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兩極分化的「網紅酸菜魚」到底咋回事?|| 美觀掀桌

2019-07-12     貞觀



事情是這樣的,今天要說的這家店,我在去年就有注意到,名字特別新奇,叫:太二酸菜魚

身邊有好幾個朋友都去吃過,一部分表示是自己吃過最好吃的酸菜魚,另一部分則是覺得難吃的不想再去第二次,兩極分化的評價非常明顯,口味評價差別這麼大,身為吃魚愛好者,我下班後就去了。

當時才晚上8點,一般這個點去吃飯,大部分是不用排隊的,但是這家店門口等位的人依然很多,想必有過人之處,於是就去前台準備排個號。沒想到門口的服務員看著我一臉傲嬌地說:不好意思,今天的號發完了!



行吧,比買房搖號還緊張。第一次就餐計劃就此失敗。

前幾天我司年紀最大的美食家一進門就開始吐槽:現在這些個餐館太差勁了,我們5個人去吃魚,人家說超過4個不接待,營銷模式太「把做」了。

一問哪家店,又是太二酸菜魚



本來對這家店興趣爾爾,一看接連倆人都在這慘遭拒絕,瞬間征服欲激增:小太二,你這是在玩火!

大手一揮,集結了辦公室六大吃貨(包括最近粉絲很多的直男「宋仲基」)前去測評。

我們幾個專門選了個工作日的中午1點去,心想著那會應該用餐的人不多了,誰料再一次被攔在了門口——

「現在需要排隊」

「本店超過4人不接待」

同樣的話術聽到第二遍,大家都處變不驚了,直接問發號的小妹,那我們6個人能不能排兩個桌?於是,上一秒還一臉拒絕下一秒直接把排號票給我遞到手裡。

所以說,之前在網上看所謂的為什麼定超過4人就不接待的理論我覺得實在有點裝X,這難道不是刺激人多點一份魚的營銷手段?




排好號已經快一點半,店裡店外烏央烏央的人心情如何我不清楚,但是我已經餓到想打人。

等位期間,只能跑到上樓買奶茶充飢,發現前段時間掀桌的「泡麵小食堂」已經倒閉,門口放著兩台沒來得及搬走的扭蛋機顯得特別恓惶。

最後好不容易入座,想看看菜單,服務員說掃碼點餐,我掃進去一看價格,倒吸一口冷氣,魚只有鱸魚一種,點個3人份的魚178塊,米飯5塊錢一碗,貴的我連配菜都沒捨得加。

點完單,平復了一會心情,我開始細細打量起店內的設計,值得夸的是VI部分手繪圖做的很有意思,上面給你標清了吃魚的順序。

旁邊的小抽屜還放著充電線、牙籤、餐具和紙巾,這樣子細分整理讓有強迫症的我看著甚是舒心。

但這種舒心沒有持續多久,首先是上菜速度慢,其次店裡因為桌椅擺放的特別近,整個環境非常嘈雜,一水的男服務員也沒有緩解我餓到前胸貼後背的煩躁,其中還有一個服務員在我旁邊不停的整理碗筷,聲音大到我的煩躁值幾乎爆表。

鐺鐺在我快開口罵人前,拉著我去自助飲料台,讓我接一杯免費的陳皮洛神花茶喝著降降火。

這個免費茶,我來之前在某點評網上看了,評價很高,說是有清熱解渴、理氣消食的功效,和酸辣的酸菜魚是絕配。

我按官方推薦的泡了一杯,味道就是話梅華華丹泡水後的口感,酸酸帶點澀澀的味道,後勁足的齁酸……喝的人戳氣。

還好,魚終於悠悠地被端上了桌,我看了看錶,距離我排隊到看到魚,已經一個小時過去了。

客觀講,從外觀來說,這個魚看起來是很誘人的,鮮紅的辣椒再配上幾瓣菊花,讓人忍不住吞口水。

但我腦海里莫名其妙的冒出來一個電視劇畫面……

顧不上跟鐺鐺分享這個搞笑的點,餓到眼冒綠光的我迅速拿起筷子就開始吃魚。

魚片的很薄,也沒有刺,但吃進去第一口我就愣了,先是一股無法掩蓋的泥腥味「撲面而來」,而且魚本身沒有入味,我不死心,又吃了一片,依舊沒啥味道。鐺鐺吃完跟我對視了一眼,相對無言。

對魚失望了的我夾起來他們家所謂「比魚好吃的酸菜」。沒錯,酸菜是比魚好吃一些,但也沒有好吃到我要排隊一個小時只吃酸菜的程度。還有兄弟你是賣魚的店,酸菜比魚好吃,你怎麼不直接賣酸菜呢?

對魚腥味接受無能,只能靠著酸菜拌大米充飢,米倒是粒粒飽滿,我轉頭看了看放米飯鍋的地方,一排日本進口的電飯鍋上面畫著米為什麼賣這麼貴的理由。

後面酸菜越吃越酸,整鍋東西,真的除了酸吃不出別的什麼味道了。我跟被迫分開坐在另一桌的直男「宋仲基」眼神交流,隔空用口型問他好吃不?他笑嘻嘻的點頭,還給我發來了微信。

我跟鐺鐺看到後滿臉問號。為啥口味清奇的直男覺得好吃,而我不覺得?是不是我味覺出現了問題?是不是我太挑剔了?我邊對自己進行靈魂拷問,邊在碗里挑出來一個沒有去根的大蒜。再無胃口。

要說整鍋魚也不是毫無優點,這個炸乾了的魚頭頗為出彩,畢竟它是魚全身唯一入味的部位。

「宋仲基」看我吃的不高興,跑過來還勸我,讓我吃飯不要這麼挑,這個魚雖然沒好吃到上天,但也是正常水準的味道。說完用勺子舀了一勺湯喝,剛喝完就打了個哆嗦說:我靠,你們這份好酸,加醋了吧!!!比我吃的那份至少酸了兩個度!

我一聽就來神了,叫住了服務員。

「請問你們的魚不能自主加辣加酸,是有配方嗎?」

是的。我們的魚酸辣度是經過反覆試吃而定下來,是有嚴格配比的。

「那為什麼我們點了兩份魚,這份要酸很多?」

小哥哥一臉質疑,給我講了半天配比專業的話術,後來見我黑著臉不相信,自己拿了碗和勺子,舀了一碗端到後廚給主廚嘗。

兩分鐘不到出來給出了反饋:「非常抱歉,我們主廚嘗了,你們這份確實有點酸,這是因為這份辣椒放的不夠多,所以酸味比較明顯。」聽到這我差點都氣笑了,服務員一臉這不是啥大問題的表情看著我。



行吧,到這會我有點明白,前面吃過的朋友,出現兩極分化的評價原因是為什麼了。打著出品經過嚴格配比的口號,理論上出品味道不會出現這麼大的偏差,但現在看來,口號不過就是一個噱頭而已,廚師的「不小心」就能造成現在的口味差異,在「嚴格配比」這點上,還不如「一鍵製作」瑞幸咖啡(人家最起碼做到了從頭到尾不好喝的穩定品質)。

結帳一算,兩份魚加了配菜下來一共405元,這還是沒放開點菜的情況下。吃喝小組一向都在吃上很大方,但是這次卻覺得大寫的心疼。

對於目前某些在朋友圈活得風風光光的消費群體來說,好看可能還是比好吃重要。可對於針對我們這些肯花錢的消費者,味道才是決定我是否會去第二次的指標,求求網紅店們,都多把心思回歸到食物本身上面吧。

對這網紅店你有什麼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P9CWwBmyVoG_1ZMF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