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為什麼IBM,通用電器,西門子等傳統外企在中國都獲得了巨大成功,而eBay,Uber,亞馬遜這批網際網路時代的「外企」,大都在中國業績平平,甚至鎩羽而歸呢?
要理解這個為什麼,就要知道戰略勢能。
上次講流程化,是把員工的個人能力,固化為組織的系統能力。
做小生意可以靠小聰明,做大事業必須靠大智慧;做地頭蛇可以靠「兄弟們,跟我上」,做強龍必須靠建構強大的系統能力。
概念:戰略勢能
什麼叫「戰略勢能」?戰略勢能,就是以強打弱,以高打低,以快打慢。
我舉個例子。
比如招投標,就是客戶提出需求,若干供應商提出方案和報價,供挑選。IT項目,也是一種類型的工程項目,所以天然容易成為地頭蛇生意。
甚至,很多大客戶都成立了自己的IT公司,比如寶鋼的寶信,中國移動的卓望。這些「自己的IT公司」,更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各自盤踞著一塊「地頭」。
但是,在明顯屬於「地頭蛇」生意的IT項目市場上空,卻盤旋著三條強龍,被稱為:IOE。I,是IBM,提供小型機產品;O,是Oracle,提供資料庫產品;E,是EMC,主要提供高端存儲產品。
不管你怎麼招投標,在真正重大的項目中,都有IOE的身影。因為這些項目太重要,不能開玩笑。
而IOE在小型機、資料庫、高端存儲上的優勢,幾乎是碾壓式的,你不得不服。
IOE擁有的「技術優勢」,就是空中打擊般的「戰略勢能」:以強打弱。
所以,在過去,同樣擁有真正強大技術優勢的通用電器,西門子等傳統外企,在中國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因為他們的「技術優勢」,就是以強打弱的戰略勢能。
真正想把工程公司做到全國,就不能僅僅依靠和客戶的「巷戰優勢」了,而要靠更強大的技術,更可測的工期,甚至別人想做都做不到的超高樓宇建設,超深地下施工等「技術優勢」,以強打弱。
運用:
那麼,除了「以強打弱」,還有哪些戰略優勢,可以用來強壓地頭蛇呢?
比如「以高打低」。網際網路公司與傳統企業之爭,就是典型的「以高打低」。
滴滴是家註冊在北京的公司,為什麼能強壓全國的計程車行業「地頭蛇」,不斷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呢?
因為過去計程車行業運營的效率相對較低,空載率很高。
而滴滴通過網際網路和大數據,預測乘客需求的分布,並高效匹配用戶和司機,用系統的效率,大幅度減少了所有司機的空駛時間,這就是用高效打低效,所以所向披靡。
作為CEO,職責不是責怪員工,你怎麼不建立自己的戰術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呢?
作為CEO,職責是,從外部找到系統級的戰略勢能,讓團隊在系統帶來的高效率下,可以俯衝式的「以高打低」。
可是,為什麼IOE那麼成功,但eBay,Uber,甚至亞馬遜同為外企,在中國就沒有那麼成功呢?
因為他們是網際網路公司。
網際網路公司相對於傳統企業,有模式創新帶來「以高打低」的戰略勢能。
但是網際網路公司與網際網路公司之間呢?模式創新一旦被證明確實高效,一堆網際網路公司立刻蜂擁而上,這時比的是「以快打慢」。
和我比別的不行,和我比快?
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集體「呵呵」一笑。
也許這個模式是你先想出來的,但我勤奮啊!我接地氣啊!比快、比狠、比不要命,我比你擅長。
在這場誰先突破引爆點,誰就贏家通吃的速度比賽中,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頻頻勝出。
「以快打慢」,就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相對於「外企」的勢能。
對企業,我們常說「守正出奇」;對個人,我們常說「厚積薄發」。
你有沒有累積「以強打弱,以高打低,以快打慢」的個人戰略勢能呢?
做事先做人,個人的戰略勢能其實就是人脈、信譽和能力。
1、建立強大朋友圈,你單兵作戰、我陸海空三軍齊上陣,這就是以強打弱;
2、信任的建立是最大的交易成本,依靠長期積累的個人信譽,實現更高效的人際溝通,這就是以高打低;
3、打鐵還需自身硬,再好的戰略也要一槍一刀地打出來。個人能力是戰略實現的基礎,只有具備快速執行力,才能以快打慢。 建立個人的強大戰略勢能,依然需要做到以強打弱,以高打低,以快打慢。如何做呢?
以強打弱,我的理解是結交行業內或者各領域內比較強的人脈資源,記得之前脫不花好像說過一段話,大概意思是判定一個人的成長速度,非常關鍵是衡量指標是你結識的新朋友的數量和甩掉老朋友的數量。
接觸的人越多,吸納的新鮮觀點就越多,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趨勢的變化就越能把握。
以高打低,我的理解是要多學習新知識,理解事物的底層邏輯和本質原理,捕獲更多的知識晶體,像鬚鯨一樣吞知識,提升和拓寬自己的認知維度,用高維打低維,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