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天天氣很好,穿過白色牆面墨色屋頂綿延曲折的巷子,沿著清幽濃郁的密林,經過潺潺的細流,由衷的羨慕起那些生長居住在和順的人們。史載和順是始建於明朝的漢族古鎮,現有的傳統民居多達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李祖培家就是其中的活化石之一。
我小心翼翼的推開被時光剝落看起來斑駁不已的木門,因年久失修有些老舊木門發出吱吱呀呀聲響,仿佛悠遠的記憶迴響在眼前。「這是祖上留下來的宅子,上百年的時間了,我當初就出生在這裡,我兒子也是,小孫孫們也是。」李祖培環顧著這座百年老宅慈善的笑道。
「今天是這一年的最後一天了,你先喝了這杯甜糖水,我們再聊。我們和順人過年的時候講究要先吃糖水,我們這糖水有核桃,有柿餅,有糯米製成的泡米,還有紅糖,每年尤其是初一一定要喝一杯,這樣在新的一年裡一年到頭就會甜甜蜜蜜。今天下午是除夕,我們也要獻給列祖列宗,祈求他們保佑我們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和和美美。」李祖培呷了一口甜糖水,一邊示意我也吃一口,以便來年有個好兆頭。
「你要採訪的洞經音樂原本是道家誦經的樂章,洞經講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它的名字在南朝劉宋時期道士陸修辭的《三洞經書目錄》開始有的。洞經指的是三洞真經,三洞其實就是三乘,洞真為上乘,洞玄為中乘,洞神為下乘。洞經的洞也可以解釋為「通」,「深」,「幽」。」
「自從清朝以來,儒、釋、道三家合流。道教開始衰落,儒家反而慢慢的興盛起來,洞經音樂也就逐漸被儒生把持,後來也成為儒家的樂禮。我們這一支洞經從開始到現在有100多年的歷史,傳承到我們這裡大約有13代了,雲南很多地方都有洞經,每個地方也都有自己的特色。。一般來說,洞經包含了吹、拉、彈、唱、念、法、拜、祭等。」
「我們都是業餘愛好者,都是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一般是節假日的時候我們會在文昌閣演習,平時如果哪裡有賀壽、婚嫁、喜喪等活動的時候,我們也會受邀去那裡演奏。剛好今天下午我們在黃果樹那裡有一場經事,党家的老人往生了,我們要在那裡進行一場陰事。」
「我們做的經事分陰陽,陽主壽,陰主往生。廟會、節假日等稱為陽事,陰事就是為死者祈禱升天的。洞經本身是以唱念為主的,但我們平時的演習以音樂為主,因為我們唱念沒經過專業訓練的人也不懂。唱的經有固定的譜子,一開始是工尺譜,後來翻譯成了簡譜。」
「我是1946年出生的,2016年就整整已經70歲了,地地道道的和順人。現在的年輕人不像我們那個時候,他們講究的是經濟實惠,他們都不大願意學習洞經,因為洞經帶來的經濟效益並不理想,年輕人都更願意去外面闖蕩,他們打工賺的錢更多,我們作為老人也能理解他們的生活壓力,但還是希望能有人傳承洞經。」
「可惜肯定是可惜,如果傳承了上百年的洞經斷在我們手裡,那可真的是罪過罪過。」
「經長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我們現在也在尋找合適的傳承人,目前已經找到了,現在的經長是我們和順人,三十多歲,他懂道教,唱經也很好,是我們上代經長傳給他的。希望我們這代以後的的年輕人能更好地傳承洞經。」
傍晚時分,去了李祖培講的做陰事的人家,本打算拍一些紀實圖片,再聽一聽他們現場做法事的曲子。但到了現場以後,發覺好像這樣做對往生的人家不大尊重,便只是立在屋外聽那些或浩浩蕩蕩,或哀婉淒迷的曲子在朦朧夜色中迴響······
2015年最後的夜晚,生與死,存在和虛無,今生和來世,沉寂和喧鬧······都在咿咿呀呀的唱經聲和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縹緲而又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