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的大賣,是單純挑起了性別對立,還是女性主義的高歌?

2023-09-04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芭比》的大賣,是單純挑起了性別對立,還是女性主義的高歌?

2023年7月21日,華納出品的真人電影《芭比》在中國內地上映,芭比作為一個誕生於1959的玩具IP,突然做起影視業務,可能不少人都會和我一樣覺得一頭霧水。

「芭比公主不是小時候的動畫電影嗎?」

「玩具公司的電影能有什麼看頭?」

《芭比》電影的粉紅世界夢幻而美好,華納對這部電影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劇中的影棚都是實體搭建,製作時曾因用掉大量粉色油漆一度造成粉色油漆的短缺。

但《芭比》在國內熱度高居不下,在北美接連拿下票房冠軍,根據中國電影報8月16日發布的相關數據,上映近一月的《芭比》仍在票房首位,市場已經告訴了所有人,《芭比》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芭比IP起源於1959年美泰公司創始人露絲·漢德勒,在看到女兒芭芭拉的換裝紙娃娃後萌生了「做一個仿真少女娃娃」的想法,她將德國的「莉莉」娃娃改編,以青春靚麗的姿態呈現,於是,1959年的這天,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芭比娃娃。

世界上第一個芭比娃娃形象,身著經典的斑馬條紋泳衣

要說起露絲·漢德勒成功的原因,除了對女兒的愛以外,她也確實站在了時代風口。

進入20世紀,美國的玩具市場商業化開始,玩具商人吉爾伯特獨占鰲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玩具都承載著一定的「教育意義」。

玩具形象大多以嬰幼兒為主,兒童們需要「照顧」他們的玩具寶寶,以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動手能力。

吉爾伯特公司甚至推出過尿布玩具、核能玩具(核能玩具出現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內含真正的劇毒放射性物質,被譽為「世界上最危險的玩具」)

(核能玩具實拍,售價高達五十美元)

漢德勒讓玩具娃娃的形象由嬰幼兒變成了少女,這一創意顛覆了兒童對待玩具的玩耍邏輯,玩具形象從「被照顧的」變為「被崇拜的」、「被憧憬的」 ,芭比也成為了每個女孩想成為的理想模樣。

芭比娃娃的一系列玩具熱賣,讓美泰公司坐上了玩具界的頭把交椅。

美泰公司出品了一系列芭比娃娃,如太空人芭比,醫生芭比,消防員芭比等等。

這些職業芭比都在各行各業里有著出色的表現,和現實中女性在職場中的弱勢截然不同,這樣與眾不同的娃娃們曾一度風靡全球,據權威機構統計,平均一個美國女孩擁有十個芭比娃娃!

芭比娃娃成為女孩們夢寐以求的玩具之一;但實際上,你所求的美夢,早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芭比娃娃作為仿真人偶,所穿所戴所用都可仿真打造,設定繁多,這些皆是美泰公司賺錢的籌碼。標榜獨立的芭比娃娃隱藏在消費主義的羽翼之下,不論多麼獨立閃耀的芭比都要活在美泰公司的市場報表和銷量統計中;這也成為了「粉紅消費」的雛形之一。

《芭比》真人電影上映後,無數品牌隨機響應,快時尚服裝品牌Zara 出品的一系列「芭比粉」的衣服套裝,名創優品做了幾十件粉色周邊商品,「粉色潮」難掩消費主義本質,但卻依然有無數女孩願意為此買單。

所以不管過了多久,芭比這一IP和消費主義是緊密相關的,這點毋庸置疑。

《芭比》的票房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那就是男女性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至可以說電影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口碑呈兩極分化態勢。

從票房數據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問題不出在「芭比」身上,而是出在「肯」身上,說起男女口碑反差極大的地方,極具代表性的就是韓國觀眾的反應。

《芭比》在韓國上映時海報換掉了有爭議的海報,因為海報標語上的「She’s everything ,he’s just ken .」《芭比》在韓國男性群體中的評分一度跌至6分左右。

《芭比》成功抓住了女性市場,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爭議。芭比真的挑起了性別對立嗎?電影里對待肯的種種,是否真的讓男性破防?

