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生活中奇怪的病,問「度娘」比專家好?

2019-09-29     有部電影凌辰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次感到身體哪兒不對勁,又不太想上醫院的時候,就忍不住打開手機,先網上問診一下。


網際網路不僅有著方便、快捷、免費的優點,其匿名性也能幫助某些患者避免尷尬。

但不得不說,求醫問診這種事,還是不能相信人機對話。不然,「動輒癌症起步」的搜索結果,嚇到自己還是小事;要是真貽誤病情,那就得不償失了。

前不久,網飛推出了一部角度獨特的紀錄片劇集,講的就是「網上求醫」那些事。而且這部作品裡記錄的還不是普通病症,都是一些你聞所未聞的——《疑難雜症》。




標題里的「疑難雜症」也叫「罕見病」,指的是某些發病率很低的疾病。

正因罕見,它們所能獲得的研究資源非常有限——製藥公司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對罕見病藥物的研發或引進不感冒,擁有相關臨床經驗的醫生也少之又少。

這樣的實際情況,就導致此類病患們經常面臨誤診、誤治的風險。




美國耶魯大學的麗薩·桑德斯博士,就經常接到一些罕見病患者的預約諮詢。

這是因為,她不僅為美劇《豪斯醫生》當過顧問,也一直為《紐約時報》雜誌撰寫罕見病專欄。




考慮到世上還有許多病例得不到確診,她決定利用專欄與網際網路,開啟一項「眾籌問診」的實驗:通過講述每位病患的症狀和求醫經歷,向世界各地的醫生與普通網民徵集診斷信息。

今天這部《疑難雜症》,就是通過記錄這項實驗,引導更多觀眾去關注罕見病治療與患者們的生存困境。




看到這兒估計你們還是有疑問,這實驗跟「百度求醫」有啥區別?找網友看病真的靠譜嗎?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第一集中講述的個例。

這集故事的女主名叫安吉爾,23歲,忍受一種奇怪病痛長達9年時間。




14歲時的她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渾身肌肉劇痛到無法動彈,只能在床上大喊媽媽救命。

更可怕的是,這種劇痛此後開始周期性發作,隨著年紀增長不斷惡化。

嚴重時,每天都會疼痛難忍。




而她的人生也由此陷入困境。

高中畢業後,安吉爾一邊在餐館打工,一邊讀護理學校,但病痛讓她無法長久站立,更不用說成為職業護士去工作。

與此同時,她與高中同學馬克相戀兩年,卻因為身體每況愈下,遲遲無法走入婚姻或生育孩子。




自從病症出現後,安吉爾去了不同醫院求診,曾被懷疑是癲癇病、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等多種疾病,但經過檢測又一一排除了可能。

到最後,她不但沒能得到病因診斷,還欠下了一筆護理治療費用。




好在,桑德斯博士得知這個病例後,通過與安吉爾溝通,決定將她的故事發表在《紐約時報》專欄上。

沒過多久,就有大量網友發來自己的看法。

其中,與安吉爾症狀最接近的兩種病因,是麥卡德爾士病和CPT2缺乏症,都是由於某種食物沒有代謝造成肌肉損傷,統稱為代謝性肌病。

還有一位來自義大利的醫學生瑪爾塔,正在撰寫一篇關於代謝性肌病的論文,邀請安吉爾去她所在的醫院做免費檢查。

於是,安吉爾迫不及待地來到義大利都靈,通過抽血化驗縮小疾病範圍,終於得到了最終的診斷結果——CPT2缺乏症。




更幸運的是,這種病症只需增加糖、減少脂肪酸的攝入量,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在節目拍攝結束後,她遵照醫囑改變飲食習慣,最終消除病痛、成為了一名全職護士。




可以說,這項眾籌實驗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集思廣益地幫助安吉爾確診,並成功擺脫了折磨她九年的頑疾。

用麗薩·桑德斯博士的話說,這就相當於在全世界範圍內,舉辦超大型專家團聯合會診,自然更容易讓病患得到準確診斷。



不過,再好的醫生也不是萬能的。

有些極為罕見的病例,由於缺少研究,即便確診也很難找到有效的治癒辦法。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眾籌實驗又能做什麼呢?

