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最「囂張」的電影開頭:
導演信誓旦旦宣布:這部片,我希望能賣一個億!
然而,現實很快打臉。
不僅沒賣一個億,這片子根本沒有上映,沒有發行,豆瓣也沒有評分。
一毛錢沒掙,倒賠了50萬…
我們今天能看到它,是因為導演自己,註冊了B站帳號,上傳了資源:《尋找手藝2》
2014年,北京。
張景,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人。
他生活富足,年收入三四十萬。
在北京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已經買下兩套房子。
他還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家庭幸福美滿...
這樣的生活,似乎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
可張景不這麼看,他覺得,人活著,還得追求點夢想。
某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仿佛受到上天的召喚一般,他突然萌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拍一部紀錄片…
為此,張景賣了一套房子,買了一大堆二手的設備…
還組建了一個全是門外漢的草台班子:
錄音師,出發前一個星期,才學會使用錄音設備;
攝影師,剛拍6天,就因為家裡有事,跑了。
無奈之下,司機接過攝像機,摸索著邊學邊拍…
還有導演本人,完全沒有拍過片,充其量,就是一個紀錄片愛好者…
導演說:咱們要拍偉大的紀錄片。
這話除了導演本人,沒人信。
但也就是這3個人,穿越了大半個中國,尋找傳統手藝人,記錄下他們精工細作的瞬間…
甘肅的羊皮筏子、新疆的英吉沙小刀、西藏的經板印刷、雲南的油紙傘、貴州的楓香染、安徽的宣紙、山東的面花…
這就是:《尋找手藝》
這部5集紀錄片的確是拍成了,但這個草台班子,實在太業餘了。
沒錢做特效,字幕特別丑,插曲從頭到尾只有一種樂器…
正片的部分,就好像拍攝花絮一樣,到處都是「穿幫」鏡頭:
比如,明明在拍攝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的老爺爺。
但畫面的左邊,卻突然出現一個神情專注、頭戴耳機、手拿話筒的男人…
原來這就是本片的導演,正職是司機的攝影師,竟然把導演也拍進了畫面…
比如,明明在拍攝製作羊皮筏子的畫面,鏡頭切了幾下...
卻突然看到:手藝人面前,豎著一台攝像機,攝像機前,還跪著個男人…
仔細一看,又是導演本人…
所以,5集紀錄片看下來,觀眾們對導演已經非常熟悉…
片中,還有很多荒唐事。
比如,他們找到的第一個拍攝點,是河北的石雕。
但因為對片場的拍攝工作並不了解,去了之後,大家手忙腳亂…
機器架好了,手藝人也準備好了,但根本不知道拍什麼。
所以,這個部分,竟然只有幾個鏡頭,一閃而過…
這部片子真正記錄下的第一個手藝,是山西一家針灸館,刺絡、針灸療法。
選擇拍針灸,是因為團隊中的攝影師小蔣,剛好鼻炎犯了,要治病…
更讓人發懵的還在後邊…
治療師熟練地在小蔣鼻子上扎了幾下,小蔣心滿意足地點頭:紮下去的那一瞬間就通了!
鼻炎治好了,導演突然在解說詞中宣布:小蔣,治好鼻炎就退出了拍攝…
於是,才有了司機兼任攝影師的這一幕,讓人覺得既好笑,又心酸…
團隊到達甘肅時,要拍攝當地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
他們很順利地拍下了縫製羊皮、吹氣、灌油等製作過程。
等羊皮筏子下水,你以為接下來就是攝製組一行人乘坐筏子的高潮戲,畫面卻突然一轉…
導演旁白:坐筏子有點貴,為了省錢,我們就靠想像來漂流黃河吧…
一般的紀錄片,視角比較客觀,內容也會緊貼主題,解說詞比較正經。
但這部紀錄片,卻充滿了游離於主題之外的即興表達…
比如,司機兼攝影師,剛剛適應了拍攝,就詩意大發,盯著麥穗拍了幾分鐘…
又忽然把攝像機擱在車前,要拍拍風…
比如,團隊一行人到達西藏,導演沉醉於高原壯麗的美景,思念起自己的女兒,於是任性的在解說詞里,為女兒念了首詩:
青稞,多好聽的名字;
夜晚,多美麗的月亮…
除了表達情感,導演還很會自我剖析…
他們在西藏找到了一位製作佛像的手藝人:土旦。
他製作的佛像栩栩如生、精緻莊嚴,找他製作佛像的人有很多。
可是,土旦依然沒攢下什麼錢。
因為,土旦每年都會向寺廟捐贈,動輒就是幾十萬…
講到這裡,導演突然用敬仰的語氣說:
在土旦面前,我突然覺得很慚愧。
原以為賣了房子做紀錄片是很了不起的行為,但實際上,追求的還是回報…其實仍然是為了錢。
B站的彈幕上,人人都在夸這位導演:可真實在。
老實說,從紀錄片的角度看,《尋找手藝1》根本算不上一部好的作品。與其說是紀錄片,其實更像導演本人的旅遊VLOG…
它製作粗糙、內容散亂、節奏忽快忽慢、還充滿各種「意外」。
但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氣質,讓它從眾多主流紀錄片中脫穎而出…
這部《尋找手藝》於2017年登陸B站,播放量至今已經達到177萬,彈幕11萬,豆瓣評分8.9,無數人為它叫好…
