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工作沒有錢,抽煙喝酒還熬夜,可我還是想活著 | 請您評評理·協和八

2020-06-16     協和八PUMC08

原標題:我沒有工作沒有錢,抽煙喝酒還熬夜,可我還是想活著 | 請您評評理·協和八

本期關鍵詞

自主性 ; 隱瞞病情 ; 代理同意 ; 最佳利益 ; 經濟

案例呈現

薛先生,54歲,被診斷為乳頭肌斷裂,一般情況差,入ICU治療,手術風險極高,成功可能性較小,手術費用為20萬,如果不手術將很快死亡。薛先生入院前未組建家庭,無經濟收入,同時有酗酒、抽煙、熬夜等嗜好,此次來醫院由其哥哥姐姐陪同前來。經濟費用由哥哥承擔。醫生在與家屬交待了患者病情、手術風險和費用後,家屬決定放棄治療,並將薛先生遷出ICU,在當日下午帶回老家。此過程中薛先生尚存在意識,並未有人告訴他手術風險及預後等情況,而只是告訴他決定回家治療,薛先生也表達了想要接受治療的意願。

問題:

1. 從倫理學視角看,醫療團隊應當怎樣做?

2. 對於醫療團隊而言,是否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小編導讀

A surgeon needs to communicate not just information, but sympathy, empathy.

——《The Good Doctor》

從第一期倫理學案例專題 別告訴他 開始,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地討論過 代理同意 這一問題,很多時候臨床醫生需要去面對的臨床實際情境並不像我們在診斷課堂上或內科學課堂上的病例討論那樣簡單:只需要根據例子中的病情遵循著臨床思維暢所欲言,而無需考慮紛繁複雜的實際情境——經濟條件,患者依從性,以及患者和家屬之間的尖銳矛盾。

要不要告訴他 要不要給他治療 ,很多時候很難完全靠著原則性的一句 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權 而一概而論。這也正是 推出這一欄目的初衷,我們希望每一位讀者在面對我們提供的Case時,能夠逐漸建立起科學的分析邏輯,去認真地收集能夠收集到的每一個細節和信息,綜合起來認真地權衡,最終得出的答案或許並不是最正確的,但往往是針對這一特定情形,最合適的選擇。

回到本例,該患者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生活習慣 惡劣 ,陪同看病的哥哥姐姐尤其是負擔了經濟支出的哥哥似乎看起來已經 仁至義盡 ,此時的哥哥說一句 放棄治療 似乎也值得理解,但脫離人情世故的束縛後,哥哥的這一代理決策切實有效嗎?患者本人 我想活下去 的願望,難道就會因為他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就不值得尊重嗎?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們又該如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和談話呢?

各位讀者,如果我們在臨床中碰到像薛先生這樣的問題,在患者和家屬尖銳的矛盾之間,身為一名臨床醫生,你的選擇,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文中圖片、視頻均來源於網絡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出自己的精彩點評~

並請期待本周日-熱議評述

編輯:大長杆君

案例: 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張

審核: 粉條兒菜、燕白黃瓜、覆蘿子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v8Kv3IBnkjnB-0zcG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