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92屆奧斯卡公布了最佳國際電影獎(原最佳外語片獎)的初選名單。
令人遺憾的是,10部電影中沒有一部國產電影,就連備受期待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也無緣十強。
至於該獎項最終花落誰家,還要等到2月9日頒獎典禮才會揭曉。
好在,我們仍能在電影院欣賞到另一部歷史上的「最佳外語片」——
這部享譽世界的經典電影,在今天與中國觀眾正式見面。
這也是繼《海上鋼琴師》後,又一部以全新的4K修復技術,在中國重映的經典電影。
自1997年橫空出世後,該影片榮獲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坎城評審團大獎在內的全球各類70項大獎和51項提名。
《美麗人生》是一部義大利電影,也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枚璀璨的明珠。
如今,經歷了22年的淘洗沉澱,它依舊是眾多影迷心中「影響一生的電影」。
甚至有不少影迷還將它奉為「男士婚前教育寶典」,向沒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們熱情推介——
如果你沒有結婚,你要先看看這部電影,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一個可愛的丈夫;
如果你還沒有孩子,你更要先看看這部電影,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一個偉大的父親。
而它也是中國影迷心中的「白月光」——穩居豆瓣電影排名TOP6,評分9.5。
剛剛公布的中國大陸公映海報,看似普通,但看完電影回頭來看,你會發現它暗藏玄機。
影片選取二戰作為時代背景。
硝煙瀰漫的年代,暗無天日的集中營是猶太人的人間煉獄。
德國納粹種族滅絕政策將當時占據歐洲總人數近三分之二的,大概六百萬猶太人,納入了屠殺計劃。
假如你以為影片展現的是各種生離死別和慘絕人寰,那就嚴重低估了它的藝術表現力。
和其他反映納粹大屠殺的影片不同,《美麗人生》的敘述風格並不沉悶壓抑,甚至還呈現出一種歡樂明媚的主基調。
身兼編、導、演三職,才華橫溢的羅伯托·貝尼尼硬是用他獨特的演繹方式,給這部戰爭片打上了「喜劇」的標籤。
他塑造的男主圭多,一位完美的丈夫和父親,給我們帶來的是,足以讓所有人微笑並為之流淚的故事。
影片前半段,浪漫美麗得像個童話。
猶太青年圭多和他的好友弗洛克,駕駛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萊佐小鎮。他們希望在這裡開一家書店,從此過上平靜安逸的日子。
好巧不巧,就在他們的破敞篷車途徑一座穀倉時,一位叫朵拉的漂亮姑娘從天而降,跌入了圭多的懷抱。
當二人四目相對時,圭多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早安,公主」。
也就在那一刻,他明白,眼前這個姑娘就是他今生認定的那個人。
圭多立即展開了對朵拉的熱切追求。
無論是奉上農場撿來的雞蛋,抑或是面對面地真摯表白,乃至假扮督學到朵拉工作的學校進行即興演講,都讓姑娘對這個滑稽的「喜劇演員」刮目相看。
在平靜晦暗的生活里,風趣幽默的圭多無疑是一束明媚的陽光。
最終,朵拉被圭多真摯的愛情打動,放棄了社會名流的求婚。
在眾人驚詫的眼神中,她騎上被刷成綠色的「猶太馬」去往屬於兩人的幸福……
然而,就在他們有了漂亮的小王子後,腥風血雨猝不及防地襲來。
先是「猶太人不得進入」的牌子掛在了蛋糕店的門前。
兒子約書亞揚起小臉,用他那清澈的大眼睛望向爸爸,天真地問:「爸爸,為什麼我們不可以進蛋糕店了?」
圭多想了想,溫柔地對兒子解釋:「每個人都有自己討厭的東西,你討厭蜘蛛,我討厭西哥特人。我們的書店明天就掛上『不准蜘蛛和西哥特人進入』的牌子。」
然而緊接著,災難就降臨了這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他們被送進了集中營。
為了讓兒子生活在一個沒有兇殘殺戮的美好世界裡,圭多決定,為小約書亞編織一個巨大的謊言。
他告訴兒子,此刻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之中。
在這個遊戲中,不能害怕、不能喊餓、不能想家、要經常躲起來不被別人發現……
每達到一個要求就會有加分,最後累計得到1000分就能勝出。而獎品則是一輛真正的能駕駛的坦克!
