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信息CEO楊曉磊: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2022-08-10     投中網

原標題:投中信息CEO楊曉磊: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過去的一年是艱難的一年,中概股回退,中國硬科技行業謀求自我發展。以晶片行業為例,進口額度目前是4000億美金,2025年要達到70%自給率,目前只有36%。這中間有1500億美金的市場空間,這裡面20%的企業吃掉80%的市場,再加上剩下80%的企業中,如果按照PS估值來看,會誕生百個獨角獸企業。

以中國人的勤奮、聰明和資金體量,加上中國人不顧一切的奮鬥能力和政策保障,以及本身的工程師紅利,這個目標會達成。現在中國整個市場在政策的引導下,慢慢走向了脫虛向實。從科技本身的投資來看,回報率可觀。VC/PE在IPO企業里,從傳統ICT到今天的人工智慧、醫療等新題材,滲透率也始終處於高位。

的確,過去一年是非常艱難的一年,中國的虧損企業比例和資產負債率雙雙升高,很多耳熟能詳的企業要麼倒閉,要麼撤出中國。然而,每個行業里享受聲譽的人,針對大勢的裹挾是有豁免權和對抗能力的。比如說近期成功募到基金的紅杉、啟明、光速。行業有波動嗎?政策有變化嗎?各種大勢都穩定了嗎?沒有。但這些影響到他們募集大基金了嗎?也沒有。

去年紅杉沈南鵬和黑石蘇世民對話中,蘇世民說過他衡量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的標準,對於40歲的人來說,個人的聲譽就是代表他的能力。希望行業的各位重視自己聲譽的力量,它和我們的堅持、策略、從業時間都是息息相關的,不要想著掙快錢和淺錢,不要選擇做一個商人,要有勇氣選擇成為一個投資人。

8月10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網主辦的「第16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投中信息CEO楊曉磊發表了題為「求之於勢,不責於人」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現場演講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早上好!我是主辦方投中信息楊曉磊。在此,代表主辦方非常歡迎各位嘉賓來到杭州,來參與第16屆中國投資年會,謝謝大家!

我今天的主題是求之於勢,不責於人,這是《孫子兵法》里的話,翻譯成白話就是形勢比人強。過去幾年的疫情尤其是今年開年到現在,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了衝擊。同時世界變化的速度遠超所有人預期,在社交媒體微博、朋友圈高頻出現的詞叫什麼「活久見」,這個詞後來出了一個系列,叫「活久見」系列。前些日子,我拜訪一個頭部美元VC。他說最近半年他們的LP給他打電話最頻繁,討論的話題由微觀逐漸宏觀化。都討論什麼?主要討論的是「雙減」,去教育產業化等對經濟的影響,以及會不會有更激進的政策出台。

這一問題過後,就到了疫情。疫情期間,LP又打電話給他。上海全域靜止,上海是經濟最好的城市,同時也影響了江浙。而江浙是中國經濟最好的另外兩個地方,上海全域靜止兩個月的時間,使得汽車產業鏈受到波及,是否會有更多不確定性?

今年是投中的第16屆中國投資年會,連續16年,也是因為疫情原因第一次走出上海來到杭州。疫情過去三年一直環繞著我們,讓我們不太記得疫情前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現在身處疫情,我們甚至懷念疫情平穩的時段,我們很懷念2021年。

投晶片,中國有巨大的機會

其實大家回頭看看,2021年是為數不多我們還能夠相對自由流動、工作沒太耽擱的年份。

出口表現方面,我們在緩慢恢復中;通貨膨脹方面,除了戰爭的主角俄羅斯以外,我們的通脹表現非常好,老美的通脹率過去幾個月連創40年的新高。但這是否說明我們的經濟情況最好?

就業壓力方面,中國16—24歲的人口,失業率接近兩成。年份不好的時候,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要麼躲過這個窗口期,要麼追求一個穩定的工作,這是人的共性。

有一位投資人和我說,過去這麼多年以來,每年他會組織一個實習生項目營。過去九成入營的學員都是Top2學校的。但是今年只有一成不到是這兩個學校的。人才去了哪裡?過去六年,中國國考還有考研人數同比升高接近50%,整體比例直接提高接近20%。

高凈值人群流動方面,過去一段時間上海全域解封開始。全行業討論最多的話題,不是SaaS、AI、元宇宙、Web3,不是儲能也不是晶片,而是出海。新加坡成為東南亞、東協、南亞的高凈值人群的避風港,現在變成了大中華區的重心和全球華人的重心,那裡房價飆漲。9月底,我們會在新加坡做一場新加坡的峰會,如果可以的話,歡迎大家屆時來玩。

過去美股市值排名增幅最大的50家頭部企業所處的行業里,我們發現醫療健康和能源、消費最多。醫療健康和能源很好理解,那消費是如何來的呢?疫情開始之初,2020年的第二季度,美國適當的寬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向市場投資了數萬億美金增強流動性,向社會企業和居民發放補貼,同時加上就業率新高,失業率新低,整個推高了消費行業。

