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聽說過,「每天進步一點點,窮屌一年變富帥;每天退步一點點,富美一年變挫矮」?
1萬元,每天如果都能讓它漲1%,1年後你就會有37.8萬元!
1萬元,每天如果都損失僅1%,1年後你就只剩250元!
複利,簡單來說就是利滾利,錢生錢。
例如,在銀行存錢100元,每年利息2%的話,那麼第二年會收到本金和利息一共102元,如果不動這筆錢繼續存著,那麼新的本金就會有102元,到了第三年就會收到102×2%=2.4元的利息,而不再是第一年的2元錢利息,新的本利也一共會有102+2.04=104.04元(而不是102+2=104元)。
用一個通用的公式,假設你存款/投資了Ao元錢,每年的利息是r,那麼n年以後,你的本利和An將會是:
An=Ao×(1+r)^n
看著有點抽象吧。不要緊,下面我們用數字舉例和圖表來顯示。
關鍵1:時間
如果現在有100元(Ao),每年利息是2%,那麼存了10年就是100×(1+2%)^10=121.9元(注意不是100+100×(2%×10)=120元),雖然看起來不就差了2塊錢嗎?
但如果存的是1萬元,那麼就是200元左右的差異,100萬元就是2萬元的差異,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時間越長,利息越滾越多,複利和簡單利息的差異就會越大。
關鍵2:每期收益/回報率
同樣的,每年(每期)即使可以提高一點點的回報率,那麼經過幾年複利以後增值也就會越發明顯。我們來看看在年回報率是5%的情況下,和原來2%的年化收益相比,經過複利30年後會有怎樣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雖然每年回報率只多了3%,但隨著時間增長差距卻越拉越大!而如果每年收穫5%,30年後的資產就從原來的100增到了430,是原來的4倍多!今天進步一小步,明天前進一大步!
所以連愛因斯坦都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那麼,複利的威力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1.積累的強大
即使投入的本金不大,每年的回報率有限,隨著時間的增加,在保證市場平穩上升的前提下,收益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所以,投資理財要趁早。
假如你現在手頭有5萬塊錢,打算通過理財開一個10萬元的小店,如果每年投一個回報率10%的投資,那麼7年就能攢到啦。或者,假設我們從6歲上小學起就開始每年收1000元零花錢存到年化5%的理財產品里,到了18歲上大學的時候會收穫多少呢?
會有1000×12=1萬2的本金和3917.13的利息,共計16000元。很不錯吧——不用去兼職、去問爸爸媽媽要錢,光利息就可以在高中畢業大學開學前來一次很不錯的度假遊了!
同樣的,每天損失一點點,看似問題不大,卻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錢沒了。
2.在風險類似的時候,尋找投資回報率大的項目,讓錢「活」起來
手頭如果有一筆不急用的閒置資金,就應該儘可能地把它投入到可以帶來收益的投資中,不要把一疊疊現金放在床底下。因為即使每年只提高一點點收益,隨著複利差異也會越來越大。
例如,有1萬塊錢,如果放在床底下,10年以後還是1萬塊;放在一個2%年息的儲蓄里,10年後就是12000多;而如果放在一個5%的低風險投資里,10年後就是16000;放在一個年回報率10%的投資里,10年後本息之和就是26000,如下圖所示。
所以不能讓閒錢死「坐」在那裡,要合理地把它動起來,讓它活起來。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尋找相對較高收益的理財方法。
小練習
假設你有5萬元,從現在開始投入每年回報率6%的理財產品里,那麼10年後本息一共會有多少錢?(89542元)
同上,30年後本息一共會有多少錢?(287175元)
假設小美每年都會收到1萬元壓歲錢投入6%的理財產品中,那麼10年後小美一共會有多少錢。4.2 *投資理財的「72公式」*
有這樣一個很簡單卻好用的公式,讓你不用計算器,也能在1分鐘里輕輕鬆鬆估計你的錢多快能「翻一番」!
——這就是下面要重點講的「72公式」!
N=72/r
其中:
N是投資翻一番所需要的時間,可以是年/季度/月份。
r是每一期的收益或者利息。可以是年/季度/月份,和N相對應。
舉個例子,100元在每年利息/回報率5%的情況下,需要多少時間翻一番到200元呢?利用「72公式」我們有:
N=72/5=14.4
也就是說,翻一倍大概需要1415年。
可以對照上面的公式,然後再來計算一下,是不是很神奇啊!
同樣的,100元如果每個月都有2%的利息並且以複利計算,那麼達到200元需要:
N=72/2=36
也就是36個月/3年會翻一番。
以後計算類似問題的時候,別人都在用計算器,你就可以從容不迫地口算出來了!