有網友評論:真的很粗糙很質樸,竟然就是因為這份質樸,手藝人也好、拍攝者也好,變得異常可愛、溫暖。沒有特意的包裝,只是因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記錄下的質樸真實的故事,很感人。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在雲南。
他們找到了一位製作油紙傘的手藝人:坎溫。
這位老人,年過八十,是當地村子裡,最後一位會做這種傘的人…
這種油紙傘,製作耗時很長,而且又大、又笨重,早就沒人願意用了…
但坎溫,日復一日地坐在牆角,手裡不停地忙活:削傘頭、打磨傘骨、固定傘架…
到了黃昏,他才停下來,休息一會,抽上一口煙…
製作傘骨的最後一步,是用棉線,把傘的骨架固定起來,但這次,坎溫卻突然失手,傘架崩開了…
坎溫一愣,這位已經做了幾十年傘的老手藝人,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竟會失手…
於是,重新繞線,再固定…
誰知,又崩開了…
直到第八次,坎溫才終於把傘架固定…
這個過程,折騰了有七八分鐘。
這期間,鏡頭始終就這樣對著他,沒有言語,也沒有移開,就這麼靜靜的等待…
你能感受到攝像機背後的耐心與溫柔…
傘做好了,導演買下了它。
還把做傘的視頻,傳到網上,坎溫剩下的三把傘,也被買走了…
老人很開心,臉上帶著止不住的笑意,把每把傘,都重新整理一遍…
坎溫的傘賣出去了,但張景的這部片子,可沒有這麼幸運。
《尋找手藝》拍好後,沒有電視台願意買下這部「粗製濫造」的紀錄片,也沒有公司發行…
無奈下,張景只能把這部片子傳到B站上,成為了一名UP主。
沒想到,這部沒人要的紀錄片,居然在B站上大火,B站評分高達9.9,贏得了無數網友的喜愛和稱讚…
今年10月18日,《尋找手藝2》又悄悄出現在張景B站的主頁上。
這次的續集只有1集,片長76分鐘。
你會發現,畫面精緻了,也不再有穿幫鏡頭,色調非常講究…導演的技巧和手法,都成熟了。
這個草台班子,越來越像樣,但還是沒有上映,也沒有公司發行…
導演的豆瓣帳號上,發布了一篇拍攝《尋找手藝2》的心得和體會:
一年後,土豆出來了,老農民興高采烈地帶著土豆去找這些大佬,B哥看了看土豆,沒說話,光哥看了看土豆,沒說話,快哥看了看土豆,沒說話,豆哥、優哥看了看土豆說,我們已經不投資土豆了.....
他把自己比作老農,種出的土豆就是《尋找手藝》系列,至於其他的故事,請大家自己腦補…
收到讚賞,張景還特地發文感謝
續集中,導演找回了曾經的團隊,對四年前拍攝過的手藝人,進行回訪。
他想知道,《尋找手藝1》拍完四年了,也大火了一次,手藝人的生活被改善了嗎?
山東的劉新文,做陶器十幾年了。
他生活的鎮上,最輝煌的時候,有四五百人在做陶器。
而現在,只剩他一人。
本以為,《尋找手藝》的大熱,能帶動劉新文的陶器事業…
而實際上,劉新文做的陶器,越積越多,堆滿了整個院子,無人問津…
會編斗笠的潘存家,是當地技術最好的,他能把竹子削得像紙一樣薄。
在政府的撮合下,他還收了一個徒弟。
而現在,他編斗笠的技藝,依然熟練。
可是,他已經沒有徒弟了…
雷英華,會做特別好看的面花。
她做的饅頭,香軟白嫩,又大又圓。
她做的面花,栩栩如生、精巧生動…
四年前,雷英華的饅頭店是租的房子,而現在,她買下了那棟三層小樓。
不過,導演在解說詞中老實地承認:這和那部紀錄片,沒有任何關係…
賣掉一套房子,耗時126天拍攝,打磨2年製作出的《尋找手藝》,既沒有賺到錢,也沒有改善手藝人們尷尬的處境…
張景意識到,區區一部紀錄片,什麼也無法改變。
這些努力,似乎沒有任何意義。
真的沒有意義嗎?
做傘的坎溫老人,2017年去世了,當地再也沒有人會做傘了。
他打磨傘架、一次又一次固定傘骨的樣子,成為最後的影像…
新疆的胡大拜爾地,是一種神秘樂器,巴拉曼的傳人。
他會演奏許多即將失傳的樂器,他唱出的民族小調,旋律悠揚、歌聲飽滿而富有熱情…
四年後,團隊們再次來到胡大拜爾地家裡。
卻得知一個噩耗:這位能歌善舞的老人,出車禍去世了…
他的家人們,圍在一起,看著紀錄片中,老人深情款款彈琴唱歌的樣子,失聲痛哭…
會吹巴拉曼的人,又少了一個。
那首婉轉悠揚的民族小調,成為最後的絕唱,迴蕩在漫天黃沙里…
與《尋找手藝》的真實、質樸相比,續作還多了點傷感。
甚至夾雜了一些,對於時間流逝、物換星移的無可奈何、感慨萬千…
我們都知道,許多傳統手藝,因為製作效率低、實用價值低、沒有市場,都在逐漸失傳,慢慢消失…
但這些手藝、和手藝人的故事,有這樣一個機會得以被記錄、被看到,就是這部系列作品最大的意義。
這部紀錄片因為沒有商業價值、沒有市場,目前仍無人關注。
既沒有賺到錢,張景成為一個偉大紀錄片導演的夢想,也破滅了。
但他說:我們不會放棄,《尋找手藝》會一直拍下去。作為紀錄片導演,我能把一些有意義的、能體現中國人精氣神的東西找到,讓更多人看到,這就是有意義的。
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寧可借錢也要去拍這種沒人要的「爛片」,張景這種行為,真是太傻了…
但作為觀眾,我慶幸有張景這樣的「傻子」,還願意堅持,用真誠的作品去打動人心…
片中有一句話很耐人尋味,是張景用來形容手藝人的。
但用來形容張景,也同樣恰如其分:
森林裡的一棵樹,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樹。
但如果沒有他們,森林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