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省會銀川50餘公里的賀蘭山,曾為寧夏邊關雄障,如今因岩畫聞名

2019-12-08     夏夢奇遇記

一般來說,圖像是人類視覺的基礎。按照百科的解釋就是【「圖」是物體反射或透射光的分布,「像」是人的視覺系統所接受的圖在人腦中所形版的印象或認識。】因此,圖像多屬於藝術範疇。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歷史,則大多是由文字記載,是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為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由此來看,歷史更多的屬於文學範疇。同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圖像和歷史,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呢?

眾所周知,圖像也是解讀歷史的重要證據,因為它是歷史遺留和歷史記錄的一部分,通過圖像,我們不僅能看到過去的社會影像,更能通過對影像的解讀,探索它們背後潛藏著的信息,它比文字更直觀,更易打動人心,這也是文字史料所無法替代的。

在寧夏,距銀川城50餘公里的賀蘭山,因千餘幅岩畫而聞名。在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有奔跑的鹿,有飛馳的駿馬,有飛翔的小鳥……岩壁上那些粗獷渾厚的畫面,雖然寥寥幾筆,但形象生動,看起來栩栩如生。

不同的圖像資料,傳遞給我們的歷史是非常不同的,這不僅僅取決於圖像資料提供給我們的歷史信息量,也取決於解讀者的角度、方法與能力,同時還取決於能夠配合解讀的其他材料是否豐富。

在賀蘭山上萬幅的岩畫中,人面像極具特色。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龔田夫說:"賀蘭山人面像是同一種文化長距離傳播的結果。」「人面像多是摹刻的,看似人面,其實是符號的組合。」在岩壁上的人首像,有的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而這些奇異的畫面,是不同人種的大融合,還是巫蠱神怪的紀錄,是對外來文化的記錄,還是對未知神靈的敬畏,它們究竟想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專家們不置可否,雖然沒有統一的結論,但他們繼續著他們的研究。


和人面像的複雜性相比,賀蘭山岩壁上的動物圖形可解讀性比較容易,所有動物的構圖依舊粗獷,其中以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為主,但原始人通過抽象,把這些動物用標誌性的符號刻畫出來,讓後來人更真切的了解了原始氏族部落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遺蹟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

專家們根據賀蘭山的岩畫圖形和西夏刻記分析,得知賀蘭山的岩畫是歷史上不同時期刻制的。它們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當他們轉場來到賀蘭山以後,就在此地記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通過細緻的研究,專家們還發現,賀蘭山岩畫的刻制方法有鑿刻和磨製兩種。其中鑿刻的痕跡比較清晰,線條看起來比較淺;磨製則是先鑿刻後磨製,因為工序比較複雜,留存至今的岩畫線條比較粗獷,也比較深刻。

在史前時代,人類尚未出現文字,現代人對於史前時代的認知,大都是通過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古建築、古畫像等方面來研究考察古人類的歷史。隨著歷史的發展,有文字記載的信史開始出現,和史前時代相比,文字記載的歷史,比其他遺存更確切,更精準。

相較於後來出現的文字,賀蘭山的眾多岩畫,記錄了人類早期的許多歷史,也為專家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而那些簡潔有力的畫面,和廣泛的題材以及生活場景,也為專家們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14r6G4BMH2_cNUgtS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