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變法為何不成功呢?王安石的變法想成功簡直太難,何況保守派也是人才濟濟,王安石沒有得到這些人的支持,這些人一部分加入了反對派,一部分則成了隔岸觀火的了。這些都是當時名震朝野的代表人物,就說司馬光吧,他倒是獨善其身了,跑去這書了。他的那部名揚天下的《資治通鑑》就是他沒有中標後就埋頭十幾年的大作,他這部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所寫的,也是寫給宋真宗和王安石看的,只是他的書還沒寫完,王安石的變法後台就倒下了。
王安石變法以前,北宋政府對皇室宗親一律採取重金厚養,這樣就導致國家每年都要支出非常巨大的財政資金在這些不學無術,無所事事的皇室宗親身上。而且北宋規定,成年的皇室宗親男子都可以出來擔任政府官職,這樣就造成公務員隊伍的龐大臃腫。王安石任宰相期間,廢除了皇室宗親一生制,規定了五服以外的皇室宗親就沒有貴族的身份了,與平民百姓無異。
北宋政府為了安撫這些失落的皇室宗親,規定了他們可以直接參加科舉考試,並且錄取比例高於普通的試子。南宋初期,宗室趙汝愚就是在這一制度下高中狀元。事實上,王安石變法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多,如果想了解王安石變法,最好買一本梁啟超撰寫的關於王安石變法的書來自己研讀揣摩。也許有人會說怎麼沒把大奸臣高逑列上去,只能說高逑和他們六個相比根本壞的排不上號,可想而知這六個人都壞成什麼樣了!
宋徽宗本來就是藝術家、收藏家,又很樂於風月雅事,再加長期用這六個壞透的了人參政主持朝政,北宋不亡那才叫怪事呢!那些有才的大臣都被外放任職,倒是成就了後來的唐宋八大家的美談!王安石在前朝的基礎上,從實際需要出發,不但將文科和武科分開來考,還創建了太學生制度,以政府的名義發展軍事,法律,醫學人才。王石的這些教育改革,超越了當時的社會整整800多年。
皇親國戚絕對不忍許從他們口中拔牙,皇帝也感到皇權在削弱,而保守派如司馬光、蘇軾等人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更大,士紳階層更願意靠攏他們,而得到利益群體只是下層民眾,他們僅占全國土地的20%左右,不能形成強大的民眾力量,因此王安石變法以失敗而告終,但他變法的核心被後世逐步接受,時機成熟了,改革也就順理成,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變法等,本來就很少有成功的,既然有成功的,下場也是非常慘的。
在軍事方面。王安石及其兒子提出了由國家集中工匠和物資生產軍事武器裝備,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比美國的流水化生產提前了將近1000年。王安石提出的精兵簡策措施,不但提高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還讓軍事將領在實戰中發明了機動兵團作戰的重要性。像王安石主張的變革,可以看得出用心是想繞過表面問題,直接解決朝廷吏治上存在的根本問題,但要這樣做,就必須自上而下有系統性的措施,而王安石在當時有點勢單力薄,不具備那樣的條件,導致變革沒能向想要的結果發展。
王安石變法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富國強兵。但是,出發點和具體執行是兩碼事,出現了盤剝百姓的現象。再一個,王安石對反對派採取強硬政策,導致出現黨爭。近代由於鼓吹變法,肯定要鼓吹王安石。我的看法是,對於變法精神還是要肯定的,不能因為出現失敗出現挫折,就反對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