看著爸爸認真的眼神,小約書亞不僅對這個遊戲深信不疑,還躍躍欲試地想要拿到大獎。
他饒有興趣地配合爸爸。把在集中營度過的每一天都當成是遊戲的一個關卡。
面對飢餓寒冷,小約書亞堅強地熬過去;面對毒氣槍炮,小約書亞又機智地躲過去。
然而,這畢竟是在暗無天日的集中營里。父子倆身邊到處都瀰漫著揮之不去的痛苦與絕望。
當小約書亞看到其他人的疲憊模樣,聽到集中營里的各種抱怨之辭時,他也對爸爸口中的遊戲產生了懷疑。
但好在圭多拼盡一切,用誇張的動作神態,佯裝淡定的語氣向獄友傳授坦克的使用方法,才最終化解了兒子的信任危機。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小約書亞的遊戲難度越來越大。
雖然德國已經宣布戰敗,但關押在集中營里的猶太人,仍然躲不過納粹分子對他們最後的瘋狂滅殺。
為了讓小約書亞活命,圭多將他安頓在鐵皮櫃里,叮囑他:
「這是最後一次得分的機會,你要一直藏在裡面,等所有人都不在了,再出來。這樣,你就能一次攢夠1000分,贏得坦克。」
他自己則裝扮成女人,焦急地奔走於各個牢房,尋找妻子朵拉。
不幸的是,圭多被德軍發現了。
雖然知道即將赴死,在路過鐵皮櫃時,圭多仍然裝出一副輕鬆滑稽的模樣,對著兒子所在的柜子擠眉弄眼。
而躲在柜子里的小約書亞也回應著爸爸的「暗號」。
深信自己將贏得最後勝利的小約書亞,在看到爸爸邁著滑稽誇張的正步慢慢走遠時,禁不住開心地笑出了聲。
圭多在他生命的最後,仍然拼盡全力讓兒子相信:這是一場遊戲。
天終於亮了。小約書亞看到四下無人,從柜子里爬了出來。
就在這一刻,一輛真正的坦克正徐徐開到他的面前。小約書亞驚喜得張大了嘴巴。一個美國士兵把他抱上坦克,開出集中營。
他在逃亡的猶太人隊伍中看到了媽媽朵拉。母子終於團聚,小約書亞抱著媽媽興奮地大喊:「我們贏了!我們贏了!」
天真的約書亞並不知道,爸爸圭多已在前一晚倒在了納粹士兵的槍口下。
電影結尾處,成年後的約書亞深情地說——這就是我的經歷。這就是父親所做的犧牲。這就是父親給予我的恩典。
喜劇的外衣,悲劇的內核。
這段慘痛的歷史,任世間最滑稽的表演也難以消解。所謂含淚的微笑,大抵就是如此吧。
在咖爺看來,這部影片之所以震撼人心,在於它所設置的諸多對比與反差。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從主題上看,它將和平與戰爭形成反差。
前半部分和平時光里,圭多追求愛妻的過程有多甜蜜幸福,那後半部分集中營里的生活就有多殘酷。
雖然是以幽默詼諧的形式表達反對戰爭呼喚和平的主題,但這種反差還是給人一種尖銳的刺痛感,令人難以忘懷。
從角色和環境上看,它襯託了樂觀積極的心態與絕望痛苦的困境所形成的反差。
在充斥著恐懼、飢餓與死亡的集中營里,我們沒有在圭多身上看到痛苦、隱忍、掙扎與艱難。
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圭多以一種近乎無厘頭的滑稽態度,去抗衡戰爭所帶來的荒謬感。
拿出幽默滑稽來對抗恐懼與死亡,正是一種令人敬仰的大無畏精神。
正像這句話說的那樣——「為了看到陽光,我們來到世上。為了成為陽光,我們存於世上。」
圭多的無限熱情,以及他至死都不放棄希望的樂觀主義,足以震撼人心。
從劇情和情感上看,它突出了謊言與真情的反差。
追求愛情的時候,為得美人芳心,假話一籮筐是有的,但對妻子的愛卻是真的;
集中營里,挖空心思對兒子約書亞編造的遊戲是假的,但保護兒子幼小的心靈不被摧殘的偉大父愛,同樣也是真的。
於是,在妻子那裡,有了「我只是個普通人,你卻把我寵成了公主」的感激;
在兒子那裡,有了「我只想要個玩具坦克,你卻給了我一個沒有陰影的童年」的感動。
圭多是默默無聞的的小人物,但他又是妻子兒子心中無所不能的大英雄。
縱使戰爭兇猛,也能用父愛打贏戰爭。
縱使身處地獄,也要留給所愛的人——美麗的人生。
2020年第一個周末,不如走進影院,在笑聲與淚光之中,重溫這部經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