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幫我蓋個樓」,當代年輕人的三大社交真相

2019-11-11   文小咖

來,幫我蓋個樓。

在雙11的簡訊轟炸到來之前,許多人早已被類似的消息砸到頭疼。

甚至有人說,一天天的,都不想打開微信,一打開微信就是蓋樓。

「我又不是工程大隊,天天蓋樓煩不煩啊?」

蓋樓不煩,煩的是蓋樓中的人際關係。

如果是陌生人找你蓋樓,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甚至還可暗自竊喜:「發現一個漏網之魚,正好刪了TA給我的微信減減負。」

但令人無奈的是,除去陌生人外,拉你蓋樓的,都是一些半生不熟的朋友。

說不熟,卻也能聊上幾句天。

說熟,上次的聊天記錄還停留在幾年前。

你可能很難想像,蓋樓的人群基數到底有多龐大。

有博主說,自己微博被限流導致瀏覽量變低,實際上是:人都跑去淘寶蓋樓了!

而從蓋樓這件全民參與度奇高的活動中,足以窺見社交的三大真相。

「你的人脈一文不值」

「看一個人是否對生活妥協,就看他給不給你發蓋樓信息。」

看到這句話,可以自嘲,也可以瞭然一笑。

在蓋樓這個幾十億的大項目中,搭上了不知多少個還不完的互助人情債。

最終,要不一股腦連著前幾天全輸了;要不贏下來,也莫過於幾塊……

而在這場活動中,比紅包更廉價的,是人情。

雙十一活動蓋樓、拼夕夕幫拆紅包,平時的七大姑八大姨叫嚷著給娃點個贊,亦或是微信群中各種【點擊連結,領取紅包】……

看起來,無論是砍價還是蓋樓,都是隨手的功夫,但在無形中消耗的不僅僅是時間成本,還有你的人脈。

因此,這種小恩小惠催生的是一段「浪費式社交」的關係。

當拼多多連結,淘寶蓋樓連結,機票車票砍價連結,訂房砍價連結,占據了微信消息的半壁江山,浪費式社交也讓人脈關係搖搖欲墜。

社交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中,而人脈早已浪費在蠅頭小利的求助中。

只有索取時才會互動的社交,不是真的社交。

「你的朋友其實不是你的朋友」

可能我們與某個朋友的結識,僅僅是因為一場線下活動。

共同的愛好和話題,讓我們互加好友、互換名片,隨口預約著下次面基的時間。

看似熟絡的關係,卻在散會後再沒有重啟的機會。

比起浪費式社交,這樣的社交更加脆弱,因此也被稱之為「氣球式社交」。

當時膨脹的熱情,隨著時間的消退漸漸萎縮;那個熟悉的頭像,從加了之後再沒有打開。

當然對彼此都有印象,也能夠說清相識的來源,可或許連友情都扯不上。

一頓拉贊蓋樓猛如虎的操作,最後反而成為被列入黑名單的絕佳理由。

拉黑算了,反正也不會有啥交集。

看似很大的社交圈,實則很小。

很多社交軟體,可能我們的好友都裝不下,微信聯繫人的5000個空位還要精挑細選,陌生的信息從不添加。

可這,並不妨礙「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朋友」。

可能你在吹牛的時候,會略有得意地說:「這個大佬,我認識。」

生怕對方不信,還補充「我還有他微信呢」。

可心裡明白,那淺薄的交情,連搭句話都得尷尬半天,你和大佬之間,走的是單向線。

脆弱的人際關係上,鋪著華麗的袍子。

每個人都以為加了好友,就是朋友。

可除了「認識」這單薄的關係概詞,最終連刪除好友都只能是單向選擇。

在社交時代,我們的社交APP很多,花錢的支付寶都不妨礙你聊上幾句天,資訊信息的APP更是好友無限。

我們的交流圈看起來很大,可「友誼的巨輪」,卻只對那麼寥寥幾個人開放。

朋友圈不是你的人脈,僅僅是看得見的頭像和三天可見的朋友圈。

「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朋友」,在互動式社交中,社交的脆弱性一覽無餘。

「我勸你冷淡一點」

「我勸你冷淡一點。」

這句話看起來有點不近人情,但說出這句話的人,卻是人脈頗廣的蔡康永

可能很多人很奇怪,情商這麼高的蔡康永,社交屬性也一定很強,怎麼會這麼形容社交關係。

實際上,蔡康永真算不上一個社交達人,他曾被搭檔多年的小S用一個詞評價:疏離

「舞台下的他,好像有一層透明的膜罩著,非常有距離感。」

在蔡康永的字典里,社交關係冷淡一點最好。

他說:「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好的立場。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就更吃力。

他主動和人維持「有距離的關係」,不會因為無效的社交,去消耗自己殘留的熱情。

我們都很容易在微信聊天時,樂於做那個話題的終結者。

這樣的舉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評價為「有修養」。可真正的原因是:你和對方真的不熟。

就是因為不熟,才不好意思以突兀的方式結尾,最終在表情包對壘的疲軟之中,毫無熱情的聊天也草草了事。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社交友誼,那就是:我隨時可以來,也可以隨時離開。

真正有意義的社交,沒有那麼強的功利性,不會我幫你蓋了個樓,就要拿拼夕夕的領紅包來換。

更不會那麼計較,這個話題該誰結尾了;很久沒聊天,開場白要怎麼聊才不會生澀。

關於社交,咖爺之前看過一個實驗性的短片,光看名字就很戳心:《你手機里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

在這個短片中,起初,被實驗的對象,都對自己的微信好友信心十足,每一個嘉賓報出來的數目都不少於1000人。

可當主持者提出一個個問題來進行好友的刪減時,劇情發生了巨變。

隨便拿出一個,估計你也會糾結半天:「不考慮工作,刪掉自己不會聯繫的人,還剩幾個?」

嘉賓的微信好友數量逐漸減少,從最初的上千,到偶爾會聊天的幾十人,最終被自己認定可以坦誠溝通真心話的,僅有寥寥二三。

可當主持者問及嘉賓:你們最近一次聯繫是什麼時候?

他們才恍然發現,原來那些曾經那麼親密、無話不談的朋友,已經很久沒有聯繫。

而當嘉賓試圖跟朋友通話時,有的聽到的是電話的盲音,有的寥寥幾句便尷尬結束……

原來,以前無話不談的朋友,在不斷的遺忘與漠視下,也有著罐頭一樣的保質期。

罐頭的保質期過了,大不了再買;人錯過了,下個路口就不會再有了。

社交關係,是有保質期的。

我們樂於去群發祝福,維繫著與上千人的友誼,卻很少單一跟朋友聊聊天了;

我們樂於虛與委蛇,努力做話題的終結者,卻忘了真正的那個朋友,上次聊天是什麼時候;

與其去蓋樓、去求贊,去一次次進行「浪費式社交」,不如去找那個曾經有著說不完話的人聊聊天。

當我們不再被營銷桎梏,不再因蓋樓而意氣之爭,拼個你死我活。

可能,我們也真正擁有了朋友和真正的「有效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