過去一年,是中概股回退的一年,這背後有中美博弈的原因,疫情的原因等。但是今天來看,很多美元基金的壓力比年初好了一些。

過去一年也是中美博弈加劇的一年,眼前的例子就是14nmEDA軟體對華斷供,以及晶片法案的落地。美國政府落地晶片法案,法案內容包括向半導體公司提供500億的美金補貼和240億美金的稅收減免,這一切針對半導體企業的利好政策,但有一個大前提是相關企業十年內不得到中國設廠以及相關產品不得賣給中國。

中國謀求發展,這個事情已經變成了擺在桌面上的事實。上個月我去上海,見了一家頭部美元VC的投資人,他們投硬科技二十多年,都投得非常好。他說投晶片,中國有巨大的機會,這個帳怎麼算呢:中國每年進口的額度大概是4000億美金上下,那麼大概占一年GDP的2.5%,另外,中國每年進口集成電路的金額占中國所有進口金額的16%,也就是說每進口6塊錢的商品中,就有1塊錢是買晶片。其次,國務院提出2025年中國的晶片國產化率要達到70%,2019年是30%,2020年只有36%,成長空間非常大。

晶片行業進口額度從4000億美金下降到1600億美金,20%的企業吃掉80%的市場,剩下80%的企業,如果按照PS估值來看,會誕生數百個獨角獸企業。我相信以中國人的勤奮、聰明和資金體量,加上中國人不顧一切的奮鬥能力和政策保障,以及本身的工程師紅利,這個目標會達成。

中國VC/PE現狀:觀望、內卷、優勢

關於一級市場的情況,整個上半年乏善可陳。受行業的影響,國內出手頻次比美國同行確實沒那麼活躍。其實我認為行業需要理性看待這一切,畢竟這個事不是第一天發生。我們中間還經歷過IPO停擺,可是人都是這樣的,面對不確定性,市場總是感性的。該有的情緒一個都不會少。我甚至見到很多機構只立項但是就是不投決,這是大勢造成的。在這當中進行觀望,應該是不差的選擇。

從資金流向上,錢去了哪裡?中國和美國市場行業差異性很大。中國市場在政策的引導下,慢慢走向了脫虛向實,這造成的中美投資企業差異:美國基本都在投Web3、區塊鏈、元宇宙,中國則是都在投晶片、核心製造和高端製造。

從科技本身的投資來看,回報率還是可以的。科技項目回報的上四份位高於其他領域,下四分位也是高於其他領域。VC/PE在IPO企業里,從傳統ICT到今天的人工智慧、醫療等新題材,滲透率也始終處於高位。從TVPI上來看,美國的數據比較平滑,一直保持相對的高位,這可能說明他們過去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裡,始終抓住了行業發展最前沿和成長性最好的機會。從DPI的數據來看,中美頭部基金差不太多,曲線趨勢一致。這說明投頭部是賺錢的,在中國的一級市場投到頭部基金收益非常不錯的。

無論是國資、民資,外幣還是人民幣,行業依然比較卷。價值鏈的上游,LP投資強度不高。橫向去比較最受歡迎的機構LP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配置,國內保險公司的配置比例還是很低的。雖然股權投資在保險資金配置過去三年增加了兩個百分點,但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的占比,只占股權投資領域的3成,即在2020年,只占2.4%。我們希望這些LP巨頭能夠重視起來。國內的投資市場不能只以財政部、地方國資為主流投資人。新的會計準則的實施,會對保險在私募股權的投資會有所助力。

相較與全球其他的地區,我們認為中國還是有優勢的,這些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保持非常好的增長。

優勢一:工程師與藍領紅利。首先中國人對教育是最重視的,根據調查,全球最重視基礎教育的國家和地區,是中國、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過去三十年,造就了大量的工程師和能力非常強的藍領。有一個詞叫「技術官僚」,這是著名的漢學研究家傅高義最喜歡的詞,我認為這是一個褒義詞,說明我們的官員都懂技術和產業,他知道如何為一個產業服務,去促進這個產業,制定政策去扶持它。

優勢二:留學生回流。我們的留學生基數巨大,回流趨勢明顯,這是教育部的預測。過去四十年,中國給世界貢獻了大量的人才,同時歸國人才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成為互聯互通的節點,成為投資業界、產業界的行業支柱。海外的人才回流為科技企業注入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中國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更是得益於年30萬高端醫療人才的回流和科學家回國創業。

優勢三:市場紅利。剛才提到晶片市場的國有替代和國有化。再看看消費和儲蓄,中國面臨的經濟情況破局很容易,所有人都知道破局在哪裡,而且政府還有很多牌沒有打,無論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另外,消費的本質是信心,我們需要讓所有的民眾有更強的消費信心,有了消費信心,消費能力就提升上來了。什麼叫消費信心?資產不要縮水,老有所養。過去15年,人民的資產升值非常快,老百姓的消費信心就非常強,資金自然就會流入新興的、有成長性的企業。

