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虛構的電影《傳染病》中一隻蝙蝠吃了一塊水果,然後這塊水果也被豬吃了,所以蝙蝠病毒感染了豬,然後豬孵化了病毒導致變異,然後傳給人類。這是對這一過程的過度簡化,但通常是涉及這些類型病毒的來源和傳播途徑的事實點。
電影《傳染病》
蝙蝠是病毒的主要長期宿主(又稱自然宿主),但其他動物也可作為人類接觸的媒介。《傳染病》這部電影反映了這些現實生活中的事實,但卻把它們變成了虛構。
例如:尼帕病毒的人類暴發是由於人類通過豬和果蝠接觸而引起的。尼帕病毒死亡率高,無法治癒,最終人類在蝙蝠身上發現了亨尼帕病毒。(1999年,尼帕病毒在馬來西亞豬農中爆發的一次疫情期間首次得到確認)。
尼帕病毒的攜帶者蝙蝠
這與這裡的主要問題有關,即蝙蝠是如何成為病毒攜帶者的。要回答這個主要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看看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是由非洲的蝙蝠傳播的,作為伊波拉病毒的長期宿主,這些蝙蝠不會因病毒而患病,它們只是把伊波拉病毒傳播給其他動物,而這些動物卻會感染病毒並出現症狀。
一些病毒獵人認為,伊波拉病毒的源頭可能追溯到肯亞埃爾岡山的Kitum洞穴。Kitum洞穴里棲息著許多蝙蝠,包括一些特殊的蝙蝠、果蝠和食蟲蝙蝠,它們被認為是伊波拉病毒的主要宿主。
肯亞埃爾岡山的Kitum洞穴
蝙蝠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將伊波拉病毒傳播給人類。蝙蝠可能會咬人,或者人類可能會吃蝙蝠以前咬過的水果,或者人類可能會接觸到蝙蝠的糞便。另外,蝙蝠可能被人類捕獲並吃掉,因為在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蝙蝠通常是蛋白質的來源。
然而,蝙蝠是如何成為伊波拉病毒攜帶者的,目前尚不清楚。在Kitum洞穴中,有許多昆蟲、古老的岩石和晶體結構,處於乾燥、不新鮮的環境中。病毒可以在那裡存活更長的時間,還有其他可能的來源,可能使蝙蝠接觸到病毒,並將其變成長期的宿主。
Kitum洞穴中的蝙蝠
因此,蝙蝠成為伊波拉病毒的攜帶者是通過病毒所在的某個初始源頭,這個源頭能夠讓大量蝙蝠群體接觸到伊波拉病毒。無論它肯定是Kitum洞穴或其他一些最初的源頭點,但它確實發生了,之後它導致了許多不同形式的人類接觸。
在電影《傳染病》中虛構的MEV-1病毒同樣以自然宿主的形式存在於蝙蝠體內。由於mv -1是基於現實生活中的尼帕病毒,如果在非洲部分地區的蝙蝠中發現了尼帕病毒,那麼就有可將攜帶尼帕病毒的蝙蝠與攜帶伊波拉病毒的蝙蝠的感染方式進行比較。
可能攜帶伊波拉病毒的蝙蝠
這並不是說這兩個病毒一定有完全相同的本地源點感染蝙蝠,而是至少一個類似蝙蝠接觸源可能存在:一個山洞或腐爛的樹。例如:昆蟲或其他居住地包含病毒,包含一些早期形式的病毒。
實際上,據信尼帕病毒是1947年某個時候「出生」的,然後在40至50年後演變成現在的形式。因此,如果像伊波拉病毒一樣,蝙蝠很久以前就在洞穴或其他隔離環境中暴露於病毒的早期版本中。這些病毒生存的理想場所:蝙蝠大量棲息在一起、在黑暗的偏遠地區。那麼我們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電影《傳染病》中MEV-1可能有相似的起源點。
蝙蝠的生存環境
尼帕病毒的原始形態可能來自於一個與伊波拉病毒疑似「山洞」起源點完全不同的地方。亞洲和澳大利亞有許多森林和叢林,可能存在相似的條件,是病毒感染攜帶尼帕病毒蝙蝠的理想場所。
無論如何,蝙蝠棲息在孤立的黑暗地方,因此即使在不同的大陸,找到蝙蝠作為非洲伊波拉病毒和亞洲-澳大利亞尼帕病毒的洞穴並不奇怪。
尼帕病毒的攜帶者
當然我不是醫生或科學家。我可以理解的說,通過在蝙蝠棲息的洞穴或樹中發現的某種源點,該接觸源很可能是昆蟲或其他動物,該動物或在該位置留下糞便或血液或者與蝙蝠接觸,最終蝙蝠成為病毒的長期宿主。
那麼為什麼蝙蝠被病毒感染,而它的免疫系統如何在保持健康的同時攜帶病毒?
蝙蝠身體里的細胞分解並釋放出一些游離的DNA片段,這些DNA片段就會漂浮到不該出現的地方。其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自行識別這些游離的DNA片段並做出相應。免疫系統會認為這是一種病原體入侵併發起攻擊。科學家還發現,在蝙蝠體內,體溫一方面控制了病毒的快速繁殖,再進化上蝙蝠削弱了自身免疫系統的反應,因為炎症本身對身體的傷害很大,蝙蝠的免疫反應有所減弱,這種減弱的反應可能使蝙蝠保持了『有效反應』的平衡狀態,而不是『過度反應』對抗病毒。
蝙蝠DNA鏈
簡單點說就是在蝙蝠體內,游離的DNA鏈引發炎症反應的系統已經被進化削弱了。受到病毒攻擊後,但強度比其他動物要小。這可以防止引起疾病的炎症,但這也意味著它們是多種病毒的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