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肛欲期,爸媽如若不留意這些信號,可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剛出生的小寶寶是最為嬌嫩的,尤其是在1~3歲之間,家長需要更多的精力來呵護。
但是很多家長沒有經驗,對於寶寶出現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學習一些基本的育兒常識,在寶寶發展的每個階段,爸媽都做他們最堅實的保護。
寶寶進入肛欲期,家長很苦惱
江先生最近比較苦惱,因為他的孩子正在面臨肛欲期。
很多人不明白肛欲期指的是什麼,其實小寶寶1~3歲之間,經常不能順利的排便,他們有時候會尿褲子,有時候會憋著不上廁所,這個階段就被稱為肛欲期。作為父母來說,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很多正確的引導。
江先生聽從了專家的意見,在孩子排便時總是對他進行誇讚或者鼓勵。
6個月過去之後,自己的孩子順利度過肛欲期,讓江先生擔憂的心才稍稍放下。
有人將肛欲期比做一個寶寶從嬰兒到幼兒的過渡期,以前的人應對肛欲期的方法比較落後,通常就會給孩子把屎把尿,讓他們學會按時大小便。
但是醫學發展之後,已經有專家指出這種錯誤,把屎把尿會讓寶寶的肛周肌肉受到影響,甚至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陰影。
所以那些老一輩人很喜歡用的方法,現在應該被淘汰了。
分析
作為新手爸媽來說,在孩子遇到肛欲期時一定要更有耐心。不可以急於求成,因為小朋友如廁的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建立的。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生活自理也需要父母來教。
那麼在寶寶肛欲期時,父母應該怎樣進行指導呢?
1,鼓勵孩子排便
有些父母對於肛欲期不重視,不會主動幫助孩子建立排便的習慣。
其實這種忽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看起來對孩子沒什麼影響,但是在孩子長大之後,他們仍然無法養成按時如廁的習慣,甚至會有便秘的現象。
所以家長不要對這種情況不上心,在孩子不願意排便時,父母一定要用最簡潔的話對孩子講解。
寶寶每一次大小便父母都要及時鼓勵,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
但是寶爸寶媽不要給孩子什麼壓力,讓小寶寶在輕鬆的氛圍下,度過自己人生的第1個生理髮育階段。
2, 勤換尿不濕
有些家長鼓勵的話說了很多,但是仍然沒有太大的作用,孩子在排便時仍然不受控制。
這時家長也不要灰心,畢竟養育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家長可以勤給孩子換尿不濕,還要教育他們注意衛生,比如在便後一定要洗手,避免細菌滋生。如果孩子尿床或者拉褲子之後,家長不要責怪他們,避免讓小朋友的心理產生恐懼。
很多小朋友都會有這樣的行為,這是非常正常的,家長首先要擺正心態。
在有的家庭中,如果小朋友尿床,一定會受到嚴厲的訓斥。這會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讓他產生自卑情緒。
家長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問題,千萬不要用"都多大了還尿床"這樣的話來刺激孩子。
3, 對於一個小朋友來說,從學會第1次用筷子到走出第1步路,後面都是家長無數次的辛勞換來的。
小朋友有很多不會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才體現出父母的偉大。從完全不會到培養他們成才,一點一滴都體現作為家長的意義。
如果你家的小朋友也正經歷肛欲期,希望你可以按照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們順利的度過。
你同意文中的觀點嗎?歡迎說出你的想法,我們一起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MHGIm8BMH2_cNUg3G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