他已經長大了,而忽略了一些小細節。

修正你對孩子的期望值

比起普通孩子,我們當然希望我們的孩子能高人一等,但比起失去孩子,我們還是甘心孩子做一個平凡人。修正你對孩子的期望值,告訴他無論他的成績是什麼樣的,無論他的人生多麼的不值得被人肯定,你都會無條件的愛他,包容他。

記住,不要小看了一個懂事的孩子,更不要在人前誇耀他的懂事,他的懂事也許正是來源於他內心的壓抑。

青春期的叛逆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孩子青春期來臨,我們卻無動於衷,甚至冷漠對待,使本來就孤軍作戰的孩子更加惶恐。

面對生活,成年人都有抑鬱的時候,更何況是孩子?關鍵是這不像傷口,不像疼痛,孩子能直觀地體會到自己生病了,這就要求家長能夠注重一些細節,尤其是孩子的反常舉動。

一個孩子的成長本就不易,熬過了幼時的懵懂無知,成為一個半大懂事的孩子,一個家庭付出的心血一定不會少。但是,若是敗在懂事、青春期和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抑鬱的心理問題,實屬讓人心痛。

呼籲家長的同時,我也想希望學校和社會能多多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願小胡同學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758a59791c634fe24b67b9680d39b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