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19代的手工藝,如今不賺錢年輕人不願意做,他卻在雲南堅守著

2019-10-25     夏夢奇遇記

孫成宗家那些散落在房屋各處,形態各異的陶製品,那些延展的曲線,連綿、纏繞、勾曲,流動成天上的雲,蜿蜒成大地上的長河。

跨過浩浩蕩蕩的山河歲月,遠離了茫昧的漁獵社會劇烈的生存競爭,從流蕩遊牧的生活改變成農業的安居生活,安分於一塊土地上。

不但利用這塊土生養百穀、牲畜,也利用這塊土地製作了器物。陶器正是這「安土敦仁」的文明產物。

紅色的毛衣在一堆土陶容器之間越發奪目。孫成宗話不多,有些靦腆,回答問題簡潔,也許是因為他的騰衝普通話,很多時候我需要重複確定他說了什麼。有時候我甚至覺得瀰漫在我們之間的空氣像裹腳布冗長沉悶,甚至有點尷尬。

有那麼一刻,我覺得我像個闖入者,像醉漢一樣闖入這個安靜的所在,東指指,西點點,一個陌生而莽撞的異鄉人,有什麼權利闖入別人的家嘮嘮叨叨的問一堆有的沒的的問題。

這樣想著內心更不安,我們之間的氛圍也更尷尬。我試圖做一個隱身者,悄無聲息的記錄,白描。

而他更像容易驚飛的白鴿,時刻撲棱折雪白的翅膀,預備一旦遇到意外狀況就要遠走高飛。

連呼吸都覺得多餘。錄音筆上的秒鐘不斷地跳動著,照相機快門的咔嚓聲在空氣中爆裂開來。

沉默,繼而在沉默中追古述今。是我們彼此達成的默契。

據孫成宗介紹碗窯的製作大約可以分為四個程序:

「一是選土。選取可塑性和操作性極強的紅土、沉積土、黑土、灰黑土和棕壤土等,經過淘洗、沉澱、過濾後變為較純較細的原生土。

祖傳19代的手工藝,如今不賺錢年輕人不願意做,他卻在雲南堅守著

二是制環。小型器皿可以捏塑,較大的陶器,體部圈環,採用泥盤捏築並分兩段製成,做成方圓。

三是彩飾。精細彩陶,彩繪之前,要將陶環放入極細的泥漿中,披一層均勻之陶衣便於上彩。塗料用有色的天然礦物質,拿木印板拍印上去。

四是燒窯。陶窯主要打造成豎穴窯和橫穴窯。由火口、火膛、火道、窯室等構成,火膛中燃起的火焰,經火道到達窯室,燒成溫度煅燒。但是有窯室,避免了陶器直接在火焰上燒出現龜裂之情狀。」

碗窯品種繁多,大致分類有:儲物類(做地方特色腌制鹹菜用的罐子、大瓮和罈子),餐具類(杯子、盤子、碟子、條根、缽斗和吃飯碗),生活類(花盆、夜壺、燈盞、茶盅、茶罐等),佛教類(泥塑獅、吼、長命燈、五子五寶罐),祭祀類(香爐、花瓶、盅子、酒杯和茶壺等)。

孫成宗現在做的主要以儲物類、餐具類和生活類為主,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靠餐館約定餐具,定單多的時候他會多請一些本地的師傅來幫忙。「現在只有我自己在做,因為是淡季,活兒不多,一個人也來得及。」 孫成宗一邊給成胚的陶器彩繪一邊笑著答道。

「現在學制陶的人不多了,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了,只有我們年紀大的才留在家裡,靠以前的老手藝過活。」

「我們家從祖上做碗窯已經傳了19代了,我是希望還可以繼續傳承下去,但是現在這世道,不賺錢的事情沒有人願意做啊······」 孫成宗惋惜道。

散落在屋內形態各異待燒制的陶胚,仿佛訴說著興盛時期的喧囂,而···落寞的言語,則真切的映照出碗窯傳承的現狀。

碗窯的發展何去何從,不僅僅是··的生計問題,更重要的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離開碗窯寨已經是傍晚時分了,剛出村口就看到天邊翻滾的烏雲中露出一罅陽光,黃橙色穿透重重濃密的烏青,落在騰衝遠處的山頭上······

【我是夏夢,期待一起用歷史的眼光,開放的心態發現世界之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P1yCG4BMH2_cNUg2c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