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長大了要成為像你一樣的人。」

01「媽媽,我想成為你」

「你長大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呀?」「要像媽媽一樣。」

上面的對話,來自於小編朋友圈的丹姐和她的女兒。

丹姐是一位單親媽媽,離婚以後獨自撫養女兒。因為撫養孩子的花費巨大,除了本來的文職工作以外,也在朋友圈賣養生小零食。

生活中我們時常可以聽到別人的抱怨生活,丹姐不會。文職工作收入不高想給孩子更好的,那就去做兼職;離異沒有肩膀可以依靠,那就再努力一點;朋友圈的補品賣不出去,那就去大街上做推廣。

如今,丹姐的小生意越來越好,而對女兒來說,幼兒園的手工媽媽全都會做,做起生意來也超級厲害,家裡的情況越來越好,媽媽就像是「超人」一樣的存在。即使是有的小朋友嘲笑她沒有完整家庭,也會挺起胸脯驕傲的說:「我媽媽是全世界最棒的!」


「我問她你長大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以為她會說鋼琴家,她挺喜歡鋼琴的,結果她對我說她長大以後想成為和媽媽一樣的人。我覺得自己那麼渺小和平凡,能夠讓我女兒那麼崇拜,心裡說不出的感動。」

對於一位母親來說,孩子的認可是任何財富都比不上的,丹姐用自己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感染著自己的女兒。在被老師誇張學習努力時,女兒也會驕傲的回答:「我媽媽工作很努力,我也要像媽媽一樣努力才行。」

02「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要自己成為那種人

有位爸爸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老是玩遊戲,結果孩子回答:「我媽媽讓你不要老是打牌,你不是也整宿的玩嗎?」一下子就將這位爸爸問住了。

央視那則孩子看到母親如何照顧老人後,學著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暖了許多人的心,那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廣告語也廣為傳播,成了宣傳家庭教育耳熟能詳的話術。

有人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也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總之,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如果母親愛打扮,其女兒也必然是愛打扮的;若母親是多舌的,女兒也不例外;同樣父親好喝酒,兒子也會喝酒;母親說髒話、粗話,則孩子也是如此。這幾乎成為了家庭教育的定律。

孩子們常常把自己的行為與父母相對照,甚至父母行為中的某些失當之處,也往往會成為一些孩子開脫自己錯誤的「口實」。孩子既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優點,又可以學到缺點。

要教育孩子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父母自己就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要求孩子積極進取、勇敢拼搏,父母也要率先示範。

03「父母的言傳身教,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因果。

還記得那個復旦附中才女,高考613分被清華錄取,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中高分奪冠的武亦姝嗎?

詩詞第一,文理學霸,不爭不搶氣質出眾。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女兒?這離不開她父母從小對她的教育引導。

武亦姝小時候愛玩好動,根本就不想主動學習。她的父母意識到,和孩子說一萬遍好好讀書,好好學習,不如以身作則。

武亦姝的父母,一起陪她讀書,繪畫,學習……在父母的長期薰陶下,武亦姝已經愛上全家人一起讀書,交流心得的溫情氛圍。

父母還經常和女兒一起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就要做家務。在書香文化下成長起來的武亦姝,越來越優秀。

談到教育心得,武亦姝的媽媽說:「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作為家長,不要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而應用實際行動去影響他們,給他們做好榜樣,讓他們在實踐中感知那些道理,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並運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孩子就像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


健康一位媽媽,幸福兩個家庭。

您的健康是我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