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啥貝加爾湖水裡面有很多海洋生物?
眾所周知貝加爾湖就是我國歷史上四海之一的「北海」,曾為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並留下了「蘇武牧羊」的佳話。由於歷史原因,在1869年(聖祖康熙二十八年)清朝政府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包括貝加爾湖在內的廣大地區被劃給了俄羅斯帝國。
現在的貝加爾湖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願意為「富饒的湖泊」和「天然之海」。雖然按面積來算,貝加爾湖的水域面積只有3.15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十大湖中僅排名第七位,但是它卻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最深處達1637米,比位於東非大裂谷中的坦噶尼喀湖最深處1470米還要深,就連平均深度為730米也是世界第一。
貝加爾湖處於板塊的張裂區,其形成原因與東非大裂穀類似,屬於典型的地震斷層陷落型湖泊,是大約25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猛烈相撞引發的強烈地震而形成的,由於深度較深,因此貝加爾湖又是世界上淡水儲量最大的湖泊,總蓄水量達23.6萬億噸,比北美洲總面積達24.5萬平方公里的五大湖區總蓄水量還要多,甚至是我國淡水儲量(2.7萬億立方米)的8.7倍多,世界上20%的淡水資源都集中在這裡。
那麼既然貝加爾湖是淡水湖,且向東、向北到海洋的直線距離都在2000公里左右,為何湖裡有海豹、鯊魚等海洋生物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地質學家、動物學家以及生物學家,但經過分析認為貝加爾湖之所以有海洋生物的存在,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貝加爾湖是外流湖,有大小河流330餘條注入,集水面積約為56萬平方公里,但出水口卻只有安加拉河匯入葉尼塞河最終流向北冰洋。由於歷史上貝加爾湖流域降雨量豐盈下泄水量巨大,一些海洋生物逆流而上最終適應了貝加爾湖的淡水環境。
其二、貝加爾湖早期可能是北冰洋的一處邊緣海,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的不斷擠壓作用下,印度洋板塊俯衝向下使得貝加爾湖北部不斷隆起為陸地,使得海洋生物被「分居」,隨著地表徑流的不斷匯入,貝加爾湖的鹹度也在不斷降低,一些被遺留在內湖中的海洋生物經過漫長的進化也逐漸適應了這一內陸環境。
其三、也有專家認為貝加爾湖是由「外貝貝加爾海」演變而來,同樣是受板塊擠壓作用形成的,過程與「其二」中所講的類似。
對於以上說法,你更贊同哪一種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