巴菲特的投資聖經
想必有很多人都好奇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秘籍是什麼,而在巴菲特的經典語錄里,最重要的就是:
第一條,永遠不要虧錢
第二條,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是一句空話,其實不然。這裡面,包含著一個很簡單但被很多人忽略的數學原理。
假設你有100元,先賺了10%,然後又虧了10%,那你是不是現在還剩100元不賺不虧呢?
答案:不是的。
你現在只有:100×(1+10%)×(1-10%)=99元,也就是比原來還虧1元。
同樣的,如果你有100元,虧了50%,那麼你就需要再賺100%(翻倍),才能把你的虧損補上。
虧錢容易,賺錢不易。
虧了錢,你的本金基數就小了,因此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大百分比的盈利才能把損失補上;而如果你一直有賺一點點,即使每一次的回報率都不高,但盈利建立在逐漸擴大的本金上,日積月累就會滾雪球般地越滾越大。
可以用下圖來簡單表示:
假設起始資金100元,第一種投資的表現是一年賺20%,然後虧20%,再賺20%。另一種策略則是每年賺2%。那麼10年後,兩種策略的表現如何呢?
由上圖可以看到,第一種「上上下下的享受」,10年後資金變成了82元。
而第二種,10年後不聲不響有了122元。
上上下下,起起伏伏,不如穩定的盈利,隨著時間的積累,便會見分曉。
前面提到了回報和收益這些讓我們開心的事,那我們現在不得不來說說「風險」這件讓人頭痛的事。因為,回報和風險是一對,總是一起出現的,不考慮風險只求回報,是沒有意義的。
風險有的時候也可以是「驚喜」,例如,某個投資的表現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但更多時候,大家想到的,或者要關注的是下行風險,也就是可能受到損失或者損失的比我們預測的要多。
一般來說風險和回報是成正比的,敢於承擔的風險越多,可能獲得的回報也越大。就像企業家王健林所說過的:
「富貴險中求。」
不是所有的風險都要踩——風險的分類
一般來說,風險可以分為兩種:個體(非系統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市場風險)。
總風險=個體風險+系統性風險
個體風險,又叫非系統性風險,是針對特定投資本身的風險。
比如一隻股票因為經營不善、公司業績不佳股價出現跳水,或者一套房子因為旁邊造了一個垃圾場導致樓盤跌價,或者一個工廠起火導致裡面的機器設備和貨物受損等,這些都是個體風險。
非系統性風險和市場無關,當然有的時候,一家公司出了問題也可能反映出其所在行業或者片區的小範圍存在問題,但輻射面不大。
這類風險是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以及組合規避的。「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就是這個道理。
挑選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通過合理的組合,這類風險的影響可以最小化。買基金,或者指數ETF也是同樣的原理。
多「分散」才算分散
當然,也有不少投資者過度執行了「分散風險」的原則,資金只有幾千上萬元,卻同時買賣幾十隻股票——這就沒有必要了。
研究表明,即使你有百萬元以上的資金,有15~20個股票/不同種的投資,就已經能化解80%左右的個體風險了。而對於資金量小,沒有很強專業知識和時間精力的業餘投資者而言,投資過度分散,不僅耗時耗神,而且那麼多種投資,大筆的交易費、管理費就會讓人得不償失。
如果資金有限,又想分散風險,那麼可以投資管理費用較低的指數式基金和指數ETF(如上證50、滬深300、標普500等的ETF),這類基金會很有效地分散個體風險。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你對你的投資非常看好,非常有信心並願意為之一搏,那麼就應該把資金集中起來投資,而不是把時間、精力、資金都分散了。
試想你有1萬元買包包/本本,你願意買一個質量上乘,可以常常使用的包包/本本,還是買20來個不怎麼喜歡的地攤貨然後覺得雞肋呢?同樣,投資自己/創業也是,在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什麼都插一腳到時候卻一事無成,不如集中精力深度鑽研精通一兩門。
綜上,適當分散風險是必要的,但過度就不值了。
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市場風險),是對於大家都適用、覆蓋面廣的風險,是個體沒有辦法控制的,例如,地震、龍捲風等天災,或者金融危機、經濟蕭條等。這些一旦爆發,就會影響到每一處、每個人。
在個人理財投資中:股市崩盤,利率變化,貨幣升值/貶值,樓市暴跌等這些都屬於比較大的系統性風險。這些發生起來很少有一隻股票或者樓盤能夠倖免,一榮皆榮,一損皆損。
因為它的全面性、系統性的風險一般會帶來比較嚴重的損失。
怎麼辦
系統性風險一般不能夠依靠買不同的股票來應對股市暴跌的風險,也沒辦法靠投資幾處不同小區的樓盤來降低樓市崩盤的損失。
但是,如果放大一級,從更宏觀的層面上,就可以把小級別的系統性風險當作大級別的個體風險,從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範。