在第四集的故事中,有位名叫卡米婭的6歲小女孩,從8個月大就患上麻痹怪病——




她每次發病時除了意識清醒,整個身體都會麻痹無力而跌倒,時間持續3到20秒,每天發病超過300次。

雖然每當症狀結束後,卡米婭就會恢復正常,但不難想像,這種突發性跌倒經常讓她陷入危險,不是被幼兒園同學踩傷,就是在其他場所摔傷自己。

更讓卡米婭母親擔心的是,她將來既不可能駕車,也沒法學習游泳,甚至連能否獨立生存都是個未知數。




對於這種罕見病症,曾有醫生懷疑是腦部腫瘤,但核磁共振卻沒發現問題。

還有位神經病專家,向她們推薦去國家衛生院求診,然而經過十天的全身系統檢查,卡米婭母女卻並未獲得反饋。

難道連國家衛生院也查不出結果嗎?




原來,他們在五個月內就該得出結論,卻不知何故耽誤了整整兩年時間。

直到桑德斯博士打電話去索取記錄時,衛生院才告知卡米婭母女,檢測結果是KCNMAI基因突變。

與此同時,由於卡米婭是他們發現的首個病例,所以眼下並沒有治療辦法,只有找到更多類似的病患,才能通過研究尋找有效藥物。




於是,桑德斯博士再次利用專欄發聲。

結果沒想到,她們不僅收到了大量網友的反饋,還有多位類似病患的家長找到卡米婭母親,並為她在臉書上建立了互助小組。




其中,有位12歲丹麥男孩的病症相似度最高。

兩家人在碰面之後,不僅交流了病情,也從擁有相似遭遇的彼此身上,得到了撫慰與激勵。

作為罕見病患者或是病患家屬,能夠得知世上有人與你感同身受,那的確是難以言表的治癒力量。




整體來講,這雖然是一部關於罕見病的紀錄片,卻將病患歷時多年求診的過程,拍出了推理片的懸疑感,讓觀眾看得又是感動淚目、又是欲罷不能。

更重要的是,它在呈現「眾籌問診」實驗的同時,還引出了對醫保體系、醫患關係、社會歧視等多重問題的探討——




比如第一集裡,當安吉爾得知義大利將罕見病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病患並不需要為診斷治療付費時,就忍不住吐槽了美國政府的不作為。

其實不光是義大利這麼做,全球許多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已將罕見病納入了公共治理範疇。

因為根據大量實踐表明,從國家層面解決罕見病藥物的可及性問題,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國民的健康獲得感,也能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比如在第五集中,16歲的拉莎自從被浣熊咬傷後,便感到無法正常進食或飲水,否則會出現嘔吐症狀。

但當她去醫院就診時,卻直接被醫生當作問題少年,診斷為青春期飲食紊亂,後來又被不負責任地開錯藥,給她造成更大的身心創傷。





經歷過這些傷害後,拉莎與家人逐漸對醫院喪失信任。

即便通過「眾籌問診」實驗,拉莎被確診患有反芻綜合症,她也寧願冒險接受心臟靜脈注射,不願配合新的治療手段。

這樣的結果令人惋惜,但像片中提到的罕見病醫療資源缺乏、診治困難或誤診誤治、醫患關係消極以及社會歧視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並不少見。

而且別說是罕見病患者,這些問題即便是普通病患,也可能遭遇過。




但正如麗薩·桑德斯博士在片中說的,醫學的進步需要團隊的協作努力,我們社會的文明也是一樣。它不僅需要科學團隊的鑽研,更需要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科學與理性,對他人的遭遇懂得將心比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QcWf20BMH2_cNUgfN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