優勢四:產業鏈完整度。中國是唯一一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之前Tim Cook對特朗普說製造業永遠不會回流到美國來,因為他們缺一些領域,但在中國,特斯拉和蘋果都是產業類別裡面最頭部的公司,這為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是市值、稅收和人口就業,還有熟練的技術工人、產業鏈分工和供應鏈的管理能力,甚至還提高了我們的工業標準。據一個文章的推算,特斯拉每年為上海帶動的GDP大概在千億規模,而整個果鏈在21年末總營收已超過萬億。

優勢五:本土產業鏈升級。我們這裡看一個指數,RCA,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簡單說就是,我們在某領域出口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競爭力。數值越大能力越強。95年,我們還主要集中在手工製品、棉紡相關方面是優勢地位,在2020年,已經全部遷移到製造業。

優勢六:持續對外開放。疫情使全球經濟受到衝擊,各國都在執行本國優先、本國保護主義。但中國現在始終堅持開放,影響開放的只有病毒。鄧小平曾說,在經濟政策和對外政策上都要立足於自己的實際,不要給自己設置障礙,不要孤立於世界之外。我相信,這也是政府一直以來堅持的。

聲譽的力量、公共財富的力量

過去一年是非常艱難的一年,中國的虧損企業比例和資產負債率雙雙升高,很多耳熟能詳的企業要麼是倒閉了,要麼是撤出中國了。

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killer app,往往能在殘酷的市場中,獲得用戶,留住用戶,服務用戶,成就用戶,同時成就自己。未來一定有偉大的企業,還沒出現在這個名單上,需要行業的同仁們去發現他們去幫助他們,伴隨他們成長,共同成功。

投中網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寫一位歌星叫周杰倫,他通過抖音在線發表新歌。在流媒體短視頻的時代,「古典的」原創音樂的做法已經死了,沒有那麼多人嘗試去作曲填詞、編曲做結構。而周杰倫是有能力通過發新歌把音樂市場攪動起來的人,甚至是攪動了數字市場。是周杰倫唱得多好嗎?還是藉助短視頻的勢能做營銷?都不是,是因為他是周杰倫,是行業裡邊,最頭部的享有聲譽的人。

每個行業里享受聲譽的人,針對大勢裹挾是有豁免權和對抗能力的。比如說近期募到基金的紅杉、啟明、GGV、光速。行業有波動嗎?政策有變化嗎?各種大勢都穩定了嗎?沒有。但這些影響到他們募集大基金了嗎?也沒有。

去年紅杉沈南鵬和黑石蘇世民對話,蘇世民說他衡量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的標準,對於40歲的人來說,個人的聲譽就是代表他的能力。

希望行業的各位重視自己聲譽的力量,它和我們的堅持、策略、從業時間都是息息相關的,不要想著掙快錢和淺錢,不要選擇做一個商人,要有勇氣成為一個投資人。

VC/PE行業所有的波動都是來自於被投行業和政策,過去十年,行業的主題每年都有新變化,有產業主題(O2O、社區電商、短視頻、晶片、儲能),還有一些政策主題(創業板、科創板、註冊制、S基金),我們還是要回歸自己的底層思考,提高下限,長期給LP賺錢,多問一問自己,策略堅持了嗎?做的事情有時間複利嗎?一級市場是死多頭,搖擺不定的機構,一定會被存量出清。追趕熱點的人,大機率會充當分母,成為泡沫的一部分,買股買在曲線右側,會傷害行業本來就脆弱的LP的心態和行業生態。

過去一年,我們舉公司媒體之力做了一個欄目——《拾日談》,採訪行業中十個意見領袖,堅持一年下來,我發現了坦誠溝通,真誠溝通和交流的力量。感謝每一位花了數個小時和我和我團隊溝通的受訪者,他們是我們非常尊重的投資人,目前我們採訪了11個人。我們尊重他們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投的業績好,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接受了我們的採訪這麼簡單,而是他們願意坦誠地分享自己:摔過的坑,教過的學費,他們的成功,他們的不甘。這些會變成商業思想,也會變成行業的公共財富,在投中網這個平台上留存下去。

我們很強調一個概念「公共財富」,這是企業家經常說的一句話,「我們賺的是全行業、全中國的錢,我們的企業是全中國、全人類的,我們要奉獻給所有人、奉獻給社會」,我相信這也是頭部投資人一樣的想法,在未來的5年、10年、15年、20年,任何一個後來者都有可能通過我們留下的文本、語料而受益,我們這樣一個行業才有可能會變成有文化積澱、可持續受人尊重的行業。

謝謝大家!(整理/喜樂,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67765fe38ff34ddd85a905e93ff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