1.不參與
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如果你預料到,或者身處在一個走勢疲軟的長期熊市或者樓市下跌的環境中,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全身而退不參與。
不要抱太多幻想認為你會在沙礫中找到寶石,或者駕著一葉小舟逆流而上。我們已經提到在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很少有倖存者,順勢而為,不參與或者做空(如果可以的話),是最理智的選擇。
不要為了交易而交易,不要因為其他飛蛾去撲火你也一樣要去跟風。
2.投資不同種類的資產分散風險雖然股災來了市面上各類股票都難以倖免,
但與此同時房地產、黃金和外匯等未必遭受打擊。
所以投資不同種類的資產進行組合,可以分散單個投資種類(股市、樓市、債市等)的系統性風險。
股市和債市的表現常常是相反的
如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股市大都會走勢疲軟低迷,但這時候債市的表現卻不錯。而在通貨膨脹的時候,債券的走勢不好,這時候房地產的上漲就可以彌補債市的損失等。
如果把股市、樓市、債市、貨幣等當成不同的「籃子」,錢是雞蛋,那這就是廣義上的「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3.投資不同地區/國家的資產分散風險
思路和2類似,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投資,可以有效地分散區域性的經濟風險以及貨幣匯率帶來的浮動。在不同地區和國家投資,以及降低匯率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對於留學生、移民或者涉及國際貿易的人士尤其重要。
比如,你同時持有人民幣或者美元,那麼如果一個貨幣貶值了,另一個貨幣會升值,你的總資產還是會保持穩定。
近年來,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去海外置業或者投資海外股市,就算是這種分散風險的做法。
4.買「保險」擔心要花很多錢看病,就可以買健康醫療保險,
擔心房屋財產安全,可以買房屋險,擔心車撞了要修,可以買車險。
如果你是一個擔心風險的人,那麼那麼多保險,總有一款適合你。而在投資的時候,也有衍生品工具(如股票指數的期權期貨)或者不同的條約,起到類似「保險」的作用,可以幫助你儘可能地減少風險。
5.購買對沖基金產品
對沖基金分很多種類,其中包括有宏觀對沖策略、市場中性策略。宏觀對沖策略主要用於規避市場極端行情。例如在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後的幾年裡,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一枝獨秀。
成功的宏觀對沖策略,就能一邊在美國市場虧錢,一邊在中國市場賺錢,兩者相加以後,總額還是賺錢的。市場中性策略則是同時創建多頭和空頭,徹底去除系統性風險,確保在任何市場狀況下都可以盈利。
你能承受多大的風險
在有系統風險的情況下,要取得更大的收益,必須以承擔更大的風險作為代價。既然風險和回報是並存的,那麼怎樣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呢?
一般來說,風險承受的程度取決於兩點:
(1)你可以承擔風險的能力。
(2)你對風險承受的意願。
1.你可以承擔風險的能力
你可以承擔風險的能力,主要與外部因素或者客觀條件有關。一般來說,你的年齡、收入、資產以及對開銷的需求就構成了這些客觀因素。
一個一窮二白的屌絲,輸不起,他不能承受過多的風險帶來的損失。
而一個土豪,同樣的損失對他可能只是毛毛雨,他能承受更多的虧損/風險。
年輕就是資本,一位年輕人失敗了,還有大把時間可以奮鬥努力把錢賺回來。
而退休的大爺大媽們,如果只有退休金,那麼很難再通過工作把虧損補上。
一個上有老下有小都要撫養照顧的中間一代,還負擔著房貸和私校學費的壓力,也沒法和一個單身富二代比洒脫。
2.你對風險承受的意願
就算兩個人有同樣的年齡、收入、家庭背景及開支需求,有著同等承擔風險的能力,他們對風險承受的意願也可大不一樣。
就像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大家對風險的偏好也不一樣。有些人喜歡穩紮穩打,不願意承受半點損失;有些人則更加激進,願意為了更大的回報而承擔可能的虧損。
有些人在激烈的商場中摸爬滾打,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看過世間滄桑繁華,對風險就會看得更淡;有些投資新手不諳世事,遇到一點損失挫折就會垂頭喪氣、心灰意冷,那麼這類人承受風險的能力就會弱些。
因此,你能承擔多大的風險,是你的能力和你的意願綜合的結果。
如果你本可以承受更大的風險卻過分保守,不妨小試牛刀試一下風險稍大的投資。如果你輸不起卻喜歡賭一把試試運氣,那麼可以想想在最差的情況下自己是否還有後路。
當然,如果你的能力和你的意願恰好合拍,這就是最理想的狀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VbELnEBnkjnB-0zPxk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