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深刻的教訓,西方烹飪工具中才多了鉗子?

2020-01-29   吃貨寶雞

如果你必須轉動一塊肉或將其從鍋中取出,我們最好的選擇可以藉助筷子,或者鏟子這樣的工具。但實際上在中餐烹飪中小塊食物占主導,不嫌麻煩筷子就能滿足拿出的需求,當然也和我們吃飯用筷子的習慣有關,食物很多時候會被烹飪成小塊。

而在西方烹飪中大塊食物占據主導地位,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烹飪方式高溫烹飪占據他們的生活習慣。在西方人擅長的烹飪中燒、煎、炸、煮、烤是他們經常使用的烹飪手段,而這些烹飪方式大多是乾熱烹飪,對小塊食物並不友好,會燒焦烤糊,對大塊食物而言,只要把握得當是相對容的事情。


但問題隨之而來,如何拿起這些大塊的食物就值得我們思考:他們經歷多麼深刻的教訓,才從西方烹飪工具中發明了鉗子?

在西方飲食界拿起大塊食物可以選擇叉子、餐刀、小鏟子、鉗子、筷子。勺子是可能的,它是如此糟糕的選擇寧可選擇手也要將其丟棄。


如果筷子使用得當,筷子很棒可以夾起小而滑的食物。蝦、魷魚或小塊雞肉使用筷子都可以。但大多數西方人對筷子的使用並不靈活,特別是面對像牛排、披薩這樣的大塊食物,他們使用筷子更不會得心應手。

鏟子可以處理更大的食物,但是它們很難使用,因為使用者只能從底部控制肉。它們確實為西方人烹飪提高了效率,但對整條魚或者麵包這樣的食物沒有作用。

​叉子是一個好餐具,西方每個人都知道如何使用它們,並且它們易於操作。人們可以使用它們將小塊食物推過來,或將它們從鍋中撈出。但遺憾的是根本無法使用它們拿出一塊魚肉。對於較大,較重的肉塊,使用叉子必須刺穿肉,這是一個問題。烹調肉內部有很多非常熱的液體,如果將其刺穿,液體會由於內部壓力而從孔中擠出,這是他們絕對不希望的。


餐刀用於將大塊食物拿出,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它要刺入食物內,但餐刀光滑的表面這時候就沒有任何好處了,食物會滑落,用它托起食物接觸面太窄。沒有人希望他們吃的食物是從地上反覆撿起來的東西。


怎麼辦?從手指得到啟發,鉗子就被發明了,它有一個固定點,可以抓住任何東西而不會刺穿它。它們易於控制,它們提供了槓桿作用,它們可以足夠長,以使手遠離高溫,同時仍使你可以輕鬆地操控肉。不用將蔬菜推入鍋中,可以撿起每一塊並快速,輕鬆地將其轉動。在幾乎所有方面,它們都是工作的最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