讓我們把視角轉移到電影內容中,芭比世界的每個主要職位都是芭比,芭比可以是總統,可以是醫生,可以是諾貝爾的獲獎者;而每一個肯,都僅僅是芭比的男朋友。

就像電影旁白說得那樣「芭比的每一天都過得超級棒,而肯只有在芭比看他一眼的時候才覺得一天很棒!」

他們是芭比的附庸,是芭比的掛件,他們的自我價值需要得到芭比們的認可。甚至從現實世界回到芭比世界的肯,把父權散播出去,也只是為了得到芭比的認可。

部分男性之所以破防,感覺自己受到了冒犯,不恰恰是因為這和現實截然相反嗎?芭比來到現實世界,被男人們「凝視」,被「厭女」情緒影響,被世人冒犯的評價。

現實世界的女性在外貌和能力上或多或少的需要得到男性認可,亦如要得到芭比認可的肯。

我們必須時刻做到無可挑剔可事與願違 我們又總是一錯再錯
你必須瘦 又不能太瘦你不能說自己想瘦你得說
你是為了健康所以不得不逼著自己瘦你要有錢 但是不能張口要錢
否則就是俗
你要往上爬 但不能靠手腕
要有領導力 但不能壓制別人的想法
你必須喜歡當媽媽
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掛在嘴上
你要有自己的事業
但同時 你得把身邊的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如果男人乾了荒唐事 就是女人的問題 這很離譜
可如果你公之於眾 他們就罵你是怨婦
你要為男人而美
但不能過度 讓男人有非分之想
或者讓女人有危機感
因為要想融入女人圈 就不能過於突出
你必須懂得感恩
但是別忘了系統是受操控的
你要想辦法接受同時還要心存感激你永遠不能變老永遠不能失態永遠不能炫耀永遠不能自私
永遠不能消沉 不能失敗 不能膽怯
永遠不能離經叛道這太困難了 處處都是矛盾
而且絕對不會有人獎勵你或感謝你到了最後 你不但做錯了所有事而且所有的錯都怪在你頭上

以上是電影中最長的,也最讓我為之動容的一段台詞。這個世界其實賦予了我們很多標籤,標籤一旦被貼上,很難撕下來。

《芭比》則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標籤這麼難撕,那不如我們把標籤貼滿整個世界!

抱著這樣破釜沉舟的心態,芭比的世界裡充滿了標籤。粉色為女性專屬,藍色為男性專屬,芭比就像是脫離現實的完美小人,所以芭比不能接受自己的腳跟落地,不能接受自己長出橘皮組織,甚至不能感受悲傷,想到死亡。

因為現實中的女性在被外貌審判著,思想控制著,所以芭比世界的芭比也在被控制著,芭比可能僅僅是個玩偶,但我看到的是女性的一生。無數女性在外貌焦慮著,在期盼著獲得他人認可。

電影中最讓我意外的情節是芭比說「我和肯都沒有性器官。」拋去最關鍵的男女之別,我們依舊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男性和女性,這不就是社會標籤化的具象體現嗎?

電影最後其實給了我們一把打開心門的鑰匙。

經典芭比去詢問怪人芭比自己要不要去現實世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時,怪人芭比說:「你無需得到任何人首肯,你只需獲得自己的認可即可。」

或許每個女孩都曾喜歡過粉色,也曾討厭過粉色;我們嚮往著芭比的自由美麗,也厭惡著被打上粉紅標籤的自己。

當60多年的經典芭比形象再次出現時,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想到那個拿著芭比娃娃就能無比開心的年紀;再次穿上粉紅色,不是為了更像芭比,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芭比脫去玩偶的外衣,拋去性別的差異,依然在努力告訴我們:去成為想成為的自己。正如電影中說得那樣:

「芭比可以是任何角色,女孩們可以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be90df99442b56637192a20e69627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