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地圖就會發現在瑞麗市以南有一個姐告口岸,跨過了瑞麗江,也是瑞麗唯一的跨江村鎮。但是在瑞麗市西邊,國界線並沒有沿著瑞麗江的河道,而是在我國這邊的陸地上彎彎曲曲,直到南宛河和瑞麗河的交匯處。國界線與瑞麗江河道之間的土地面積達到37平方公里,這一段的瑞麗江河道長度30公里,而我國只有在芒滾村有1.5公里長可以進入瑞麗江,其他地方都是緬甸的領土。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我們來看看歷史。
瑞麗周邊地區在歷史上長期都是我國的領土,緬甸作為藩屬國,也不敢造次。但是1824年英國人開始大規模入侵緬甸,並於1862年建立英屬緬甸,然後不斷出兵北上,入侵我國雲南邊境,占領八莫地區。但是清政府為了保持緬甸對清朝面子上的朝貢關係,與英國簽訂條約,承認英國對緬甸的統治,放棄了被英國占領的土地。但是英國得寸進尺,繼續蠶食我國邊境,1897年,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條約,以「永租」的名義獲取瑞麗江以南、南宛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包括現在的木姐、南坎和八莫。但是瑞麗江以北,南宛河以東的土地依舊還是清朝所有。
1960年簽訂中緬邊界條約,根據條約第七條,我們可以看到,邊界線順著南宛河河道到瑞麗江河道匯合處,再到瑞麗江和畹町河的匯合處,都是以河道為界。按照條約,瑞麗江以北都是屬於我國的土地。但是實際上邊界線並沒有沿著河道走,我查了很多資料,也找不出是什麼原因。各位網友,如果知道,請指點一二。
瑞麗江以北國界線以南的這37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有很多緬甸村落,最著名的是一寨兩國的景點,在中緬邊界71號界碑旁,在我方一側是銀井村,緬甸一方是芒秀村。查詢資料得知,在劃界之前,兩者本來是同一個傣族村寨,並沒有啥區別,可以自由往來。而這塊界碑為何設置在這裡,而沒有按條約設置在河道,原因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