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五十三場),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陳直平 出席發布會並回答問題。
陳廣勝就浙江如何做好疫情輸入防控工作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國內陸陸續續冒出新冠病例,意味著伴隨人員跨區域流動,將存在疫情輸入風險,浙江如何做好相關防控工作?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將是一項長期任務。對浙江來說,「外防輸入」既要防境外輸入,也要防省外輸入。
外防輸入應力求精準。為保證人員跨區域安全流動,浙江率先建立與疫情風險等級相對應的管理機制。省防控辦明確規定, 對低風險地區的來浙返浙人員,原則上無需核酸檢測,憑「健康碼」綠碼即可自由有序流動。特別是對武漢地區來浙返浙人員,較早時間明確與其他地區一視同仁。因為湖北省全域已屬於低風險等級,各地對離鄂離漢人員都不得另行要求核酸檢測,不得另行採取有別於其他地區人員的特殊管控措施。
另一方面,鑒於國內時有零星散發病例出現,有的城市甚至出現較嚴重的聚集性疫情,為及時有效阻斷傳染源, 浙江對有國內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的來浙返浙人員,要求提供到達目的地前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能夠出示包含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健康碼」綠碼,經檢驗後,在測溫正常且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動。對無法提供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則立即引導到綜合服務點等指定場所接受核酸檢測。
由於疫情形勢複雜多變,考慮到城市人員往往跨城區流動,如住在上城區,上班在下城區,辦事到西湖區,就更難將活動範圍限制在某一鄉鎮(街道)內。因此,對以鄉鎮(街道)劃定風險等級的城市,浙江經綜合評估,將視情以中高風險鄉鎮(街道)所在的區為單位,對相關來浙返浙人員核驗核酸檢測報告;對疫情比較嚴重的城市,根據風險評估結果,也將酌情進一步擴大流動人員檢測範圍。事實上,目前像烏魯木齊、大連等城市人員離開本地,原本就需要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上述措施主要起核驗作用,並切實查漏補缺。作為一種機制性防範,這對外防輸入發揮著「防火牆」的重要功能,其效用也被實踐所充分證明。
由於北京早前疫情和大連本輪疫情都與冷凍產品的加工和銷售有關,使大家比較關注與冷鏈食品相關的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在這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到北京新發地市場,再到大連凱洋海鮮公司,三者都存在潮濕、低溫環境。據疾控專家研究分析,此類環境比較適合新冠病毒存活,一旦有污染,病毒就會在局部越聚越多,從而導致傳播風險。
浙江全面加強冷鏈食品的全鏈條監管,從6月中旬開始,就著手構建「浙冷鏈」食品溯源管理系統,至今已覆蓋8700餘家重點企業,累計賦碼數量41萬餘個,產生出入庫記錄75.4萬餘條。消費者通過掃一掃食品包裝上的溯源碼,即可查看冷凍產品進入浙江後的全鏈條流通信息。在前期開展一個月的重點領域食品安全大檢查基礎上, 浙江於7月下旬又以食品冷庫為重要切入點,對包含水產品在內的所有肉品生產經營場所和冷鏈流通環節進行新冠病毒污染風險大排查。此次排查以冷凍冷藏肉品特別是進口肉類為重點品種,以生產加工、貯存、銷售環節冷庫為重點場所,以肉品集中交易市場、冷凍冷藏庫房、商場超市和大型餐飲服務單位的從業人員為重點對象。在摸清本地冷庫底數的基礎上,提出六項排查措施,即查儲存條件、查追溯管理、查污染風險、查環境衛生、查物流運輸、查產品質量。
新冠病毒檢測是此次冷凍冷藏肉品風險排查的重點環節。在海關全面加強進口冷鏈食品風險監測和源頭管控的同時,在省內進一步建立常態化檢測機制。從近期已組織的兩輪應急檢測、三輪日常檢測看,累計採集各類樣本8.1萬份,其中食品採樣1.7萬份、外環境採樣1.5萬份、從業人員採樣4.8萬份,至今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同時,持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中型超市、食品冷庫、餐飲服務單位等重點主體的「物防」工作標準規範,落實經營者主體責任,切實消除風險隱患。綜合分析目前情況,浙江相關領域的疫情防控工作比較到位,冷凍冷藏肉品安全總體上是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