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黨中央決定首次開展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隆重表彰一批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
8月27日,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名單對外公示,共產生8名"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28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其中地礦行業由一人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他就是有"新時期鐵人"之稱的王啟民。
從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到原油5000萬噸以上27年高產穩產,再到建設百年油田新實踐,在大慶油田開發建設的各個時期,王啟民始終奉獻在石油科研一線。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外國專家斷言,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地下儲層很複雜的油田,甚至妄圖用石油卡住我們的脖子。王啟民在心底吶喊:"寧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
就是抱著這樣的信念,1960年4月,大學尚未畢業的王啟民便來到了大慶油田進行實習,在葡四井試油隊當技術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不知不覺患上了風濕病,但他仍以鐵人為榜樣,與工人們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搞會戰,年底在實習生中被評為唯一的二級紅旗手。
1961年8月,大學剛剛畢業的王啟民便響應國家的號召,重返大慶油田,立志為祖國的石油工業貢獻青春和力量。從那時開始,王啟民的命運就和油田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探索油田開發規律也成了他一生中永恆的課題。
油田剛開發沒多久,為了探索地下油水分布規律,王啟民和幾個同事白天到井上觀察、取材料,晚上分析比較,每天都忙活到後半夜,終於開創了"溫和注水""均衡開採"的"非均質"理論。由此,油井的生命力旺盛了,日產百噸以上的高產井又呈批湧現了出來。"非均質"開發理論的形成,為大慶油田原油產量不斷增長,趟出了一條注水開發的新路。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過10年試驗,王啟民帶領團隊繪製出第一張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飽和度圖,揭示了油田各個含水期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他主持研究並提出"分階段多次布井開發調整"理論,讓只有幾十厘米厚的表外儲層開發利用,打破了國內外公認的"不能開採的禁區",實現了"變廢為寶"。他主導的科技創新讓大慶油田原油產量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遞增,1976年實現上產5000萬噸,跨入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
1991年初,王啟民提出"三分一優"方案。這個方案很快在全油田得到推廣應用,它使大慶油田實現了三年含水上升率不超過1%,有效地控制了產液量劇增的局面。王啟民的辛勤工作,為大慶油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八五"期間,大慶油田累計多生產原油610多萬噸,累計增加收支150多億元。
1997年7月1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6周年座談會上,王啟民和其他17名同志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共產黨員最傑出的代表"。2009年,由中央宣傳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王啟民被評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生產力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科技進步的新形勢下,以王啟民為代表新時期"鐵人"精神有它更新更深的時代內涵。